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磨桌”到“打野”,方言魅力不减
想谈这个话题已经好久了。
起因是,那天看刘震云的小说《塔铺》,其中有一个人物外号就叫”磨桌“,原因是他长得矮小。为什么长得矮小就叫”磨桌“?作者没有给出答案,也不可能给答案。但这个人物形象一下子就立起来,让人记住了。
我特意摆渡,想查一查上面有没有关于”磨桌“最原始的解释,结果是:没有。我想编辑一下这个词条,事儿一忙,就扔到脑后去了。
直到今天,看大家讨论丁胖子金牌讲师的视频,说他讲”打野“,就等同于要饭,这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在故乡时关于这些熟悉的话语的记忆,显得亲切而且印象深刻。
丁胖子金牌讲师是四川人,而我的老家是河南,我不明白,河南与四川相隔几个省,为啥能在方言上这样容易沟通?
既然说到这里,就一并对这两个词作简单介绍,兴许能解决感兴趣的朋友困惑,也算立此存照的意思吧。
磨桌,其实是大一号的暖瓶塞子。过去农村人吃面粉,都是驴拉石磨,反复研磨过筛得来的,磨面,是一项很劳人的工作。在把原粮堆在磨盘上开始研磨的时候,不能让粮食下得太快,就把石磨上的两个眼堵上一个,堵磨眼儿的那个塞子就叫磨桌。刘震云先生为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起这个外号,说明这个人又矮又胖,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这当然是人家大作家的本事。
打野,一般不用于人类。小时候家里养猪,养鸡,一般早上撒些饲料,喂一顿,然后就轰出去了,或上山或下河自己去找吃的。去外面找吃的这个过程,叫打野。如果吃完了还不出去,主人就会骂它:”还不打野去!“有时同辈人见面或叔嫂开玩笑对骂,问对方”去哪儿打野了?”对方的回答往往更不堪入耳,都是骂人的脏话。
明白了这个词的真实含义,丁胖子金牌讲师把要饭自称打野,也就可以理解了。人家在美国理直气壮地要饭,就是离开了家,在野外自己找吃的,不叫“打野”叫什么?一个人,在他自己,只以能不能要到饭填饱肚子为唯一目标时,那与动物本没有什么区别。这一点,你不得不佩服丁胖子讲师,毕竟是受过中专教育的人,对自己的定位还是很准的。更何况,人家通过自己的视频,也让生活在国内的人,真实看到了民主灯塔山巅之城的另一面。不要说什么堕落什么自甘下流,那都是别人赋于你的偏见,当你不在乎这一切的时候,谁又能拿你怎么样?
扯远了。
回到方言这个话题。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有特色有个性的方言,随着时代发展,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是历史规律,没办法。其实,有些方言,我们只懂其音其意,如果用汉字表达,恐怕也不是原来的汉字了,之所以提到这个,也是看到快手上一个短视频,专讲生僻字的,说一个容器能装多少东西叫zhuo多少。我很怀疑磨桌的桌字其实应该是那个zhuo多少的zhuo,可惜我忘那个字怎么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