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讲坛】张诗瑶:神灯还是魔盒 AI时代谁将无可替代

我是张诗瑶,来自清华大学。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题目是:神灯还是魔盒AI时代 谁将无可替代。

前几天,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通知我们团队去领奖。大家可能说这么不客气,上来就说你去领奖。我要解释一下,这是我们参与了一个科幻作品大赛,为什么把这件事单拎出来说,因为这个是我们团队第一次不是以传统的方式去参与,而是利用了AI技术进行创作。我们为了检验AI的创作能力,选择了匿名参赛。

500

评委们没有人知道这篇小说是AI创作生成的,那这个小说是我们团队与AI进行六十六次对话,经历了五个非连续时间段的创作,大概只用了三个小时形成了四万多个字符,我们从中抽取出来了五千多个字符,图片也都是由AI制作生成的,最后就形成了我们《机忆之地》3.0版去参赛了。

得知获奖的那一刻,我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又兴奋又不安。我在兴奋什么呢?我兴奋的是AI在创作领域它的文生文、文生图的能力已经在不断增强了,它已经能够产出高质量的作品了,它无疑证明了AI技术的巨大潜力与进步,我不安的是AI今天就都这么厉害了,那十年后我会不会被替代呢? 

500

图片中的这些职业你们还知道吗?可能小朋友们都没有见过对不对?就是接线员 马车夫和公交售票员。可以看到随着电话、汽车和电子支付技术的发明,这些职业都随之消失了。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下,总会出现一批又一批消失的职业,科技是不等人的,你不能拍拍科技说,科技你先别发展,你等等我,我再躺一会。所以随着AI的不断发展,又有哪些职业会像图中这些职业一样出现又消失呢?那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往下看。

在当今,有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要去直视,就是我们要面临着一个可能涌现的 并且有着深刻社会意义的现象,无用阶层,什么叫无用阶层呢?我们该怎么去定义它呢?无用阶层就是指那些脑力体力乃至情感都无法为社会产生明显价值的人群。 

500

在技术的马太效应下,强者会越来越强,弱者会越来越弱。那些已经在技术前沿的人和企业,他们会得到更多,而落后的人们可能会被时代所抛弃。随着这种趋势的加剧,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更为两极分化的社会,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

首先,我们要看到的是脑力价值的缺失,随着AI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传统的脑力工作比如设计、编程、教学都可能会被机器所替代,这意味着未来设计师、程序员 和教育工作者这样的职业群体都可能会被替代的风险。

我们再看体力价值的逐渐淡化,大量重复性的体力工作在未来或者会被自动化的技术所取代。我们设想一下,当我们大多数的劳动都被机器人完美给替代了,那我们大部分人可能都会沉浸在虚拟的娱乐世界中,失去真实的人际交往,但最令我们担忧的是情感价值的淡漠化,那么究竟在未来有哪些职业会被AI所替代呢?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团队的分析。

500

为了更为系统地探讨这一议题,我们采用了任务分解替代概率模型。作为研究工具 以评估不同职业的人群会被AI替代的可能性。事实上我想告诉大家的是AI是否能够替代某个职业,并不是一个简单是或者否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要素决定的。

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什么 是任务的重复性,一个工作如果具有高度的重复性,那么它被机器自动化的概率 就会相对增大,比如说蓝领工人,那些流水线的工作者。

500

其次,任务的标准化也是我们的一个关键指标之一,任务越为标准化,机器它就越容易去学习并且执行。此外还有创意和判断的需求,那些需要大量创新和判断的职业,比如艺术创作者以及战略决策者可能较难被替代。接下来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计算的美国总统被替代的概率是0%。

与此同时数据依赖性也很重要,比如说那些高度依赖数据分析的职业也更容易被AI所替代,但是除去这些是否会被替代,其实并不仅仅是技术的一个问题,还有经济成本的考量。这个也很重要,如果未来我们采用AI替代人力的成本远远高于人工操作,那么在可预见的未来AI替代的可能性也是比较低的。

500

此外,任务交互的复杂性也是不能被我们忽视的,那些涉及深度的人际交往以及情感交流的职业,比如说心理咨询师就很难被替代。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可以评估一下每种职业的AI替代率,在座的各位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职业去评估一下,大家如果想要不被替代的话,可以当躺平一族,躺平一族的替代率是10%就是还挺好的。

正如我们之前所讨论的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进步,并且有潜力改变或者替代很多传统的职业,尤其是那些具有高度重复和标准化的工作。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个非常深入的问题,就是在我们的社会很多职业是基于深度的情感交互和共鸣的,比如说刚刚我们提到的心理咨询师、医生或者销售员这些角色。

500

我们不仅要有技术和知识的支撑,我们更需要人类的这种情感深入和共鸣,所以这就引发一个很有趣的疑问,就是AI它真的能够理解或者模仿我们人类的情感吗?更进一步地说AI它能够感受到情感吗?事实上AI它是不能的,它不能真正地体验情感,但是它们可以被编程来反映情感,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了客服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现在针对很多老年人已经有那种虚拟的陪伴机器人了,它们可以基于用户的语言和行为模式识别情感并作出相应的反馈。

尽管这种反馈是基于预先设定的算法,但是某些情况下我们作为人会产生一种错觉 它是不是跟我产生感情了,这个机器人是不是爱上我了,不是的,这个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连接其实更多的是我们人类对机器人的一种情感投射。当机器人给出我们某种回应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它们在理解我,它好懂我呀,但是其实在机器的逻辑里它只是在执行一个预定的代码而已。 

