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敌视以色列40年,印度为何“违背祖宗”,成了以色列的死党?

文:两抖云

编辑:两抖云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次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印度是最支持以色列的国家之一。哈马斯进攻以色列仅几个小时之后,莫迪就发了声明,宣称和以色列坚定地站在一起,坚决支持以色列打击恐怖主义。印度网民也是一边倒,有的还连夜创作,画了几幅少儿不宜的漫画来支持以色列。

500

500

以色列外交部也是非常感激,驻印大使更是表示,“印度朋友对以色列的声援让我们非常感动”。

印度这次是一反常态,因为在巴以问题上,印度过去一贯支持巴勒斯坦。而且印度曾经非常敌视以色列,在建国后40多年里,印度不顾以色列的一再请求,一直拒绝和它建交,以至于以色列曾一度被称为是印度外交圈子里的贱民。

那这两国是如何从仇敌,变成今天这样如胶似漆的呢?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事。

雄心和软肋

印度对以色列的高冷,起源于甘地。

早在1938年和1946年,甘地就两次表态,反对犹太人建国。甘地曾说过:我在南非混的时候就有不少犹太朋友,他们是基督教世界的贱民,一直受迫害,我同情他们,但同情归同情,巴勒斯坦毫无疑问属于阿拉伯人。犹太人在英美的帮助下,试图定居巴勒斯坦,这是严重错误的,犹太人有很多优点,任何国家都应该欢迎他们,而不是盯着巴勒斯坦。

但甘地反对犹太复国的原因,并不是痛恨犹太人,而是反对西方的殖民和霸权主义,这也是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甘地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政治继承人——尼赫鲁,而且尼赫鲁对以色列的态度比甘地更激进,那是361°无死角地反。

500

尼赫鲁曾在狱中给女儿英迪拉·甘地写信,说英国人真是坏冒烟了,在印度搞印巴分治,把我们霍霍得够呛,又在巴勒斯坦搞阿拉伯犹太分治,这是英国对殖民地的一贯伎俩——分而治之。

所以当1947年联合国讨论以色列建国时,尼赫鲁政府直接投了反对票,不仅不承认以色列,还反对联合国接纳它。

另外,以色列刚建国时就遭到阿拉伯国家的围攻,只能紧抱美国的大腿。这让尼赫鲁非常鄙视,因为他一直有一个大国梦,非大国,不印度,做小国,毋宁死,所以独立后他就开始搞不结盟运动,到处宣扬我们印度不仅谁也不靠,还要跟殖民主义斗争到底,因此赢得了亚非拉国家的强烈好感。

所以尼赫鲁非常瞧不起以色列的弟弟行为,这种意识形态上对以色列的鄙视,在国大党内部延续了几十年。

直到1950年生米煮成熟饭之后,尼赫鲁才勉强承认了以色列,但一直拒绝跟它建交。

但有意思的是,虽然知道印度不待见自己,但在以色列眼里,印度就是一个比盖尔·加朵还漂亮的绝世美人,所以建国之后,立马就贴上去当起了印度的舔狗,这一舔就是整整40年。

1952年,以色列外交部的总务司司长,沃尔特·艾坦访问印度,希望能说服尼赫鲁和自己建交。尼赫鲁不仅心里抵触,嘴上更损,说问题不大,我原则上同意,但两国相距遥远,我们印度穷啊,没有财力在贵国开设使领馆,希望贵国理解。

你看气不气人。

其实两家都各有自己的小算盘。

印度疏远以色列,除了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主要是基于国内、国外两方面的考虑,分别涉及到两个核心问题。

在国内,印度当时的核心问题是——宗教冲突

虽然印巴分治了,但直到1951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印度依然有3540万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10%,而且宗教冲突十分严重,动不动就拿刀互砍,连甘地都死在这个事上。所以为了避免激怒国内的穆斯林,印度选择全力支持巴勒斯坦。

在国外,印度当时的核心问题是——印巴关系

分家没几个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就为克什米尔打起来了。克什米尔是印巴几条主要河流的上游,在地缘上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这么说,谁占了克什米尔,谁就拿到了战略上的主动权,所以双方都势在必得,一步都不能退。

500

和其他伊斯兰国家一样,当时的巴基斯坦强烈敌视以色列。而对尼赫鲁来说,他一直担心巴基斯坦利用宗教,联合阿拉伯兄弟围殴自己,所以在独立后就对中东一边倒,在所有问题上都坚定支持阿拉伯国家。

