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疫苗福利,怎么变成了打错疫苗了?

没想到这件事会搞的那么大。

从去年开始出现的麻风疫苗断货,引发了这场二次风波。

我的小伙伴最近卧底了一个家长群,看到群里有如下互相打气鼓励的对话。看上去就是一群孩子被打错了疫苗、备受迫害的家长,准备战斗到底,追求真相。

500

这个叫【麻腮风后续】的群已有将近300名宝宝的家长,他们正在为自己孩子接种麻腮风疫苗后出现的健康问题奔走维权。

这其实已经是第二波了,去年底是第一波。整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回顾一下。

第一波事件:2018年12月,多家媒体报导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因为麻风疫苗缺货,给8月龄婴儿免费接种了麻腮风疫苗,替代原来免费接种的麻风疫苗,但接种后不少宝宝出现发热、出疹、嗜睡等症状,遭到家长担心和质疑。有些无良媒体则故意用【打错疫苗】的说法吸引眼球蹭流量,进一步引发公众的恐慌。 

500

第二波事件:2019年5月,吉林省长春市同样因为麻风疫苗短缺,给8月龄婴儿接种麻腮风疫苗替代麻风疫苗,接种后又有不少宝宝出现发热等症状,再次引发家长担心和质疑。不过,这次媒体没有马上跟进,而是家长群在微博和微信群里爆料此事。 

500

500

两次风波的起因和经过完全相同,都是麻风疫苗换成了麻腮风疫苗,然后有些孩子接种后出现了健康小问题。结果媒体还是这波媒体,第一波时还不明就里,第二波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也就没太大兴趣参与。

但是家长们不一样啊,对于第二拨家长来说,这事还是头一次遇到,所以有这样的集体反应也不算意外。特别是在去年连续发生长春长生疫苗作假事件、金湖过期疫苗事件和石家庄疫苗调包事件的背景下,家长们精神已经是风声鹤唳,杯弓蛇影。

陶医生认为,这事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

科学问题很简单,麻腮风疫苗本来就可以8月龄起接种。

8月龄麻风疫苗缺货时,用麻腮风疫苗替代没有任何不可以,实际上还增加了对腮腺炎的保护。接种麻腮风疫苗后会有一定比例的不良反应,从这两次风波来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没有超过预期。

由于麻风疫苗严重断货,中国疾控中心于2019年1月发文认可8月龄用麻腮风疫苗替代麻风疫苗的做法(请注意,这是在第一波事件过去后的发文)。复函的关键内容有三段,第一段是中国疾控中心在2016年就已经认可这种做法;第二段是指出,专家们已经在2018年就把这种做法作为新的接种程序提交给国家卫健委;第三段明确肯定了各省目前用麻腮风疫苗替代麻风疫苗的做法(是恰当的和必要的)。

500

其实,这个红头文件已经把道理说得很清楚,理性的家长们看到这个文件,就应该不会再有什么异议。即便孩子接种后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家长们也不至于大动干戈。然而,不是所有家长都那么理性,感性的家长其实更多啊。

心理问题则有点复杂,但也不难理解。

陶医生认为这个红头文件没有解决家长们微妙的心理定势,那些已经因为麻腮风疫苗不良反应聚集在一起的家长,在微信群里纷纷晒出自己孩子的可怜遭遇,经过刷屏式的感情共鸣后,他们很难用理性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只会认为:这个红头文件仅仅解释了这种疫苗替代符合规定,但这只是一种补救措施,一定不如原来的措施有效或者安全。

如果你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几天后电脑坏了拿去维修,店家给你提供一台备用电脑。作为一个理解社会的成年人,你应该会想到备用电脑的性能通常不如新买的电脑。如果备用电脑能正常使用,我相信你不会去计较,但如果备用电脑也坏了,你估计会觉得店家太坑人,气呼呼地去找店家要说法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家长们认为麻腮风疫苗只是麻风疫苗的备胎,肯定不如麻风疫苗有效或者安全,他们带着有色眼镜去看麻腮风疫苗,所有对麻腮风疫苗的不良反应容忍程度很低。

陶医生认为这两起风波的关键起因,就是家长们对于麻腮风疫苗的错误认知,这种错误认知的大背景是近年来频发的疫苗负面事件。

如果你认可陶医生的分析,那么再回头看中国疾控中心的那份红头文件,就会发现问题所在:文件只是确认了替代的合规性,并没有明确指出麻腮风疫苗多预防了腮腺炎,其实比麻风疫苗更好(也就是一种福利),也就没能解除家长们对备胎麻腮风疫苗的错误认知,这就为第二波事件埋下了伏笔。

陶医生其实早在第一波事件后就发布了微博,明确指出涉事接种门诊虽然自己知道这种替代是福利,但还是应该把这个福利的概念明确传达给家长,解除他们对麻腮风疫苗的备胎想法。

500

那么专业机构明知这是福利,为何不光明正大地提出来呢?

