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高群书执导,张译、郎月婷主演的电影《刀尖》?

明人不说暗话,我去看谍战片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喜欢看带一点血腥内容的重口味桥段,国内因为管的比较严,能在公开院线渠道广泛上映,还能保留一点血腥的重口味内容的片子,除了红海行动这种后台梆梆硬的特殊例子外,恐怕就只有谍战片这个大类了。

当然有人可能会觉得这种嗜好上不得台面,但我就是好这一口,在小时候家里还靠录像机看电影的时候,那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大人去录像带店里租港台好莱坞的动作片和枪战片回来看,然后我可以跟着一起看,就喜欢那种两拨人打的血糊里啦的桥段,没办法,这种爱好从小时候起就基本上伴随一生,到现在玩游戏看电影看电视剧依然还是好这一口。

导演是高群书,题材是谍战,那自然很容易去和《风声》做对比,毕竟《风声》给人留下的印象实在太过深刻。

《刀尖》这个片子的大致内容,说的抗战期间一个伪装成汪伪特务的军统谍报人员,在汪伪控制下的南京城从事秘密活动,身处倭寇,汪伪,重庆国府,地下党多方势力争斗的漩涡中,有刀尖跳舞之感,所以名为《刀尖》。主角因亲属为倭寇所害,所以加入军统,伺机报复倭寇,在潜伏过程中历经艰险,多次面临身份暴露,同伴背叛和敌人追杀的死局,却在地下党成员女主的协助下多次化险为夷。

拜国内严格的审核所赐,很多类型片无法出现在国内的公众荧幕上,仅存的几个类型就成了充分竞争,深度内卷的红海,谍战片这个赛道就属于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但也因为充分竞争,深度内卷的原因,国内在谍战片上的技术进步是肉眼可见的,虽然这种进步颇让人倍感无奈。

这些年国内算是还能拿得出手的谍战片不少,比如刚才提到的《风声》,《风声》这片是相当的耐看,偶尔我还会拿回来回顾一下,悬念和转折都处理的非常好,伏笔的埋与收也有头有尾,一些用镜头和表情暗示情节的内容也很到位,我最喜欢的重口味桥段该有的也有,特别是架上绳子那一拉,噫,每次想起来都感觉自己两腿发紧。

《刀尖》在镜头气质上有点像之前张译的另一部电影《悬崖之上》,但在情节设计和叙事方法上倒是更接近《风声》,二者都是那种在杀机四伏危险重重的大环境内闯出一条活路,走的是近似于狼人杀的路线,所以悬疑片的成分很重。

其实一开始我是冲着打打杀杀和严刑拷打这类重口桥段去的,就当图一乐,但这片在剧情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主要是情节设置的还算抓人,主角的经历有点像一部韩国电影《阿修罗》里的男主,总是在干脏活,并且给脏活处理善后擦屁股,并且因为干脏活而深陷在从一个泥坑到下一个泥坑的连环困境中。因为原著是长篇小说,所以连环困境算是小说改编形成的结果,欲扬先抑历来是戏剧的主流叙事手法,但能处理的好的确实不多,《刀尖》虽然算不上是最顶尖的,但也算是中规中矩,在国内的谍战片这个类型里算是值回票价。

国内这些年拍摄的抗日题材的影视剧有个特点,对于所有参与抗战的派系和势力都予以大体上的正面描写,没有过于明确的强调其派系和阵营之分,而是抱着只要抗日,其余都是次要问题的态度。

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态度,因为文化工作中是不能搞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那一套的,抗战期间中国其实并不统一,参与对日作战的势力三教九流,龙蛇混杂,正邪难辨,并不是某一派系或者某一群体的独角戏,真实的抗战历史中,很多人甚至是两面三刀,多头下注的,这是乱世的常态,不可能超越那个时代的局限性。

大部分参与抗战的人绝非圣人,其中一些甚至不算是好人,但在抗战那个民族危亡的大环境下,救亡图存已经成了全社会最大最关键最迫切的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切服务于对日作战的力量都是珍贵的,不可或缺的,在以全民族全社会为主体讨论抗战这个宏大命题时,对阵营之间的身份关系做适度模糊,其实是正确之举,片子里男主决定与军统决裂的原因,就是因为军统太强调门户之别,该模糊的地方不模糊,该糊涂的地方不糊涂,于是闯下大祸,彻底激怒了顾全大局的男主。

男主金深水有点像《潜伏》里的余则成,一开始为军统效力,后来成地下党,这些年国产谍战片里军统算是一个高频字眼,比如《风声》里一开始枪杀汉奸成功并不幸被捕的特工也是军统人员,还有《伪装者》这种一家四口各为其主的路数。

军统之所以如此高密度的出现在抗战题材的谍战片中,和军统在抗战历史上多次成功实施秘密行动,刺杀倭寇和汪伪高层并得手密切相关。

例如军统在1938年的11月曾经成功刺杀来中国参加为《日汪协定》举办的庆典的两名日本内阁高官,再比如1940年5月倭寇侵华特务机关的头目,华北五省特务机关长,日酋裕仁的亲外甥吉川贞佐就被军统和地下党联手刺杀成功,当时执行刺杀任务的牛子龙还同时有军统和地下党双重身份,负责着手实施并成功血洗倭寇山陕甘会馆的地下党特工吴秉一也是在军统的掩护下成功撤离现场,军统在1940年11月还在北平成功刺杀了两名日酋裕仁派往北平的特使,并多次筹划刺杀汪精卫本人,在汪伪控制区大肆发行假币以破坏倭寇的经济,还曾经差点就成功刺杀了汪伪的央行行长汪时璟。

军统之所以在抗战期间如此活跃,一部分原因是其前身蓝衣社成员由一部分少壮派军官组成,这些人在建立蓝衣社之初有那么一点理想主义色彩,再加上军统头子戴笠本人能力出众,所以军统的内部风气要比腐朽颓废的中统好上一些,执行力还是有一些的,在抗战这个大节上不算太亏。

但门户私计非常严重,用杨金水的话说,算是7分想自己,2分想朝廷,剩下1分替别人想想。

但即使是那2分还愿意想想朝廷,在抗战那个大环境下也已经显得难能可贵了,毕竟那是一个伪军比倭军还要多的时代。

这也告诉了所有人,一些次要矛盾或者相对边缘的事情上就算有问题,但只要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拎的清下,那么后人也是愿意给你说两句好话的。

片中军统与《潜伏》中的军统有些相似,抗日的行为有没有?有,但门户私计依然占据了主流,他们不仅对付倭寇,也同样对付那些威胁到了自己利益,或者单纯只是和自己不站在一边的其它抗日力量,这是非常贴近历史上的军统的形象。

也正是这种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的做派,鼠目寸光,气量狭小的做派,导致军统最终被赶到了小岛上,后人不可不引以为戒。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