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给马分类?
【本文由“大水风”推荐,来自《为了统一青菜的定义,全国人民都闹麻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北方对青菜的定义,接近于蔬菜,这显然是严重超范围了,不予支持。
上海人对青菜的定义,只限上海青一种,显然是过于狭义了,也不予支持。
青菜的精确定义,应该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白菜类。除了上海青,还有乌塌菜、小白菜、广东菜心、瓢儿菜、矮脚黄等等,外形类似于上海青的蔬菜,都可以叫青菜。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缺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其实对品种的细分,都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
比如出自西北地区的周人,就因为生活习性原因对马的分类可谓不厌其烦:
骓(zhuī):毛色黑主白辅的马。
骍(xīng)&骅(huá):赤色的骏马。
骢(cōng):青白色的马。
馰(dí):额白色的马。
骊(lí):纯黑色的马。
骠(biāo):黄毛夹杂着白点子的马。
骧(xiāng):后右足白的马。
驳(bó):毛色不纯的马。
骆(luò):尾和鬣毛黑色的白马。
骝(liú):黑鬃黑尾巴的红马。
骐(qí):有青黑色纹理如棋盘格子纹的马。
骃(yīn):浅黑杂白的马。
驹(jū):两岁以下的马。
骄(jiāo):六尺高的马。
馵(zhù):后左脚白色的马。
騱(xí):前脚全白的马。
驒(tuó):有白色鳞状斑纹的青马。
騚(qián):四蹄全白的马。
駯(zhū):黑嘴的马。
驓(céng):膝下白色的马。
驠(yàn):屁股毛色白的马。
騴(yàn):尾根白色的马。
駺(láng):白尾马。
駂(bǎo):毛色黑白相杂的马。
駩(quán):黑嘴白毛的马。
驙(zhān):脊背黑色的白马。
駥(róng):八尺高的马。
駹(máng):面、额为白色的黑马。
驈(yù):股间白色的黑马。
騢(xiá):毛色赤白相杂的马。
騽(xí):背脊黄色的黑马。
驔(diàn):黄色脊毛的黑马。
騟(yú):紫色马。
騩(guī):毛浅黑色的马。
駽(xuān):青黑色的马。
騥(róu):多鬃的青黑色马。
驖(tiě):赤黑色的马。
騵(yuán):赤毛白腹的马。
騝(qián):黄脊黑鬃黑尾巴的红马。
騜(huáng):毛色黄白相杂的马。
騑(fēi ):三岁的马。
駣(táo):三四岁的马。
駓(pī):毛色黄白相杂的马。
騧(guā):黑嘴的黄马。
馼(wén):红鬃、白身、黄眼的马。
騋(lái):七尺高的马
……
类似的还有沿海族群(比如日本人)对鱼的分类。
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中国古人对蔬菜的分类是非常细致的:菘(即青菜的祖先)、葵、藿、菽、薤、葱、韭、菁﹑茆﹑芹﹑菭﹑笋、筍、薇、葑、菲、蕨、荠、芸、薹、蒿、蓼、菰、莼、壶、瓠、匏……
一些地区不分青白,概而论之,只是少见多怪而已。而对“青菜”品种的大而化之,除了由于环境导致的地域因素,也有一些地区是胡化之后只辨荤素的习惯使然。
三国时期邯郸淳所著《笑林》中就有两则相关故事:
汉人有适吴,吴人设笋,问是何物?语曰竹也!归煮其床箦而不熟,乃谓其妻曰:「吴人轣辘,欺我如此!」
吴人至京师,为设食者有酪苏,未知是何物也,强而食之,归吐遂至困顿。谓其子曰:「与伧人同死,亦无所恨;然汝故宜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