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人群的社保负担按比例明显超过其相应的收入档次。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理应公平优先,向低收入人群倾斜,同时限制高收入人群过多享受福利。也就是应该高收入人群封顶,补贴低收入人群。

很显然,如果不进行必要的限制,收入越高越能得到好处,则社保不是公平了,而是保护高收入吸血了。

一般而言,社保制度有三个关键参数:社会平均工资、最低缴费基数、最高缴费基数。这里面,最低缴费基数通常是社会平均工资的60%,最高缴费基数是社会平均工资的300%。

现状就是结起来就是太高。社会平均工资太高,上下限比例太高。

社会平均工资太高是公务员和国企及外企高管与底层工人之间的差距导致的。虽然没有马云和我平均一下资产过百亿那么夸张,但显然这个社会平均明显不能反映低收入人群的实际状况,而他们才是社保设计人数最多的群体。按照统计局数据,私营企业(包括个体)就业人员超过了80%。这个是市场监管总局的人说得。也就是私企对非私企是4:1。

上限比例太高,比如平均6000多的话,3倍就要差不多2万了。对于非一线城市,基本上除了极少数真正的富豪,差不多高收入群体都被纳入了一体享受福利。倒不是说他们不该享受福利,而是不该高比例享受。我个人觉得180~200%相对300%可能更合适一点。

下限比例太高,绝大部分省份的最低工资先也就2000左右。按社会平均工资算,三分之一都可能不到。像保洁之类连最低工资线都达不到,很多私企就算达到也就刚刚达线或者达线过一点点。这部分人拿2000,却要按4000标准缴纳,岂不是承担了更大的负担?

   另外还有个灵活就业人员。估计制度设计的时候都考虑的是律师、会计师之类的金领,但实际上大部分是个体户、骑手之类不给交社保的或者为了维持不断交的个人,都是低薪。比如四五十岁都没啥企业要了,要拿养老金还得交满多少年。没工作没收入只能自己拿钱出来凑满年数。

下面是号称非资源型城市人均GDP最高的大城市无锡的一些数据(2023年):

最低工资线2280,

社会平均工资(2022年度),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112490(折每月9374),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65428(折每月5452),非私营对私营是1.72倍。

最低缴费基数4494(这个是养老金,按60%倒推是7490)。

还有我比较熟悉的一个小微类型的无锡企业(以前是外资,后来变成私企),工人就是2280,加薪靠政府提最低工资线;主管5000,经理(部门负责人)7000。

反正退休工人加了这么多年的养老金(好吧,我记得父亲从2000多加到4000),这些工人的工资也就是随着最低线从1800(还是1650?)到2280。而管理人员因为距最低工资线比较远,所以是没变动,除非职务调整。而老板后面还调整了工资构成,从原来的工资统算,划分成基本工资和岗位工资。结果么就是社保缴费变低了并且岗位工资可以合法地找理由打折。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