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影视剧里挂一块布就上战场的罗马人穿什么呢?
《国家人文历史》
2023年11月15日 12:47:54 来自北京市
最近寒潮来袭,全国气温骤降,黑龙江已经迎来了今冬的第一场大雪。笔者所在的首都北京也是大风降温,有道是北京特色,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西北风要穿棉。趁此“双十一”,大家有没有把购物车里留着过年的冬装提前清空一下?
此前我们已经讨论过我们的老祖宗们怎么过冬,现在不妨给自己加一点“全球史”的视野,把眼光投向亚欧大陆的另一端,看看生活在地中海周围的古罗马人又是怎样应对寒冷的。
提到罗马,大家的印象可能是这样的——
《奥林匹斯星传》群像。来源/动漫《奥林匹斯星传》截图
不对,放错了,这是古希腊,应该这样的——
来源/纪录片《罗马帝国:鲜血的统治》截图
还有这样的——
影视剧中的罗马角斗士。来源/电影《角斗士》截图
但是亚平宁半岛地中海气候的冬季十几摄氏度的气温,个别时候甚至降到个位数乃至零下,肯定也不是挂一片布就可以度过的,那古罗马人天冷时穿什么呢?
羊毛织物的应用
在考察古罗马人的服装之前,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政权更迭的大致情况。对古罗马已有详尽了解的读者朋友可以略过以下两段。
位于欧洲南部的亚平宁半岛三面环海,北部高耸的阿尔卑斯山脉为它阻挡了来自北欧的冷空气,也在山脉南麓形成了丰富的降水。半岛主要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加之境内土地肥沃,适合人类居住,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活的痕迹。
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一部分印欧语系的部族陆续从北方进入意大利。公元前753年左右,罗马建城,古罗马进入王政时代。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在经历了对意大利以至地中海地区的征服后,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古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然而,在成为地中海世界名副其实的霸主以后,古罗马国内形势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许多原先隐藏的矛盾开始显现。在经历了漫长的“内战时期”之后,公元前44年,元老院任命凯撒为终身独裁官,“共和国”名存实亡。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公元14年,元老院选举提比略为皇帝,罗马由此进入帝国时代。公元3世纪,罗马经历了经济凋敝、政治动荡、人民起义、外族入侵等一系列危机,史称“三世纪危机”。公元284年,戴克里先取得帝国政权,实行“四帝共治”。公元323年,君士坦丁夺取政权,统一帝国,并于公元330年正式迁都拜占庭,将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进入了最后的历史阶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君主罗慕路斯被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东罗马帝国则继续存在了近千年,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
从政权角度来讲,古罗马一度征服了古希腊,但从文化上而言,古罗马又深深受到古希腊的影响。服装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案例,部分人认为,作为古罗马男装代表的“托加”(Toga)就起源于古希腊的希玛纯。
上:古希腊的希玛纯;下:古罗马的托加。来源/黄士龙主编《中西服饰史 第2版》,东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托加”系拉丁语,意思是“和平时的衣服”,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是一种宽松的缠裹式外袍,也就是像一条大围巾把身体缠绕起来。在王政时代,托加大小还和希玛纯相当或更小,缠绕方式也比较简单,无论男女均可穿着。随着穿法的复杂化,托加的体量也逐渐变大。到共和国时期,托加形状为近圆形,且成为男子服装。而到了相对昌明的帝政初期,托加形体继续扩大,呈现出作为礼服的森严外观,甚至发展为长6米、宽2米的半椭圆形,需要他人帮助才能穿上(经笔者尝试,如果自己穿确实有些困难)。后来,随着罗马国力衰微,托加又变得窄小,到帝政末期已经几乎完全失去了它宽松的特色。拜占庭初期,托加已经变成了宽15-20厘米的长条带状物,直到公元7-8世纪消失。