所以印度对以色列的冷漠,是基于国内外两个核心利益的考虑,这是非常务实的。

但尼赫鲁总觉得和阿拉伯国家还不够亲,于是准备擒贼先擒王,拿下当时阿拉伯世界里的老大——埃及。

1952年,纳赛尔发动政变,推翻了亲西方的埃及君主政权。于是埃及就成了二战后阿拉伯世界中,和西方成功翻脸最早的国家,这让中东各国都十分佩服。

尼赫鲁一看纳赛尔雄起了,于是跑去和他频繁会晤。由于双方的政治立场非常相近,也有紧密的经济利益,于是两国关系迅速升温,尼赫鲁也和纳赛尔建立了亲密的私人关系,并在1955年签订了友好条约。

埃及何许国也,以色列的头号死敌,它刚建国时两国就干起来了,所以为了埃及,印度也不能待见以色列。

1956年7月,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由此引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率先发难向埃及进攻,后来又成功把英法拉下了水。

当时印度全力支持埃及,并在联合国大会上,首先发起了对英法以三国的撤军倡议。在美苏的压力之下,三国退兵,最终埃及成功收回苏伊士运河,纳赛尔也就成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精神领袖,印埃两国的关系也达到了最高潮。但这也让印度对以色列的态度,从冷淡直接变成敌视。

那以色列为什么非要对印度死缠烂打呢?

为了生存。

以色列刚建国时就四面树敌,不仅是阿拉伯国家,其他国家也对它抱有敌意,所以生存就成了压倒一切的问题,只能紧跟美国。但以色列也明白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它必须获取其他国家的承认和支持,来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

而在当时,因为扛着“不结盟运动”和“民族独立”的大旗,印度是第三世界中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甚至是领袖的角色,如果把三哥拿下,那以色列的外交格局就打开了。

恰巧印度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一直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孤立以色列。比如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前夕,缅甸提议让以色列也过来参会。结果印度第一个蹦出来,说以色列要来的话,那我们印度就退出,你们自己玩吧,于是坏了以色列的好事。

但印度对阿拉伯国家的跪舔,并没有带来多少支持,相反,进入60年代之后,发生了两件事把印度气炸了肺。


强忍“背叛”

1962年,中印爆发边境冲突,印度被咱们是一顿血锤。尼赫鲁急了,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其他国家的支持,尤其是自己的铁哥们埃及。

埃及联合柬埔寨、缅甸等6国开了个会,准备调解中印冲突。但埃及等国的态度是不偏不倚,想让中印先撤兵,然后谈判。这让印度大失所望,心想本来是让兄弟你“主持正义”,你小子倒成了“搁置争议”,于是印埃两国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以色列一看有机会,立马给印度送去了满满一船军火,还帮它训练士兵,眼泪汪汪地想跟印度建交。印度的祖训是,有便宜不占王八蛋,所以东西留下了,但决口不提建交的事。

到了1965年,印巴又打起来了。这时候埃及、沙特、叙利亚等国又开了个会。印度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阿拉伯国家一边倒支持巴基斯坦,伊朗等国还直接给小巴送武器。埃及虽然是会议的主席国,但纳赛尔一看兄弟们群情激愤,也不敢徇私,只能严厉批评印度,说这次是你先挑的事,赶紧撤军。

阿拉伯国家的态度让印度伤透了心,心想我一片真心都喂了狗,过去啥事都支持你们,比以色列还舔,现在轮到我落难了,你们这些人不是打哈哈就是恶心我,还有天理吗。

这时候,以色列又跳出来了,先是全力支持印度对克什米尔的主权,然后又给印度送了一批军火。这次好歹起了点作用,印度的一些人开始动摇了,要求政府反思中东政策。

此时尼赫鲁已经见了湿婆,但其继任者夏斯特里依然不待见以色列。但他更多的是从经济层面考虑:印度严重依赖中东的石油,而且一半以上的出口商品要走苏伊士运河,还有几十万劳工在中东打工,每年都往家里倒腾不少外汇,中东王爷们着实得罪不起。

当时还有一个新的变量,那就是苏联。

苏以关系一开始还可以,但随着以色列和美国逐渐成为血盟,两国的关系也越来越差。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时,赫鲁晓夫更是无条件支持埃及,于是两国关系急转直下,后来苏联领着小兄弟们直接和以色列断交了。

而赫鲁晓夫上台之后,苏联和印度的关系是越来越好,主要原因是双方在南亚组了队,来对抗美国和巴基斯坦的军事同盟。苏联给了印度大批军事援助和工业项目,而且在克什米尔等几乎所有问题上,都死挺印度,赫鲁晓夫甚至被印度人称为“大救星”。

