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乌/巴以,2023年的三场立国之战如何收场?

"

事实上如果从中国对抗美国极限施压的角度来说,中国也在进行一场立国之战。虽然这场战争不涉及领土纠纷,但对世界未来的影响显然要高过另两场战争。

"

作者:温骏轩  /  编辑:尘埃

年终岁尾,转眼已经到了2023年年底。自从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这个世界几乎就没有太平年。今年同样不太平,虽然还不到12月,但随着这两天中国领导人访美,冰冻已久的中美关系开始出现缓和迹象。正常情况下,接下来一个月不会再有比这更大的事件了。所以不妨借着解读中美关系的契机,对今年以来的地缘政治事件略做一个总结。

如果中美关系今年没有实质性的破冰之举,那么今年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当属两场“立国之战”。一场是2022年开启的俄乌战争;另一场是因巴勒斯坦主战派代表哈马斯发动史无前例袭击引发的加沙战争。

当然,这个立国之战是从乌克兰和巴勒斯坦两国的角度定义的。要是从俄罗斯和以色列的角度来说,它们所推进的是一场灭国之战。悲剧之处在于,无论这两个在军事上原本占据绝对优势的国家自己是怎么想的,这两场战争最终都变成了对立方的立国之战。

事实上如果从中国对抗美国极限施压的角度来说,中国也在进行一场立国之战。虽然这场战争不涉及领土纠纷,但对世界未来的影响显然要高过另两场战争。

接下来的内容将分别对这三场战争做一个阶段性总结。

1

乌克兰立国之战

无论你认为我们所身处的世界有多么的不堪,对比过往的历史你还是会发现,1945年以后的世界依然是人类史上最和平的时代。

和平的标志是由五个常任理事国主导的联合国。虽然联合国的很多决议对相关国家并没有实际约束力,时至今日,五个常任理事国也不能完全对应当下地缘政治舞台上最强的五个玩家,但这个纳入了全球所有国家的政治体只要存在一天,就意味着有些国际法则的红线必须得到尊重。

红线之一,就是你可以与另一个国家有领土纠纷,但不能发动一场吞并后者的灭国之战。但如果你一定想这么做,也不是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去冒险,方式就是单方面不承认对方是合法存在的国家。

1990年伊拉克发动的“科威特战争”就是一例。为了得到这个阿拉伯兄弟国家的石油,当时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称科威特是其历史领土。只是在科威特早已于1963年以独立国家身份加入联合国的背景下,伊拉克的这个理由显然很难得到国际舆论的支持。

最终美国出兵发动“海湾战争”,伊拉克被迫退出了科威特。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在2003年到2011年发动的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时,只是用“洗衣粉”消灭了如鲠在喉的萨达姆政权,并没有领土上的主张。(注:美国用一小罐类似洗衣粉的东西,宣称那是伊拉克正在秘密制造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普京在开启俄乌战争时,采取了同样的理由为俄国的战争行为辩驳。11月3号,普京在出席俄联邦第八届公众院新成员大会时,再次重申了自己对乌克兰的看法,即在俄罗斯帝国史上根本不存在乌克兰,乌克兰这个概念是苏联在其内部创造的。

无论伊拉克还是俄罗斯,如果能够按计划完成灭国之战的话,接下来要做的必然是“引导”民意同意两国兼并。只不过在美国的干涉下,这两次灭国之战都没有达到效果。当然,你千万不要认为美国是出于世界警察的职责在做这些事。一切只是利益使然罢了。一会我们就会看到,在以色列策动对巴勒斯坦的灭国战争时,它是如何双标的。

无论在这场一地鸡毛的俄乌战争中你站队哪方,有两个事实都必须承认。首先这场卷入了美国、俄国、欧盟三个帝国体的战争,在俄罗斯与西方之间重新拉起了铁幕。俄国被迫开启的脱欧入亚进程,将对中美博弈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对于认定东斯拉夫三族(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应该融合成一个民族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来说,这些都还不是最严重的后果。真正严重的是即便历史上真的没有乌克兰这个国家,通过这场战争,乌克兰的国家意识也彻底建立起来了。