穿着托加的古罗马雕塑。来源/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如果单看这些古罗马雕塑,可能我们会认为托加应当是一块很轻薄、垂坠感很好的布,美则美矣,着实无法御寒。但实际上,托加一般是羊毛织物,厚重而宽大,裥褶沉重而又生动,整体呈现出庄重高贵的气质。普通市民的托加一般是羊毛天然的白色,相对朴素,而古罗马上层人士则和中国古代贵族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紫色彰显身份。据专家推断,古罗马帝王穿着的紫色托加,就是用最柔软、最细腻的羊毛制成的,外袍表面还布满了金线刺绣。
除了作为皇帝朝服的紫色地金线绣棕榈枝叶纹样的托加·帕尔玛塔(toga palmata),托加的类型还有加紫色滚边的文官制服托加·普莱泰克斯塔(toga praetexta),加紫色边饰的彩色祭服托加·托莱贝阿(toga trabea),凯旋的将军和皇帝穿的紫色地加金线绣或缀金星的托加·佩克塔(toga picta),经过漂白处理的竞选者专用托加·亢迪达(toga candida),普通男性市民穿着的本白色托加·普拉(toga pura),以及作为丧服和下层民众服装的黑色或深灰、深褐色托加·普拉尔(toga pulla)。可以说,古罗马已经演化出了较为完整的服饰等级体系,可以通过服装的颜色、装饰等区分社会等级。
关于托加的缠裹方法,笔者查到了两种,欢迎大家自行尝试一下。一种是说要以整块布的长轴为中心对折,把直线的一边作为内里,把全长的1/3端挡在前面,紧贴胸部,然后把其余部分从左肩搭上去并绕过背部,接着从背部与另一端连接起来,最后把最开始从左肩垂在前面的布从胸部提出来一部分,适当地形成松散自然的衣褶。另一种是将布料从右侧乳房开始向后缠绕,由左臂下方折回,使布料两端在胸前中央结合,用饰针或小皮带系牢,布料再从左臂下方沿后背缠绕身体一周,接着拉紧向右肩,打褶固定,在腰部下方再将布料翻倒起来,让饰边露在外面,贴近胸前,然后将衣服绕过脖颈,再通过左肩,与开始的一端接合系在胸前左侧。
托加穿法示意图。来源/张竞琼,曹彦菊编著《外国服装史》,东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冷就多穿几件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应对寒冷可以采用叠穿的方式,秋衣毛衣羽绒坎肩,只要还能塞进外套里,叠,都可以叠,毕竟“美丽冻人”不是谁都能坚持的,不要感冒才是这种天气出门最重要的事。而对两千年前的古罗马人而言,多穿几件同样是应对寒冷的穿衣方式。
古罗马服装以贯口式内衣加缠绕式外衣为主。所谓贯口式服装,就是找一块长大约相当于两个衣身,宽足够人体活动的衣料,在中间挖洞,将头从洞中间伸出来的衣服,一般认为出现在距今三千年前左右。古罗马人常穿的内搭衣物丘尼卡(Tunica)就是这样一种贯口式服装,有厚一些的用羊毛织物,也有相对轻薄一些的用麻布制成。这种衣服会在留够袖口的前提下将衣片两侧缝起来,一定意义上也可以挡风保暖,和明代上衣袖子收袂有异曲同工之妙。丘尼卡袖长及肘,男装衣长及膝,女装衣长及踝,室外穿着时腰部系带。
穿在托加内的丘尼卡。来源/张竞琼,曹彦菊编著《外国服装史》,东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后来,随着托加日渐宽大,不便日常穿着,原本作为内搭的丘尼卡反而成为大家日常穿着的主要服装,并同样用装饰来区分穿着者的社会地位。这种装饰是两条紫色饰带,通常由双肩一直延伸至底襟,饰带越宽代表穿着者地位越高。而皇帝穿着的丘尼卡·帕尔玛塔(tunica palmata)则同样是在紫色衣料上用金线绣着棕榈枝纹样。
如果单穿丘尼卡还不够,古罗马女子还可以在外面叠穿斯托拉(Stola)。用比丘尼卡更宽的面料做成;在肩臂处用别针固定,使其窄如现在的背心肩带;腰间系带,有时在乳下和低腰处各系一条带子。斯托拉同样有毛织物和麻织物两种,上层人士还用进口的中国丝绸来制作,漫长的丝绸之路将这两个古老的国家联系了起来。斯托拉主要为已婚或有罗马市民权的女子穿着。
斯托拉。来源/张竞琼,曹彦菊编著《外国服装史》,东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在丘尼卡或斯托拉的外面,古罗马女子通常再叠穿帕拉(Palla)。这同样是一种仿古希腊希玛纯式的外衣,是一块长宽比大约3:1的长方形毛织物或麻织物,看起来就像一块巨大的披肩,外出时披在身上,缠裹方式和希玛纯相同,在家时可以围在腰间。帕拉颜色丰富多样,有紫色、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等。和其它衣服一样,上流社会的帕拉同样有的用中国丝绸制成,有的用金线刺绣各种装饰纹样。
外套、裤子和鞋
当然,说到御寒,一件合适的外套总还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有风衣、毛呢大衣、羽绒服等诸多选择,那么古罗马人的御寒外套穿什么呢?
