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的前三十年

作者|  大象

来源|  大象放映室

1949年的冬天,莫斯科近郊,斯大林汽车厂里来了一位中国人。

在目睹了成排的巨型机床轰鸣咆哮后,他无不艳羡地感慨道:

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大厂。

这个中国人,叫毛泽东。

结合我国当时实际工业情况,这句感慨中包含了太多的情绪。

建国前夕(1947年末),中国仅有3万辆汽车,同时期美国的汽车总登记数高达3700万辆,苏联是300万辆,英国270万辆,法国160万,即使当时同为农业国的印度,汽车保有量也是我国的七倍还多。

毛主席对汽车工业的渴望基于现实多方面的需求,成立伊始的新中国,农业要恢复工业要发展,巨大的运力缺口只有汽车能够填补。

除了民用还有军需,如果没有军车的加持,我们的解放军只能被迫成为世界最强的轻步兵。

世界最强是我们的骄傲,可轻步兵却道出了我们的辛酸。

正是经济与军事的双重困境,让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汽车厂。

另外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一个国家想要成为工业强国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汽车工业。

美国有福特通用,德国有大众,日本有丰田,每一代工业强国的崛起都伴随着一个汽车品牌的扬名,这并不是某种巧合。

造车很重要,那造车有多难呢?

在正式开始故事之前我们还要把这个问题回答清楚。

500

​  500

汽车,被誉为“工业之王”,一辆车包含了上万枚零件,这些零件要经得起风霜雨雪抵得住酷暑严寒,还要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去保证尽可能久的寿命。

而要制造这些零件,有赖于上游发达的冶金、化工、电子、橡胶等工业部门的配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业链。

同时想要运作这样一条庞大的产业链,从研发设备、生产到仓储物流、维修,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千千万万个受过教育的专业人才。

而以上,这一切软硬实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都没有。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新中国汽车工业的远征,开始了。

1949年,新中国经济在崩溃的边缘,我们如何从晚清民国的梦魇里走出来?如何逆天改命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

毛主席是带着一肚子问题去的苏联。

而苏联之行,也带回了老大哥对我们的援建计划。

在第一批援建项目中,一个年产三万台中型载货汽车的制造厂赫然在列,这就是日后的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一汽。

这是第一家我们自己的大型汽车厂当时我们无比期待,对选址尤为重视。

大型汽车厂的选址要邻近钢铁厂,还需要大量木材、大量电力以及便利的运输条件,这几乎难倒了当时所有省会城市。

在对比了海量数据综合考虑后,长春走入了中央的视野。

这里东邻丰满水电站北靠鞍山钢铁厂,当年日本人为了掠夺东北的资源,也留下了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

最终,厂址被定在了长春孟家屯,曾经这里是日本731部队细菌工厂。

1953年6月,毛主席为一汽奠基石亲笔题词。

7月15日,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时任一汽厂长后来被誉为“中国汽车之父”的饶斌带领工人们挥着铁锨,将黑色的泥土抛向了汉白玉制作的奠基石。

一汽,正式开工了。

汽车厂房的建设和普通的盖房子不同,要求十分精细。每个车间、每台设备甚至工模夹具都要精确地定位。偌大一个汽车制造厂有几百个车间厂房 数百万台设备和工模夹具,要将这些精准地在图样上定位并且实际建成,工作量极其巨大。

但为了尽快投产,中央最终决定,将勉强4年能完成的工期再压缩,举全国之力用三年时间建成一汽。

从此全国各地的人们齐聚孟家屯,建设队伍中,有高级知识分子有学生,有农民,还有转业战士。

1952年,原华东野战军第99师奉毛泽东、朱德之命改编为建筑工程第五师。

在进行了几个月的技术培训之后被拉到长春,参与一汽厂房的建设。

长春地处东北,一年中有近一半时间气温低于零度,许多战士来自南方从未经历过如此寒冬,他们睫毛上结了冰手上生了冻疮和裂口,寒风一吹传来钻心的疼痛,晚上没有炉子也没有热水,沾满混凝土的脚只能用冷水来洗。

但是,必须在三年之内完成建设任务,完不成苏联专家就要延聘,就会消耗本就不多的外汇储备挤压其他的建设项目,战士们只好用冰镐用电锯一次又一次向坚硬的冻土发起进攻。

建五师就是中建二局的前身,今天作为“基建狂魔” ,我们已经能熟练应对不同气候不同地形的建设任务,而这种熟练所需要的经验正是从那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那是个改天换地的年代为了属于自己的新家园,每个人都卯足了劲。

但一个严峻的问题慢慢浮现出来了。

建设者们虽然热情高、干劲大,但很多人都严重缺乏经验技术和安全意识。‍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求快,有的施工人员在浇筑厂房时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施工;

有些人因为不懂后果的严重性,甚至用沥青涂盖基柱的瑕疵,意图蒙混过关;

不仅工人、战士缺乏常识与技术,许多干部也是这样。一些人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搞工程建设就抓了瞎,有的仓库管理人员不懂分类来了车就入库,要出库时却找不到物资;

由于不懂技术不照章办事,工程中事故不断,机器设备受到损伤甚至出现伤亡事故。

大量的问题说明,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掌握科学管理和生产技术,已是刻不容缓。

1954年3月起,一汽全厂掀起了学习高潮。

工人学技术、干部学管理,厂长饶斌带着大家梳理职责明确规范,一项项硬啃。

当时一汽的工地上开着五花八门的技校、夜大 、补习班,大家一边学一边干,白天干晚上学,从一支各行各业参差不齐的队伍,一步步进化成懂技术讲科学、守纪律的高效运作的团队。

