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史》是否证明了只要你敢来,就自有江南大儒为你辩经的确定性?

这种说法并混淆了两个概念,即“树立新的意识形态”与“所有人都认可这个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

任何一个政权建立起来之后,想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必然会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编创出来一套官方认可的主流的意识形态论,并且会将这个理论传播,作为国家的正统理论。无论这个理论看起来漏洞有多么大,但是政权肯定会培养出传播这套思想的人。在这个方面,这并不是“辩经”,而是“合法性”概念的普及过程。

但是,一个国家在一个长时期内可以靠一种意识形态维持基本认可,不代表所有人都认可这一意识形态。换句话说,这个意识形态之所以可以获得认可,只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内,反对者的力量还不足以聚合起来。以清朝而论,至少到雍正和乾隆年间,曾静案的爆发就可以证明民间依然存在着大量的否认清朝正统的力量。而以洪门为代表的江湖组织,更是贯穿了整个清朝的历史。到了晚清时期,随着清朝统治的衰弱,反满与革命合二为一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大的思潮,这也说明反满的思潮一直都存在,只不过以前一直被压制而已。

“辩经”说的问题,如果用初高中政治课的说法,就是没有用矛盾和运动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是一种静态的历史观。但对于现实中的政治有一点基本认知也该了解,任何一个政权都存在执政者的反对派,只不过这个反对派的规模时大时小,影响力时强时弱而已。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就是各方力量的博弈过程。而每一派力量,肯定都有自己的纲领或者说自己的“经”,这就是说“辩经”的问题在每一时期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清朝的特殊性在于,通过中期开始兴盛的文字狱,让公共场合的“辩经”基本消失,将自己认可的意识形态覆盖了所有的公共空间。

这种争论无关是《新清史》还是其他任何一个东西。如果能理解,任何一个时期的舆论都是“风向”,或者说任何一个时期占据主流的舆论都是一种声音暂时战胜了另一种声音的结果,就不会津津乐道于什么“江南大儒辩经”。而如果迷信于“入关之后,自有大儒辩经”这种观念,那么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对那些反对力量视而不见。只有理解一个社会观念的复杂性,才能更理性的面对社会上的不同观念,而不是围绕“辩经”这种情绪化的定义争吵不停。

在这个角度上讲,真想要搞搞清楚“辩经”的问题,不如将“辩经”替换为“合法性争论”等中性的学术概念,这样至少可以保证在讨论的时候不至于给情绪带偏。

当然,如果你的目的就是为了输出情绪,那这个建议对你也是没用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