1971年,双方签订了《苏印和平友好条约》,规定如果一国受到攻击,那另一国要提供援助,成了准同盟关系。

所以为了苏联,印度也不敢待见以色列。

但以色列这个舔狗当得非常彻底,等到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时,以色列不仅立刻承认了孟加拉,也就是东巴基斯坦,而且又又又给印度送了一波武器。但印度依然是身体诚实,嘴炮继续,并在1975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公开倡议,要将锡安主义等同于种族主义,锡安主义也就是咱们说的犹太复国主义,这让以色列非常难受。

等到1980年,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重新上台后,依然厌恶以色列。她上台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升级了巴解组织在新德里的代表团规格。

1982年,以色列入侵了黎巴嫩。印度当时正在家里筹办第九届亚运会,英迪拉一看,不仅痛骂以色列贼心不死,还不允许以色列的运动员来印度参赛。

英迪拉对以色列的强硬姿态,让以色列被称为是印度外交圈里的“不可接触者”,也就是连种姓都不配有的贱民。

1984年英迪拉被刺身亡,她的儿子拉吉夫·甘地上台。表面上看,拉吉夫继承了他妈和他姥爷的遗志,比如1988年巴勒斯坦宣布建国时,拉吉夫政府立刻就承认了。

但拉吉夫的身段比他妈柔软,他发现印度对阿拉伯30多年的跪舔效果并不好,就反思上了,决定和以色列先接触接触,于是拉吉夫公开接见了以色列的官员,并在1985年联合国大会上,会见了以色列总理西蒙·佩雷斯。

以色列一看有戏,对印度更加上心。1987年,美国准备向巴基斯坦出售预警机,这让印度驻美大使非常着急,于是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一番游说,就把这个事搅黄了,两国关系也因此有所缓和。

但真正让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还是1991年苏联解体。

全力向西

过去印度之所以混得开,是因为在苏联和美国之间反复横跳。苏联这一倒,不仅最大的靠山没了,不结盟运动也失灵了,于是印度只能改变过去的外交政策,其核心就是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苏联一崩,巴基斯坦对美国的作用大大降低,于是美国不仅减少了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甚至还拒绝交付巴基斯坦订购的F16战机,双方的关系也急转直下,这就给美印关系的改善创造了条件。

这时候,因为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都打疲了,有和解的意思。于是在美国的主导下,中东和平进程开始推进,5次中东战争的宿敌们,终于第一次坐在一起商讨对策,以色列在外交上的孤立局面被迅速打破。

1992年1月,第一次中东多边会谈在莫斯科举行。这种事肯定少不了印度,因为它认为自己在中东有巨大的利益,有资格参会。这次终于让以色列逮着了机会,因为这次会议的主导权在美国手中。于是以色列就说了,你印度要来参会可以啊,但必须跟我们建交,否则免谈。

印度新总理拉奥一看没辙,和以色列互换了大使,终于建立了外交关系。

以色列很高兴,第二年,前总理、外长西蒙·佩雷斯就跑到印度访问去了,印度外长辛格肉麻地对他说:“哎呀我们印度人等你等了好多年了”,这脸皮厚度也是可以。

其实印度和以色列建交一点也不亏,因为印度想利用以色列干两件大事,头一件就是提高军事水平。

海湾战争后,印度开始鄙视苏制装备,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武器市场,并没有对印度完全开放,这时候以色列就成了突破口,于是印度开始大量进口以色列的武器,包括火炮、导弹、无人机、雷达,甚至还有预警机,以至于建交没几年,印度就成了以色列最大的武器买家,印度还从以色列引进了不少技术,双方还成立了军火合资公司。

当然,这些军事合作都在美国的默许之下,因为美国此时也想拉拢印度。

不只是军事,印度在农业、能源、医药、通信等领域,也拿到了以色列不少技术,这让印度非常爽。

印度想通过以色列干的第二件事,就是加强和美国的关系。

印度在80年代就发现,表面上看,以色列是美国的小弟,但实际上以色列在美国说话非常好使,经常能改变美国的外交政策。于是印度想利用以色列和美国的特殊关系,来加强美印关系,毕竟美印关系已经成了印度外交的核心。

在以色列的帮助之下,美国高层也开始重新审视印度,美印关系在2000年出现了重大转机,这一年,克林顿和印度总理瓦捷帕伊实现了互访,两国关系迅速升温。

911事件之后,美国开始着手对付伊斯兰恐怖主义,这和印度、以色列的诉求高度一致,于是三国在反恐问题上密切合作,美印关系再次被加强,于是小布什授意以色列,向印度出售了三架预警机,而这三架飞机原本是咱们跟以色列订的,只是在美国的重压之下,以色列在2000年被迫撕毁了合同,只能赔钱了事。

