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进入武庙十哲是否合理?
网友提问:
在某评论区看到,有人认为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成就远不及武庙十哲中的其他成员,因此质疑其在武庙十哲中的合理性。请问,诸葛亮真的不配入选十哲吗?我们又应该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我的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评价,实际上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武庙立于唐代,而唐代人能看到的东西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像是在书法领域,唐代还有大量的魏晋法帖存世,很多书法名家都是以此为本学习的。但是,今天存世的魏晋书法真迹却屈指可数。而在唐宋时期,当时人能看到的诸葛亮的著作,实际上要比今天的人多一些。
在《三国志》的诸葛亮传中,提到了: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在后来的历史记载中,连弩、木牛流马基本很少被提及,可能的确是失传了。但是,八阵图被提到的频率却相当之高,至少在从魏晋到唐宋间的几百年里,八阵图的价值是被无数次强调的。
同样进了武庙的李靖,在《李卫公问对》的开篇,就直接把八阵图吹上了天:
太宗曰:“高丽数侵新罗,朕遣使谕,不奉诏,将讨之,如何?”
靖曰:“探知盖苏文自恃知兵,谓中国无能讨,故违命。臣请师三万擒之。”
太宗曰:“兵少地遥,何术临之?”
靖曰:“臣以正兵。”
太宗曰:“平突厥时用正兵,今言正兵,何也?”
靖曰:“诸葛亮七擒孟获,无他道,正兵而已矣。”
太宗曰:“晋马隆讨凉州,亦是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用鹿角车营;路狭,则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信乎,正兵古人所重也!”
而作为对话的另一位主角,李世民对诸葛亮的评价也非常高:
靖曰:“周之始兴,则太公实缮其法:始于岐都,以建井亩;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以立军制;六步七步,六伐七伐,以教战法。陈师牧野,太公以百夫制师,以成武功,以四万五千人胜纣七十万众。周《司马法》,本太公者也。太公既没,齐人得其遗法。至桓公霸天下,任管仲,复修太公法,谓之节制之师。诸侯毕服。”
太宗曰:“儒者多言管仲霸臣而已,殊不知兵法乃本于王制也。诸葛亮王佐之才,自比管、乐,以此知管仲亦王佐也。”
这里李世民直接把管仲和诸葛亮向上抬了一级,认为他们不仅懂兵法,而且还是王佐之才。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至少战争的基础是经济。管仲、诸葛亮这种人,也许不一定有极强的攻城野战能力,但是在能治理好国家的前提下,他们可以行 “正兵”。中国古人所推崇的“出将入相”,说的也就是这回事。
关于《李卫公问对》的真伪和成书时间,有很多人都认为这本书成书于唐宋之交,是后人的伪书。但还是那句话,在文献学的角度,伪书也有价值。从《李卫公问对》一书的成书最晚不晚于北宋来看,《李卫公问对》至少代表了唐宋时期的人对待前代军事家和军事观点的一些态度。
在《李卫公问对》里,被李世民和李靖给予高度赞誉的前代兵家,有姜尚、管仲、乐毅、孙武、田穰苴、张良、吴起、韩信、诸葛亮。在这些人里,除管仲未能进入武庙十哲及没有提到白起外,剩下的武庙选手几乎全部被提到,且给予了非常高的赞誉。
很显然,只要具备基础的文献学知识,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唐宋之际,上面提到的这些人在当时的人眼里就是历代兵圣。
而武城王庙立于唐玄宗时期。假如《李卫公问对》为真,那就说明从唐初到玄宗这段时期,官方对历代军事家的认定基本都是以武庙十哲为标准的。而假如《李卫公问对》为假,是宋人伪作,那也说明从玄宗到北宋这个时期,武庙十哲也同样是后人认定的成就最高的军事家。
至于说为什么唐朝人认为这些人能代表中国的兵家,这里面既可能是当时的人还看过一些今天看不到的历史文献——这实际上非常正常。比如,宋代就有人很多人看到过李白真迹,宋徽宗也给予了李白书法很高的评价,可今天李白传世的真迹只有一副《上阳台帖》。杜甫就更惨了,甚至连一个真迹都没留下。还有一种可能,是当时的人对前代兵家的评价,是基于当时的特有的文化历史背景而做出来的,这就需要对当时的文化、传统进行研究,而不是以今天的标准来打口水仗。
对于“武庙十哲”,一种可行的解释是,“武庙十哲”参考的并不是单纯的军事能力,而是传承。因为所谓的“武庙”,全称是武城王庙,其对应的是孔子的文宣王庙。而文宣王庙里的配享均为孔子的弟子或儒家的传承人。与此相对应,“武庙十哲”大概率可能也是从思想传承的角度来定的。
在《李卫公问对》中,曾提到:
太宗曰:“‘汉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今失其传,何也?”