随着古罗马的版图向北扩展,拉塞鲁那(Lacerna)成为古罗马男装中一种实用的防寒斗篷。这种服装同样可能是在古希腊人的短斗篷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原本为军官所穿,到帝国末期,也被普通市民和士兵拿来做防寒服用。拉塞鲁那一般用厚重的毛织物做成,有紫色、红色、褐色、黑色等不同颜色。衣服下摆呈圆形,衣长略长于腰线,穿着时在右肩或胸前用别针固定,可以穿在所有衣服的外面。有的拉塞鲁那还戴有风帽,这种斗篷称为“卢库鲁斯”(Lucullus)。
拉塞鲁那。来源/张竞琼,曹彦菊编著《外国服装史》,东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古罗马人的另外一种外套名叫“佩奴拉”,最初是下层男女为御寒、防雨或旅行时穿的一种贯口式服装,用厚重的毛织物或皮革制成。衣料一般裁成椭圆形,中间挖洞伸头,两侧做出袖子,后来也有做成开襟式样的,用扣子固定。佩奴拉颜色从白色到紫色都有,衣长及腰至及膝不等,也有像卢库鲁斯一样戴风帽的款式。后来,佩奴拉被基督教僧侣和贵族们穿用,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到中世纪已经完全成为一种礼仪服装。
佩奴拉。来源/ 李当岐编著《西洋服装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同时,古罗马人还有一种更为保暖的双层外衣,大约流行于共和国末期至帝制早期。这种衣服尽管因厚重宽大而显得有些笨拙,但色彩十分鲜艳。衣料呈半圆形,穿着时用饰针固定于右肩。
看过上衣,再让我们看看下装。对我们现代人而言,裤子实在是每个人衣柜里不可或缺的服装品类,然而对古罗马人而言,裤子却曾经是野蛮的象征。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将两腿分开的服装起源于他们的北方敌人高卢人,高卢语言称裤子为“Braies”,罗马人称之为“Braccae”,属于同源词。然而由于帝国的扩张,古罗马士兵们在北方连年征战,也不得不放弃抵制,入乡随俗地穿起了这种防寒性能好又便于行动的“蛮族”服装。但直到公元6世纪前后,受到波斯的影响,拜占庭帝国流行起了裤子,穿裤子才成为一种时尚。
古罗马的鞋子同样被认为是由希腊式鞋子发展而来的,有露脚趾的轻便凉鞋,通常在室内穿;也有覆盖脚面的带帮鞋子,为多数人所穿用;还有高帮系带的厚底靴,多为军服。军官们的皮靴有的靴筒高至小腿肚,还有一层折叠面料作为饰边翻在外面,不仅可以保暖,还能防止腿部擦伤。
古罗马的鞋靴。来源/黄士龙主编《中西服饰史 第2版》,东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回顾古罗马人的服装,我们可以发现,服装的发展不仅反映气候的变迁,也体现了政治的兴衰更迭。就像“野蛮”的裤子在“文明”的古罗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文明的发展与服装一样,或许只有不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才能持续下去,源远流长。尽管罗马帝国已经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中,但贯口式的T恤衫、裤子和羊毛大衣却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衣柜里。
参考文献:
赵刚,张技术,徐思民编著:《西方服装史》,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
华梅:《西方服装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年。
王朝晖,曹姗姗,吴雨曦,褚天舒:《18世纪西方男士马裤的形制及结构研究》,《丝绸》2019年第6期,第89-96页。
张竞琼,曹彦菊:《外国服装史》,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
[德]特奥多尔·蒙森:《罗马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年。
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华梅,王鹤:《古韵意大利》,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
芦茵:《中西方裤子文化比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