500

因此我们就要很明确地认识到,情感交互的深度是决定职业是否被AI替代的关键因素之一,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处于AI能力范围内的职业,可能会面临被替代的风险 而那些超出AI能力范围的职业则有望继续繁荣,特别是那些需要高度创意和深度情感交互的脑力劳动,它们在未来还是坚不可摧的。所以我们也不要陷入过度悲观的情绪,别今天来完之后回去说,哎呀,我当躺平一族吧。

未来技术不管它如何发展,我们真正的人性、创意以及真正的情感交流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与AI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是互相知道秘密的朋友吗?还是我们天天在一起睡觉朝夕相处的室友?其实我们和AI之间的关系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种关系很大程度的取决于我们作为人类自身如何选择与AI进行互动,如何设定我们与AI之间的界限以及我们对AI如何实时监管。

500

其实简单来说,关键的核心就在于我们人类能否始终保持对AI的掌握力,我们与AI可以是合作伙伴的关系,也可以是守护者的关系,可以是监护人的关系,资源利用者的关系,甚至可以是宠物和附属物的关系。在理想的状态下,我们当然是想和它成为合作伙伴,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它不仅可以帮我们来解决比如说气候变化、疾病控制和公平资源分配这些复杂性的全球性的议题,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

那么如何确保我们与AI 建立的是一种基于互惠互助的关系,而不是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呢?关键就在于人智协同。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AI它可以增强人类,但它不能取代人类,当我们说到人智协同,它意味着人与AI之间真正的合作,虽然AI在某些领域中是表现很出色的,但是仍然有很多职业和能力是AI无法完全替代的,而这些职业在未来可能会得到新的发展和强化。

500

这张图片是关于AI的职业应用潜在规模的一个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从教育科研、新闻传媒到社交电商,再到影视制作等等AI无处不在,它好像为各个领域都注入了活力。它好像可以渗透一切脑力行业,提升全要素的生产力。

随着AI技术日益发展,它的影响力在不同领域中愈加明显,但它还是有突破口的 比如说在工业和医药这些高精尖的科技领域,这些领域当前它已经不再是满足于传统的技术应用,而是在迈进3D以及更高维度的信息处理中。

这是一个对精准高效 和前沿技术的一种追求,那么我们也可以在电商、影视和虚拟偶像这些领域切入 去寻求我们以后的发展,因为这些领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尽管AI在这些领域中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技术细节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00

随着我们作为消费者需求的持续升级,对于技术的丰富度和个性化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在新闻传媒、教育和文学创作这些涉及内容创新和人类情感的领域,人机合作已经成为了一个显著的趋势。但是我们也必须得认识到尽管AI为我们带来很多便利 ,但它目前还是没有办法替代那些强烈的创新驱动以及蕴含深度人文关怀和情感的工作。

500

AI现如今已经具备了脑力劳动全阈领域达到75-85分的能力,根据我们团队的评测ChatGPT的对话能力可能会达到刚入学博士生的水平,这意味着我们任何一个人与AI进行互动,我们都可以把我们的能力提升到70分以上,进一步的说AI它是极大的释放了我们的生产力,它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它使我们不再受制于繁杂的机械化的劳动,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发明去创造去探索,从而更大程度地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那么在未来有哪些行业是有巨大潜力的呢?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好奇不好奇AI的兴起催生了一系列新的职业,首先是在创作辅助类的工作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古老的诗句向我们诠释了一种力量,这是种什么力量,就是旧事物消失,新事物必将涌现。

500

昨天晚上我看到某宝上, 就我睡之前在刷某宝,然后我看到一个商品它在卖爱因斯坦的脑子,然后这个商品的名字很长叫做爱因斯坦的脑子,拍下后自动长到你的大脑上,买过的都说好用,然后我一看销售量60000+,大家都很缺脑子。

爱因斯坦聪明吧,但是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可能几辈子都达不到爱因斯坦的那样的智力,更别说我和AI比了。新的技术对我们意味着新的机会是可以学习和创造的机会,如果我们可以保持终身的学习并且对技术加以利用,那么它能够给我们带来能力的延伸。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什么,是朝着新技术出发,我们的未来终究是无可限量的。

500

我们还可以看一下这个图,我告诉AI 这是它文生图的能力我说,你帮我生成一个 宇航员骑马的图,它给我生成了四幅左边的图。然后我说,那你帮我生成马骑宇航员的图,作为正常人,我们都知道马骑宇航员逻辑不对,即使这样我们也会纠正的, 但是AI不知道,AI就真的让马骑宇航员了。

所以我想证明的是AI它不一定有我们聪明,现在是有很多存在AI幻觉的东西,所以最后这件事还是要靠我们作为人类作为自身的创造力,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就是各位在这个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我们要认识到的是真正的差异化,并不在于拥有先进的AI技术,而是如何运用这一技术来增强我们的专业能力和提升我们生活的品质。

500

我们必须勇敢地拥抱这些新技术,同时也不要忘记锻炼和提升我们自身独特的价值和能力,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这个智能化数字化浪潮中脱颖而出。因此我想告诉大家 未来真正能够取代我们的并不是AI 而是那些懂得并比你更善于用AI的人。

刚刚我也看到有小朋友,肯定有家长带着我们小朋友来听,那如果在座各位关心自己的孩子,我没有孩子,我就发表一下自己浅显的认识,你就去把孩子的个性化 天性发挥到极致,他喜欢什么你就支持他什么,天性就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力是独一无二的。你让他天天背公式 写诗画画,现在你写诗哪能写的过AI,你画画你也画不过都干不过AI。所以请大家铭记,技术无法替代人的独特性,但是人可以通过技术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谢谢大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