靖曰:“张良所学,太公《六韬》、《三略》是也。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然大体不出‘三门’‘四种’而已。”太宗曰:“何谓‘三门’?”
靖曰:“臣按《太公谋》八十一篇,所谓阴谋。不可以言穷;《太公言》七十一篇,不可以兵穷;《太公兵》八十五篇,不可以财穷。此‘三门’也。”
太宗曰:“何谓‘四种’?”
靖曰:“汉任宏所论是也。凡兵家流,权谋为一种,形势为一种,及阴阳、技巧二种,此‘四种’也。”
这就是说,在李靖——或者说做《李卫公问对》这本书的人看来——姜尚就如同孔子一样,最先将中国的军事理论系统化,然后,张良等人依次传承,或在其理论上与姜尚有暗合之处,这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大的流派。这样,武庙十哲就如同孔门十哲一样,其评价并不完全是以战场或者学术上的表现来评定,而是一种在理论体系内部的综合排名。
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贞元二年,刑部尚书关播上书曰:
“太公古称大贤,下乃置亚圣,义有未安。而仲尼十哲,皆当时弟子,今以异时名将,列之弟子,非类也。请但用古今名将配享,去亚圣十哲之名。”自是,唯享武成王及留侯,而诸将不复祭矣。
这一上书可以证明,无论是作为亚圣的张良,还是作为配享十哲的其他人,在一开始就是对标孔门弟子的。显然,汉语中的“哲”字代表的不仅仅是是否能打,它更看重一个人的思想和传承。霍去病封狼居胥,可谓功盖寰宇,可很显然,霍去病很难当得起一个“哲”字。而如果与张良、韩信相比,霍去病的缺失也在没有整理出系统的理论。
整体来看,在唐朝的武庙十哲中,除了白起之外,基本都有相应的著作或者军事理论传世。尽管在今天看来,这些里面有很多大概率都是后人伪作,且绝大多数都已经失传——如韩信、诸葛亮等人的兵法,但在自两汉到隋唐的这几百年间,的确是有大量的著作存世的。甚至,连曹操的著作都有:
按曹公《新书》曰:己二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己五而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 ,张松背出了《孟德新书》,曹操一怒之下烧了著作。而在电视剧中,编剧则依据曹操征战和政治观,编出了很多内容。但《李卫公问对》中引用了《新书》的内容,则可知在唐宋时期,《新书》至少还是有部分篇章存世的。
而从武庙十哲的位次和名单变化中,也可以看出历代不同的价值观。比如,白起、韩信、李勣等人都曾因为各种原因被拿出过武庙十哲的名单。而诸葛亮、孙武、李靖等人则堪称是历代雷打不动的武庙钉子户。甚至,就连李靖也曾受到过争议,而几乎从来没有人质疑过其为什么能进武庙十哲的,几乎只有孙武和诸葛亮——如果说前者是因为《孙子兵法》而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兵圣”地位,那诸葛亮靠的是什么呢?
因此,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讨论谁有没有资格入选武庙十哲毫无意义,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为什么这十个人在唐朝会被看做‘十哲’?他们究竟‘哲’在何处?唐朝人推崇这些人,是历史原因所致,还是他们的确看到了很多今天已经失传的古人著作?……”
这显然要比打口水仗有价值得多,而且也能避免无聊的争吵,对历史有更深一点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