这就是美国的另一层考虑,就是利用印度制衡中国。

但因为国内穆斯林闹得厉害,在加上国大党一部分人的反对,此时印度和以色列还没到亲密无间的程度,直到莫迪上台。


莫迪的野望

500

莫迪这个人心狠手辣,但脑回路一直很清晰,他清楚地知道印度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建国六七十年了,但印度依然没有完成国家整合,国内是一盘散沙。

比如过去印度各邦之间还有关税,两个邦为了抢地盘,竟然能用大炮互轰,这严重阻碍了印度的经济发展。

莫迪的整合思路有两个,一是利用印度教来团结各邦,毕竟大部分印度人都信印度教,所以莫迪经常去寺庙朝拜,并亲自参加宗教集会,他本人也成了莫老仙。

莫迪的第二个思路,是树立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国内的穆斯林

早在2002年,莫迪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的时候,他就用过这招。当年2月,该邦的一列火车被焚毁,烧死了58名印度教徒,这次事件最终演变成对穆斯林的血腥仇杀,一到两千人死亡,史称“古吉拉特邦大屠杀”。

而莫迪做为最高长官,不仅纵容暴力发生,手下的警察和官员甚至当起了带路党,先拉了个穆斯林教徒的财产清单,然后指挥印度教徒们去精准抄家。

穆斯林社区气不过,万人血书要求起诉莫迪,但莫迪啥事没有,而对穆斯林的强硬态度反而成了莫迪的加分项,最终帮助他赢得了大选。

莫迪当了总理后更疯狂,推倒穆斯林的房子,强拆他们的清真寺,限制穆斯林在议会的席位,不让外国穆斯林拿印度身份,甚至还要完全抹去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今年印度修改了教科书,删除了关于莫卧儿王朝的所有信息,因为它的统治者是穆斯林。

到了今天,印度连锡克教也不放过了,派人去加拿大暗杀人家的宗教领袖,其实就是想强制完成国家整合。

以色列一看,印度把国内的穆斯林往死里逼,突然发现印度成了一个大号的自己,感觉非常爽。于是印度和以色列是越瞅越顺眼,双方总理开始互访,两国也在2017年成为了“战略伙伴关系”,莫迪和内塔尼亚胡又亲又抱,混成了死党。

不仅如此,印度为了对抗中国,也要依靠以色列。

这两年,印度为了反击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它也提出了一个概念,叫“现代香料之路”,也就是从印度的孟买出发,先走海路到阿联酋,然后走铁路经沙特等国,一直到以色列的海法,然后从以色列进入地中海,把货送到欧洲,所以也叫“印欧经济走廊”。

500

印度的决策也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而正因为有求于以色列,所以这次巴以冲突,印度一改过去的政策,全力支持以色列。

大国:外交锚点

从印度和以色列的外交历史中,我们也能发现,两个国家之间的交往,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双边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多边关系,因为这两国必须考虑和其他国家的利益纠葛。但是复杂归复杂,其中有一条主线,那就是这两个国家和全球性大国的关系。

换句话说,弱国不是没有外交,但是没有独立外交,很多时候要跟着大国走。

就拿以色列来说,它其实非常重视中国,一直希望得到中国的支持。说个冷知识,以色列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中东国家,而且马上就和咱们商量建交的事,但因为朝鲜战争爆发,中美一开打,这事就黄了。

1992年建交之后,以色列一度和中国走得非常近,甚至连预警机都能卖。结果美国一插手,又黄了,所以中以关系,与中日、中韩关系一样,其本质还是中美关系。

所以全球性大国,是其他国家外交关系的锚点。

如今咱们也成了锚,以至于其他国家不得不考虑中国的立场。还拿以色列举例,这次它在中国互联网上闹得这么凶,甚至扬言要打击中国的反犹主义,是因为它真的害怕中国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因为今天中国的影响力太大了,它真急啊。

但成为锚点也意味着,今后中国的外交格局,会变得更复杂、更具挑战性,因为过去咱们弱,在很多事情上,人家也不太在乎咱们的意见。但现在不一样了,有些事明明和中国没有直接关系,但咱们的态度,会涉及到很多国家的实际利益,人家非逼着你表态不行,一旦平衡得不好,就要得罪人。

不过,一切还是要从中国的核心利益出发,必须要得罪的时候,那也没办法。

我相信咱们中国人有这个智慧,去应对新的外交挑战,毕竟在地球村卷了几千年了,有这个斗争经验。

(写得脑子都木了,都看到这了,帮我点个赞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