一罐燕麦年收入7亿,6成员工做销售,研发团队仅8人

作者:王小哼  来源:财经早餐(Femorning)

500

5月,是减肥的季节,而减肥的真理无非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于是很多“健康食品”应运而生,燕麦就是其中之一。

燕麦除了具有低糖高能的特点外,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对改善肠道蠕动有很好的作用,因此成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选择。

于是,很多公司纷纷进军燕麦产业,这其中,就包括刚刚成功冲刺IPO的西麦食品。

5月9日晚间,证监会发布公告称,桂林西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申请获得通过。

其实早在2017年,西麦食品就已经开启IPO进程。据其于2018年6月最近更新的招股书显示,公司拟在深交所中小板发行2000万股,计划募集资金约5.4亿元,投向燕麦食品产业化项目和品牌建设及营销渠道升级项目。

燕麦在中国

毫无疑问,西麦食品的成功背后,是近些年来燕麦在中国市场稳步上升。

数据显示,在2013-2017年间,中国的人均燕麦消费由0.5美元上涨至0.72美元,虽然与英美市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是增长势头仍然稳健。

500

图片:中国燕麦市场人均消费

从总量上来看,2013年至2017年,中国燕麦市场终端销售额由6.7亿美元增长至10.02亿美元。

500

图片:中、美、英燕麦市场销售额

桂林西麦正好“夺取”了燕麦市场的一块大蛋糕。

桂林西麦创建于2001年,是一家以燕麦产品的研发、生产、经营为主导产业的集团化企业,其总部坐落于世界旅游胜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

虽然其实际控制人谢庆奎只有初中学历,但凭着一股拼搏劲,还是把这门燕麦的生意玩的“炉火纯青”。从澳大利亚进口燕麦,然后回国加工销售,就这样历经十几年,终于将西麦燕麦做成了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型燕麦企业。

从营收上来看,2015年至2017年,西麦的收入分别为5.68亿、6.38亿和7.2亿元人民币。在2017年10亿美元的市场总额里,西麦的市场份额占比超过10%。

500

500

根据欧睿国际公布的数据,也确实如此——2017年,西麦的市占率为15.1%。

只是,近年来,西麦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自2016年被百事旗下的桂格超越后,连续两年位居第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也由2016年的1.1个百分点扩大至2017年的3个百分点。

重营销,轻研发

除了市占率的下降,研发人员及研发投入的“稀少”也引起了市场注意。

2017年中的时候,公司拥有研发人员11人;而到了半年后的2017年末,研发人员更是削减至8人——还不到销售人员的零头。

500

500

这还不算,我们来看看这8个研发人员的工作量:

不仅要试制新品和旧品改良,还要负责对现有生产制造工艺优化、申报研发专利等等。

500

此外,近3个年度,西麦食品的研发费用都在200万左右,相比起动辄超过2亿的销售费用,算得上九牛一毛。

500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麦食品的未来规划中,不乏有“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等字眼。一边减少研发人员,一边“加大研发投入”,西麦食品似乎并不能自圆其说。

当然,这种情况并不稀奇,快消品行业的很多巨头,重营销轻研发的情况都是普遍存在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消费端在倒逼产业端创新发展。如果过于轻视研发,将对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产生一定的制约。

燕麦难题

除了对研发的投入不够,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也是西麦逃不过的难题。

2015年-2017年,燕麦系列产品占西麦食品的营收比例均超过98%。

这意味着西麦将面临供给侧两端的风险。不管是市场需求不如预期,还是原材料成本异常上升,都有可能大幅影响公司的收入及盈利水平。

根据招股书披露,西麦食品的核心原材料燕麦粒全部采购自澳洲。

对此,西麦食品在招股书中也提示风险:“如果因国外供应商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预定的燕麦粒不能按时报关运输入库,或供应商所供应的燕麦粒出现重大质量问题且公司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替代供应商,或因天气等原因导致澳大利亚的燕麦粒产量大幅减产,从而造成燕麦粒供应不足或采购单价大幅上升等原因,均会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从历史上来看,2015至2017的三年内,燕麦粒的价格就遭遇了大幅波动。

500

除此之外,和许多食品企业一样,西麦也曾被挂上质量“黑榜”,涉事的产品为复合燕麦片,不合格项目均为霉菌超标。

总的来说,西麦食品目前的营收及盈利水平看起来都是不小的诱惑,但是要想走得更远,不管是增加研发力度,还是开发新品,减少燕麦市场对其的影响,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