这是一个国家在汽车工业上不断试错、迭代的必经之路。

孟家屯的变化日新月异,原本计划四年完成的建设任务,一汽人用两年多的时间就提前完成了。

狭窄的土路变成了宽敞的大马路,一座汽车城在荒地之上,拔地而起。

在欢送建筑工人的晚会结束后,汽车城中的热电站开始运转了,这里有2500吨压力的压床,有10吨的汽锤,一个个零件从生产线上鱼贯而出,所有配件都准备妥当之后,工人们满怀欣喜地将汽车的前轴、后桥、驾驶室、发动机等一一装配完毕。

1956年7月13日上午10时,离一汽奠基仪式的三周年还有两天,组装车间内人头涌动,三年的日夜奋战将在今天结出胜利的果实。

副厂长孟少农登上汽车点火发动,第一辆解放牌汽车驶下了生产线。

这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在这一刻结束了。

2年后,1958年5月12 日,一汽又成功研制出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中国不能生产轿车的历史也结束了。

一汽,是中国汽车工业蹒跚学步的试验田,也是中国汽车人才的摇篮。

在这里,我们试了很多错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60年代,在一汽继续闯关的同时,新的征程又要开始了。

当年一汽是按年产3万辆的规模设计的,作为一个厂来说是不小,但这远不能满足新中国建设的需要。

所以早在一汽动工之前,国家已经在酝酿第二汽车制造厂并和苏联达成了援助协议。

但由于中苏关系不稳定等原因,项目两次上马又两次下马。

60年代中期,为了应对国际局势的恶化,中央决定开始“三线建设”。

二汽,再次被提上议程。

此前,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是苏联大力援助的,复杂的生产线就像一匹烈马,苏联老大哥驯到一半合作中断,把缰绳交到了我们的手里,接下来我们要靠自己了。

1965年,第一机械工业部从一汽抽调五人成立二汽建设领导小组,原一汽厂长饶斌在一手打造了一汽后又走马上任,成为二汽厂长,继续攻关。

因为当时中苏交恶,美国对中国东南沿海又虎视眈眈,为了预防悬在头顶上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央定下“三线建设”战略进行大规模工业转移,将工业基础迁移至内陆藏进山里,以求在战争中最大程度保留工业能力。

二汽的建设正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专家组根据“三线建设”的战略目标,定下深居内陆靠近山峦的鲍峡、黄龙、十堰三个厂址。

又把这三个选址方案的20多种建设构想,逐一比较优劣,最终将二汽厂址定在十堰。

由于文革等历史原因,二汽的前期建设历经波折,但披荆斩棘的汽车人们从来没有放弃。

1969年,二汽正式开工建设,几十万建设大军涌进群山盖房修路、搭建基础设施,把这个偏远小镇造成了一座城市。

另一边在厂房大规模建设之前,产品开发已经在进行。经过一汽的建设国内已培养出一批汽车人才,一机部组织了一支130多人的队伍,决定进口美国汽车进行仿制。

1966年年底,试制队伍不仅仿制出了汽车,还将汽车不同配件进行组合,试制出了3种越野车和3种不同型号的载重汽车。

试车队为了测试不同的气候环境,开着样品车奔波于天南地北。

他们在拉萨测试高原环境,在海南岛测试湿热带环境,在海拉尔测试寒冷,在吐鲁番测试高温,在不同的极端环境奇形怪状的道路条件下跑了五万公里。

最后根据得出的数据,修改了全车四分之一的设计。

前期产品攻关之外,二汽的正式大规模建设则是举全国之力,八方来援。

二汽的建设是个巨型工程,按照汽车的总成分工,中央决定将总工程拆分,由国内的汽车厂家分别“包建”。

每一个负责包建的单位,基本照着自身原样为二汽再建一个厂,而且包建单位要包设计包生产准备、包人员培训、包生产调试,对提供二汽的设备还要进行技术攻关。

要供就要供最好的,在这场轰轰烈烈支援二汽的运动中,一汽包建了主机厂、总装厂、发动机厂等11个分厂;上海包建了标准件厂、钢板弹簧厂等6个分厂;武汉包建了轴瓦厂;北京包建了化油机厂。

在各方支援下,二汽在十堰的21条山沟里建设了包括发动机、车架、车桥、传动轴

底盘、车厢、铸造、锻造等在内的27个专业厂。

同时,全国140多家企业、研究所、院校为二汽提供40多项科技成果,600多个企业、科研单位和院校为二汽生产2万多台设备,各包建厂为二汽输送了技术干部、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一万多人,培训新工人2万多人。

举国之力,共克时艰,共襄盛举。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全国各地的援助宛如无数股热流汇入这个群山中的小镇。‍

二汽也在全国倾尽所有的托举之下,初具规模。

1975年7月1日,第二汽车制造厂一期工程正式建成投产,这是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的第一个汽车制造厂。

二汽的建设,是先辈们建设新中国的一个缩影,一部动人的史诗。

那时,我们一穷二白,我们一腔热血,我们一无所有,我们一往无前。

随着一汽二汽的建成,鄂西北群山与东北平原上的两颗明珠遥相呼应,照亮了中国汽车工业摸索前行的夜路。

今天,在一汽二汽为代表的货车时代之后,我们又走过了合资自主品牌突围的燃油轿车时代,混动纯电动的新能源车时代,并最终靠新能源战略异军突起,让全球汽车产业攻守易势。

这是我们汽车工业起步的故事,是如今汽车产业熊熊烈火最初燃起时的第一根火柴。

那时火光如游丝般微弱,无数前辈拿手小心翼翼地捧着,四周还结着层层的人墙,生怕一阵风袭来火种熄灭。

如今火柴点燃火炬,火炬已经燎原,把夜空照亮。

点击「大象放映室」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