对于一个试图独立的国家来说,没有什么比自己打一场独立战争,更能凝结国家意识的了。要是没有这场战争,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就只能将自己与俄罗斯族的战争史追溯到二战时。问题是,在那场战争中,所谓的乌克兰独立运动,是与纳粹德国的扩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让乌克兰人很难有底气将自己争取独立的历史推进到这个时间点。

2023年9月,加拿大议会在接待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时,为了表达对后者的支持,特别找到了一位被认为在二战中参与了乌克兰独立运动的98岁老兵加以表彰。然而很快这位乌克兰老兵就被揭露出当时服役于党卫军第14“加利西亚志愿师”的事实。

由此造成的尴尬,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化解。

500

在以后的历史中,这种尴尬将不复存在。换而言之,在俄军因对自身实力估计失误,而不得不从基辅城外撤军的那一刻起,这场战争就已经成为了俄罗斯帝国史上的污点。无论战争最终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此后生生世世都能够以这段和俄罗斯民族对抗的历史为荣,进而在俄、乌两个东斯拉夫民族之间造成永久裂痕。

2

巴勒斯坦人的立国之战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射超过5000枚火箭弹,并通过突袭杀死1400余名以色列人,震惊全球。随后以色列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开启战争模式。

这场战争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巴勒斯坦希望独立建国,以色列则始终不愿意承认巴勒斯坦独立国家的身份。

回顾历史,巴勒斯坦建国进程并不是在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时启动的。根据1947年11月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的规定,巴勒斯坦地区应该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两个国家。犹太人根据协议建立了现在的以色列,而阿拉伯人却并没有建立巴勒斯坦国。

这背后是相关国家的私心导致的。与巴勒斯坦地区相邻的埃及、叙利亚等国,希望建立一个更大规模的阿拉伯联合国家,并以此来领导阿拉伯民族的复兴。只有将以色列灭于襁褓之中,才有可能完成这一心愿。

正因为如此,直到相关阿拉伯国家在1948-1973年期间连续输掉四场中东战争,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埃及的西奈半岛被以色列占领的情况下,埃及与叙利亚才被迫承认以色列存在的现实。于是在1974年,成立于1968年简称“法塔赫”的巴勒斯坦解放运动组织,在第7次阿拉伯首脑会议上被确认为巴勒斯坦唯一合法政治代表,其创建者阿拉法特亦于同年得到了在联合国表述立场的机会。

换而言之,巴勒斯坦其实在1974年才被阿拉伯世界实质认可有独立建国的资格。为了强化自己为整个阿拉伯世界战斗的意义,巴解组织成立之后就一直坚持要在巴勒斯坦全境建立阿拉伯人国家,对以色列坚持“不承认、不谈判、不和解”的三不原则。

很显然,这个需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的目标,是不可能通过巴勒斯坦人的努力实现的。反观以色列也因为巴解组织的武装斗争以及被阿拉伯国家包围的地缘政治现实,难以获得和平的外部环境。

于是1993年在国际社会的不断斡旋努力下,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与巴解组织领导人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会面后,达成为史称《奥斯陆协议》的和平协议。这一协议也被法塔赫视为里程碑,希望此后能够根据1967年战争之后的控制线,在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两片国土建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法塔赫由巴勒斯坦反抗运动的代表,华丽转身为主和派。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两年后拉宾被不满协议的犹太右翼暗杀。更为重要的是,奥斯陆协议的全称是《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换而言之,以色列只是承认了巴勒斯坦人在自己的国家里拥有有限度的自治权,并没有认可巴勒斯坦有建国权。

正因为如此,当1988年巴解组织单方宣布巴勒斯坦国成立,并于2011正式向联合国提出申请,寻求成为联合国第194个正式会员国时,遭遇了以色列和美国的联合反对。

拒不承认巴勒斯坦是一个国家,意味着如果以色列发动一场战争,将巴勒斯坦人尽数驱逐出境,它可以声称自己不是在挑战国际公法,吞并一个合法国家。至于美国,哪怕除了它和以色列,世界所有国家都认定巴勒斯坦是一个合法国家,也丝毫不影响其维护自己利益的决心。

反观巴勒斯坦这边,在法塔赫成为主和派,把希望寄托于谈判以及国际社会声援上后,失望的巴勒斯坦人转而把希望寄托在成为主战派代表的哈马斯身上。2005年,哈马斯参与新一届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的选举,获得超过半数的席位,让法塔赫意识到自己的合法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

