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明朝就有了,为啥难以杜绝?
今天是5月8日,距离高考还有整整一个月。
这两天贵州、广东先后爆出因为高考移民,有去年的考生已经考上清华的被退学;今年的疑似高考移民要清查。
这些关于高考和名校录取的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钻空子。钻规则的空子。
说到高考移民,这早已不是新闻。
在2005年,海南高考爆出了一条大新闻。当年的理科状元李洋,本来已经被清华预录取,结果被人举报他是湖北仙桃人,高二才去海南读高中,是高考移民。而按照海南相关规定,凡是学籍未满两年的高考移民将不能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只能限报本科第二批和专科学校。此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最终以李洋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告终。
后来央视新闻频道的《社会记录》为此专门做了一期节目《状元殇》。
我本身就是湖北人,当年看过这期节目,现在还有印象。
至于其它类似的高考移民新闻,每年高考前都是屡见不鲜。尤其是海南、新疆等边疆省份,一直是高考移民的多发地。
一种社会现象多年来一直存在,屡禁不止,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尤其是这些高考移民要冒很大的风险。
高考移民的现象,本质上就是从高考竞争压力过大的地区,去往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的地区。也就是说只要两个地区的高考难度不一样,就一定会有高考移民。
以李洋为例,他本身就读的湖北仙桃高中,也是省重点,但是他当年在校成绩只是班级前列,想考上清华基本没有可能性。结果他去了海南就能拿下状元。虽然说高考发挥有一定突然性,但也说明在湖北省内学习并不是太拔尖的考生,去了海南等省,成绩肯定能上一个档次。因为湖北省的基础教育水平比海南这些边疆省份还是要好一些,生源质量恐怕也要高一些。
这个现象无法杜绝。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两个地区的高考难度会不一样呢?
这个事儿咱们就要说自古以来了。
早在北宋的时候,科举取士,就有南北差异。据有关统计,北宋科举先后录取9000多名进士,其中大多数来自江西、江苏、浙江、福建等路(省),而山东、河北、山西等路进士就很少。对此当年作为北方人的司马光和南方人的欧阳修还有过争论。司马光坚决要求要给予北方各路士子更多照顾,要“凭路取人”,这其实已经含有分区高考的思想了。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司马光的看法确实有一定道理,当时北宋南方各路教育更加发达,读书人水平更高,但这是因为北方各路处于和辽、西夏的对峙前线,北方广大人民时时刻刻要准备战斗,换句话说,是北方人民的牺牲,换来了南方人民能够安心读书。那你南方人多让点进士名额给北方人,合情合理啊。朝廷这么做完全是因为“西北近虏,士要笼络”啊。
否则北方就人心不稳了。这是从维护全国各地安定团结的大局考虑。
这种科举的地区差异,发展到明朝朱八八那里,终于酿成了南北榜事件。洪武三十年,最初发榜51名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是所谓南榜,北方士子大为不满,最后朱元璋亲自重考,取61名进士全是北方人。这背后,主要也是为了笼络刚刚平定不久的中原地区。
这之后,明朝科举彻底分为南北卷,并延续到清朝。学界对此研究颇多,大家可以参考。
总的来说,从宋朝开始的分区高考思路,到明清的“分区定额”政策最终形成,一切都是为了稳定大局,所以要优待照顾边疆和经济落后地区,这有利于激励落后地区学风,进而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说到底还是为了团结稳定的局面啊。
这是为了牺牲高考的部分公平性,来维持整个全局的相对公平性。
这个矛盾的本质是地域差别,要想做到地域相对公平,考试就不可能完全公平。
明清的科举政策延续至今,发展到今天,就是高考分省,各自录取。古代科举是按片给名额,现在高考也是按省给名额,总之每个地区要保证有一定名额,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落后地区的考生有更多机会。
但也正因为如此,那些教育发达地区的考生就会想方设法去往教育欠发达地区高考,这就是高考移民,在明清的时候,这就是冒籍。在古代,冒籍现象也非常严重。
这个冒籍,其实就是今天的高考移民啊。
所以,这真的是一个千古难题。说实话,很难有两全之策。
要想彻底杜绝高考移民,除非不给教育落后省份政策性照顾,这样自然就不会有人去做高考移民了。
但是,这样做的后果非常严重。长此以往,教育落后省份的人才会越来越匮乏。教育是百年大计,高考依然是大多数普通家庭改变命运的主要路径。如果落后地区的考生连这点希望都落空了,那将极大影响社会稳定。
归根到底,是因为咱们国家太大了,地区差异性太大了。全国一盘棋的情况下,要综合考虑所有地区的实际情况,要平衡每一个省的困难。尤其是要照顾教育落后省份,给予一定的政策性倾斜。
所谓天之道在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咱们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也是一个道理,经济发达省份就是该多缴税,由中央统筹弥补经济落后省份的财政不足,先进带后进,大家一起发展。
所以啊,高考分省录取的政策不会改变。对于高考移民,他们等于是去抢占了落后省份考生的资源,对于这种现象,目前来看还是要从严查处。
但是在长远的将来,随着户籍政策的逐渐松动,高考政策势必发生重大改变。未来到底会怎样发展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