科学背后的故事不简单。陶医生必须给大家回顾一下历史,有助于大家理解官方为何在回应这次疫苗替代时显得过于保守。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免疫,当时的口号是四苗防六病,其中就有麻疹疫苗预防麻疹。2002年,变成了五苗防七病,增加了乙肝疫苗。2007年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又将免费疫苗变成了14苗防15病,其中就有用麻风疫苗和麻腮风疫苗替代麻疹疫苗,增加了对风疹和腮腺炎的预防。

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全球背景,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全球麻疹控制计划,希望中国能在2012年消除麻疹。我国则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号召,于2006年制订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交代了这两段历史,你或许看不出问题,但陶医生要告诉你一个专业人员潜意识里的偏见:虽然2007年用麻风疫苗和麻腮风疫苗替代了麻疹疫苗,预防的疾病增加了风疹和腮腺炎,但专业人员关注的完全是麻疹,而不是风疹和腮腺炎。

OK,这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就在于,这个偏见导致2007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的疫苗接种程序出现了一个妥协,这两次麻腮风疫苗替代麻风疫苗风波,就是当时的妥协埋下的地雷。

在2007年以前,我国预防麻疹的策略就是8月龄和4岁各接种1剂麻疹疫苗,坚持这个策略,保证这2剂麻疹疫苗的接种率超过95%,我国就能实现世界卫生组织为我们设定的2012年麻疹消除目标。

2007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时,如果真的是将麻疹、腮腺炎和风疹这三种疾病并重考虑,那么就应该把接种程序修改为8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麻腮风疫苗。因为国际上公认,预防这三种疾病,需要接种2剂麻腮风疫苗。

然而,因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决定有点突然(疫苗的供应量不够),再加上那个偏见(对风疹和腮腺炎的不重视),所以2007年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里,疫苗接种程序就妥协成这样了:

 8月龄接种1剂麻风疫苗,麻风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18~24月龄接种1剂麻腮风疫苗,麻腮风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腮疫苗替代,麻腮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

大家可以看到,如果疫苗供应足够,那么也只是8月龄接种麻风疫苗和18月龄接种麻腮风疫苗,腮腺炎成分还是会少接种1剂,导致预防效果不佳,这也是我国目前腮腺炎疫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原因。

关键是,疫苗可能还不够。方案里说,8月龄的麻风疫苗不够时,可以用麻疹疫苗替代,但没有说允许用麻腮风疫苗替代麻风疫苗。这一方面是因为麻腮风疫苗产量不够,一方面也是因为只重视麻疹的偏见,对腮腺炎和风疹不够重视。

好吧,就是因为当年的文件里没有明示【8月龄可以用麻腮风疫苗替代麻风疫苗】,所以才有了11年后麻风疫苗断货时,各省疾控中心还要专门请示中国疾控中心是否允许用麻腮风疫苗替代的一幕。

所以说,8月龄接种麻风疫苗而不是麻腮风疫苗,完全是因为当年麻腮风疫苗产量不够,而不是说麻风疫苗比麻腮风疫苗更好。现在用麻腮风疫苗替代麻风疫苗,则属于迟到的福利。让人唏嘘的是,这种福利出现的原因,不是主动为之,而是因为麻风疫苗断货。

如果中国疾控中心在复函中明示麻腮风疫苗替代麻风疫苗更好,而且是一种迟到的福利,那就很可能解决家长们对麻腮风疫苗的错误认知。然而,了解上述背景后,你就可以理解,复函中如何这样明示,那就意味着承认:当年我国决定给8月龄的孩子接种麻风疫苗而不是麻腮风疫苗,对于他们是一种亏欠,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工作失误。官方有可能这样表态吗?

对于这两次风波,陶医生觉得很无奈。我分析得再彻底,但似乎也改变不了什么。官方不太可能公开承认失误,这种态度又会导致没法把道理讲透,家长们总觉得官方藏着掖着什么,对于疫苗更加不信任,这个死循环很难解啊。你们觉得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