在哈马斯成为巴勒斯坦抵抗运动代表的过程中,这个组织与以色列的冲突不断,时不时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过客观说,以色列这边并不认为哈马斯有改变局面的能力,只是将其定性为恐怖组织。其情报组织甚至在2021年5月作出评估,认定哈马斯无意从加沙发动可能招致以色列毁灭性回应的袭击。

也就是说,以色列方面认定巴勒斯坦人整体已经认命了。作为主战派的哈马斯之所以还搞点袭击,单纯只是为了选票、为了与法塔赫争夺内部权力。也正是这一误判导致的松懈,让哈马斯得以搞出一场战争规模的突袭。

重点不在于这场加沙战争会以什么样的结局收场,而在于大多数巴勒斯坦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要期望在谈判桌上得到。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巴勒斯坦有一天真能立国,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的这场加沙之战,将会被视为巴勒斯坦独立战争的开端。

至于当下的地缘政治影响,毫无疑问这场战争将暂时迫使阿拉伯世界,甚至整个中东伊斯兰世界变得更团结。在美国极力推进以色列与沙特等国建立外交关系、俄乌战争呈胶着状态的情况下,哈马斯算是以一己之力搅动了全球政局。

 关于这场战争本身的更多细节,我之前已经有几篇文章加以解读,包括《如果做成了这件事,以色列对阿拉伯世界的封锁就破了》《哈马斯突袭以色列背后的大国博弈》等等。如果没看过的可以点击过去看一下。

3

“帝国体”之间的战争

那些有能力主导世界走向的“帝国体”之间的竞争,才永远是同时代战争的主线。时至今日,再讨论中美两国是否是这个世界的双主角已经没有意义了。无论是加沙战争还是俄乌战争,很多人更关注的反而是会对中美两国的博弈造成什么间接影响。

幸运之处在于,基于核武器的毁灭性效果,即便在全球史无前例地被铁幕分割的铁幕时代,也没有再爆发世界大战。为了不让后果变得不可收拾,大国们必须管控矛盾,以彼此间不进入直接战争为底线。这也是为什么明明俄乌战争已经演变为俄罗斯与整个西方对抗的局面,但双方军队却依然不会在战场上厮杀的根本原因。

俄乌战争打了一年多,加沙战争打了一个多月,中美之间的战争却已经打了5年多。如果你认可战争不一定要以热战的形式来定义,那么从2018年特朗普针对中国展开贸易战、科技封锁战的那一刻起,一场最高级别的战争便已经启动了。

很显然,中美之间的博弈还将继续下去。不过不管怎么说,中美领导人的这次会面都意味第一阶段的结束。这次会谈的意义在于,双方将根据过去五年的卡位得失,调整自己的策略。或者说放弃之前一些效果不大的战争手段,并用这种放弃交换新的筹码。

比如有鉴于对中国增加关税并没有带来美国期望中的贸易平衡,双方在贸易战中加征的部分关税将有望进行调整;又比如美国在部分学科对中国留学生的单方面封锁,被认为会损害自己的战略竞争力,这种做法也可能会有部分调整。与此同时,中国也必然会软化一些过往的强硬政策,比如拒绝开通军事热线,管控海上军事危机升级等做法。

今天讨论这场世界大战级别的博弈,重点并不在于双方在即将开启的新阶段,会交换什么样的筹码,而是想单从大历史的角度,纵向对比中国过往的历史,看看现在的中国到底处于什么阶段。

既然客观上,当下中国以一个“帝国体”的身份与美国展开竞争,那么我们不妨看看古代中国是在什么时候进入帝国阶段的。就这个问题而言,并称为“秦皇汉武”的两代帝王所作出的地缘政治贡献最大。

还记得我在《地图里的人类史》一书中,对他们在地缘政治层面的贡献做过总结。这当中秦始皇的贡献在于完成了长城以南中国核心区的统一,并用长城这面“帝国之盾”将之保护了起来;汉武帝的贡献则在于,将河西走廊这条刺入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帝国之矛”变身为了核心区的一部分。让这片在中国农民看来,有如瀚海一般的荒芜心脏地带,最终部分成为了中国领土。

500

- The End-

文章首发:公众号——地缘看世界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