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的国企员工,对中国国企的衰败有切实感触

作为曾今的国企员工,对中国国企的衰败有切实感触

国企能不能搞好?国企当然能搞好,关键是谁来搞国企,怎么样搞国企。

有人说国企不行,私企行,如果私企真的行的话,私企行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说私企行的地方在于企业家精神。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这个世界的本源都是物质的,所有的所谓精神都是意识,都是由物质决定的,因此与其说私企行的原因是企业家精神,不如说是物质利益在推动,比如许家印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在私企中,企业获取了利润,企业家可以一直分享,企业经营失败,企业家也只需要承担非常有限的责任,企业家精神是巨大的物质利益决定的主动性。相对国企,名义上全民所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民都没有发言权,就算国有企业的职工都难有发言权,企业的经营由经理说了算,而企业经理任命上级领导负责,所以企业领导只对上级领导负责,国企破产倒闭企业的经理们一点责任没有,很多时候,企业倒闭了,原来企业的经理们踩在国企的尸体上发家致富了,国企经营好了,企业经理和上级领导获得利益少,企业经营倒闭了,企业经理和上级领导获益多,只要不是一个傻子,选择什么路径,不言而喻。国企的员工也不把企业当作自己的企业,间接的挖了国企的墙角的事情,也很常见,所以国企改制大量原有职工下岗失业,到了孤苦无依的程度,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从理论上说,私企之所以稍微比国企成功一点,在于私企的管理者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利益一致,私企的管理者从个人利益最大化角度做的经济决策,多数情况也是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决策的选择,但是私企的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往往不是国家利益利益最大化,甚至是国家利益最小化,因此私企对于国家有防备的甚至对立,许家印也是很好的现实案例,不少大企业把企业注册地选择在开曼群岛。国企的经理和领导,本来是要为人民谋利益的,但是出于本能,他们多数依然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决策,而个人利益最大化与企业利益最大化往往背离,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更和国家利益最大化原则背离的,富了方丈,倒了庙宇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国有企业怎么才能搞好?其实可以参超私企的做法,就是要让企业经理,企业,国家的利益保持一致,企业经理只能从企业的成功中获利,企业经理必须承担企业的损失的主要部分。

让国企的所有人们都来监督国企,国企才可能搞好。

让国企的经理管理层承担国企经营失败的,国企才能富有生机。

只有国企职工和领导者都为企业的成功和失败负责的机制,国企才可以有持续性,按劳动分配不仅是分配利润,也是需要损失。

一句话总结,国企要搞好,必须要从国家角度,计算国企的收益成本,采用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原则,收益成本分析是非常成熟且众所周知的技术,并没有人收专利和卡脖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