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乡村教育竟然出现这样塌方式的问题,问题在哪?
【本文来自《雷望红:别让县域教育塌陷,要让底层家庭学生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能把这样的文章发在观察者网的头条就是很大的进步。中国的教育问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了。
山东有一个梁漱溟。他在当时的省主席韩复渠的支持下,在山东的邹平搞乡村教育,应该说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那时候的农村文盲成堆,搞乡村教育要冒更大的风险,要做非常多的工作。但是在韩主席的支持下梁漱溟做出来成绩。
时间过了100年,我们的乡村教育竟然出现这样塌方式的问题。问题在哪?经济发展造成的,教育观念造成的?追求升学率造成的?很多问题,很多难题其实最后归结在一起就是教育的公平问题。一个县必须有三至四个同样规模、同样师资力量、同样教学条件的学校,不允许一家学校独大,这才是公平教育的前提。
如果每个地区允许超级中学存在,更允许他们偷着跨界挖人的话,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会出现塌方式的毁灭。而且学生的心态也会变坏,那些乐于助人的学生吃亏,那些自私自利的学生占便宜,这对社会的道德水准也是非常大的打击。很多学生学习不错,但考入大学以后反而学习变得很差,整天沉迷于玩乐。这就是我们在初级教育里边儿造成的。中国的教育问题已经走了很多弯路,现在到了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老百姓有共同富裕的诉求。全社会保证每个公民受到公正教育的诉求。那么在教育上再搞超级中学,再搞重点中学,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
我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考入大学的,那时候我们的县里边没有重点中学。每个乡镇一所中学都有好老师,有了好老师就会有好学生,每个乡级中学都有人考入名牌大学。现在看看一切如昨日黄花,如往日云烟。往日的时光已经不再,往日的学校已经成了废墟,只能成为永久的回忆了
《一个人的教室》
羊圈顶子学校位于吉林双阳一个偏僻的山村,从县城出发要走两个多小时。学校只有四十名学生,分布在六个年级。而三年级,只有姜心月一位同学,原来,三年级有四名同学,因为各种原因转学走了三名,只剩下了姜心月同学,学校为姜心月专门配备了一名专职教师,孔老师,作为她的语文数学老师,其他课程需要调剂其他老师为她上课。羊圈顶子学校是一汽大众2008年捐助建设的新校舍,在企业爱心的帮助下,这所建校于1947年的老校顽强的存活着。
2015年初夏,本人做为一汽集团特约摄影师来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