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伯世界的国际冲突——阿联酋《国家报》11月7日专栏文章

阿克萨洪水爆发以来,我国同胞普遍有项愿望,希望阿拉伯世界终于团结起来。也有项担心,阿拉伯世界究竟能不能团结起来?

现在看看阿拉伯精英们在媒体上发些什么高论。

10月7日以来,偶尔翻阿拉伯各国的媒体,我觉得能体会抗战爆发前后,那些文人都在放些什么厥词了,也能想象当时的报纸都是什么样儿。也终于能明白,鲁迅先生何以那么严厉和轻蔑,那么痛斥那些帮闲文人,如今,那些伧俗可是一个个都当民国大师给捧起来了呢。

说真的,我简直连介绍他们文章的兴趣都没有。

但今天介绍的这一篇有些信息很重要。看起来是系列文章,这位是要接着继续分析国际冲突如何决定阿拉伯人命运的。

这是阿联酋阿语报《国家报》的一位专栏作者,优素福·马克基yousifmakki,在11月7日发的文章,也就是刚发表的文章。

标题:

在阿拉伯世界的国际冲突

 

正文

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自然法则,而对社会来说则为其固有特征。冲突往往是为了争夺水和肥沃土地。但随着帝国的出现和发展,它受到其他原因的支配,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控制海洋、战略过境点和财富,以及确保贸易路线的安全。

阿拉伯世界一直位于帝国冲突的的核心,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这并不奇怪。因为就在世界的这一部分,有着丝绸之路,那从东方前往西方的使者(按,此为硬译。我也在琢磨这样的表达是什么意思。至少有一点,目前阿拉伯世界对丝绸之路以及BRI的表述,永远是“从东方到西方”、经过中东到达西方、把亚洲连接向欧洲,即,是单向的,而非双向的,更不是历史上的变动网络。)当战略过境点和走廊在国际竞争中变得至关重要时,阿拉伯世界的地图就出现了,它构成了在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之间相连接的关键点。

对在阿拉伯地区展开竞争的的主要大国来说,上述原因并非唯一吸引它们的因素。须知还有另一项战略上的重要性,也是让其变得独一无二的地方,那就是它拥有国际运输不可或缺的走廊,尤其是海上运输。这一片区域包括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和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的修建缩短了距离,使那一形势变得更加重要。

自上世纪初以来,英国,后来是美国,开始把目光转向阿拉伯土地之下储存的石油财富,持续到1930年代末,把这个地区变为全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出口地。

上世纪初,年轻的欧洲国家普遍认为,必须为病入膏肓的奥斯曼国上临终手段了。而那手段主要针对的就是阿拉伯世界,而不是其他国家。其结果是《赛克斯-皮科协议》,该协议专门旨在分裂黎凡特,并防止(阿拉伯)世界的东部和西部之间实现接触。其余的细节都是众所周知的,因此本文没有必要再加详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时期,那是欧洲人之间的冲突,为了苏丹国(即奥斯曼)的遗产。美国洋基从海洋深处(即大海的另一边)观察到了该地区正在发生的事态发展。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原则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其以宣扬人权而知名,从而判定殖民主义是一种令人憎恶和不道德的行为。然而,不久之后,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爆发,其时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过20多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个国际大国被置于主导国际政治的首位,即苏联,其横扫东欧的部队到达了柏林市中心,这座城市被东柏林分割开来,东柏林是共产主义帝国的边界。西部和西柏林,代表着美国帝国东部的边界。

黎凡特的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在战后实现了独立,但巴勒斯坦除外,巴勒斯坦被置于英国的授权之下,直到1947年11月17日第181号分治决议发布。随即便是了军事政变的阶段开始了,叙利亚在其中占有最大份额。1952年7月23日,埃及军队夺取政权,开启了阿拉伯历史的新阶段,也开启了世界这一地区的国际冲突的新阶段。

苏联在该地区的存在变得强大,包括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阿尔及利亚、也门、利比亚和苏丹等阿拉伯中部国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末。在阿拉伯世界的冲突的主题,以及讨论其对该地区目前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影响,仍然是我们将在未来文章中讨论的重要和基本主题之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