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未写,片名已定,《何以为家》爆火,看了原名才知道它的寓意

500

文章首发于微博:北方公园NorthPark

作者:王小笨

很多人都知道了,#何以为家# 的原名叫《迦百农》。

迦百农是圣经中的被诅咒之地,在路加福音第十章第15节里,耶稣曾说过,“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天上,将来必推下阴间。”

导演娜丁·拉巴基第一次想起这个名字,是在创作剧本的时候。那天她思绪万千,丈夫(后来也成了影片制片人)对她说,“你必须要组织一下你的想法。”丈夫把拉巴基想要表达的主题都写在了一块白板上,有那么一刻,拉巴基看着白板,脑海里冒出了一句法语,“C’est un Capernaum(这就是迦百农)”。

在剧本还没有写下一行字的时候,电影的名字已经有了。

500

那一天拉巴基之所以思绪万千,是因为她在贝鲁特的街头看到了一个男孩,当时已经是凌晨1点,那个男孩就躺在两条高速公路之间的一块水泥路障上,路障也就半米宽,看上去他很想睡觉,但根本睡不着。

那不是拉巴基第一次看到生活在痛苦之中的孩子。黎巴嫩曾经大量接收西方投资,一度是中东最繁荣的国家,但在连年的战乱之后,黎巴嫩已经破败不堪,难民随处可见。

那个男孩的形象在拉巴基的脑海中随之不去,她一边洗澡一边问着上帝,“你想要我做什么?我怎么才能改变这一切?请赐予我做些什么的力量吧。”

拉巴基能做的就是拿起导筒。在《何以为家》之前,她已经拍了《焦糖》和《吾等何处去》两部电影,是黎巴嫩最有名气的女导演。那时候她逐渐意识到了摄影机能够改变人们的力量,她想承担起一个艺术家的责任。

拉巴基和她的伙伴去到了贝鲁特最破败的难民营,在那里一个孩子对她说,“如果没有一个人爱我,如果没有一个人在睡前亲吻我,如果我每天就是挨打,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出生。”

这句话成为了电影最重要的灵感来源,拉巴基很确定,《何以为家》将是一个有关一个孩子说 no more 的故事。

500

选到小演员赞恩也是一场巧合,剧组在街头选角时发现了他。他是一个叙利亚难民,自带着愤怒的气质,但又很聪明。赞恩没有上过学,因为营养不良,他比同龄的孩子显得更加瘦小。

因为赞恩和其他小演员都不识字,所以剧组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剧本。《何以为家》的拍摄不同于以往,剧组要为小演员们服务,他们充当的是观察者的角色。拉巴基也不要求小演员们表演,她让他们做自己就好,所以很多镜头一拍就是几个小时。

电影拍了6个月,最后积累下的素材多达500个小时,拉巴基和剪辑师光后期剪辑就用了两年。但这一切努力都得到了回报,去年戛纳电影节的首映结束后,《何以为家》收获了全场长达15分钟的起立鼓掌。

它拿到了戛纳评审团奖,要知道去年可是公认的近年来最强的一届戛纳。之后就是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非英语片提名,以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甚至它还在遥远的中国创造了一次票房奇迹,在有着复联4这样巨无霸对手的档期里,这部黎巴嫩文艺片以最高的上座率拿到了近2亿的票房,让多部有明星阵容的华语片都相形见绌。

《何以为家》又一次证明了好电影的力量。

当然《何以为家》并非没有争议,黎巴嫩国内对这部电影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态度。一部分人将它视为耻辱,他们觉得现实并没有到这个地步,甚至有些人认为电影中的国家根本就不是黎巴嫩。

在西方主流评论界,《何以为家》也收到了“poverty porn”的评价,就是说它是投机的,是用展现贫穷和痛苦的方式来赚关注,包括小演员赞恩,他因为《何以为家》的成功,得以全家移民到挪威,开始了全新的人生,这也被许多人看作是对电影中揭示出的问题的一种嘲讽。

但拉巴基不这么认为。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她隔空对影评人喊话,

“真实一点吧,从你写评论的咖啡馆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你周围正在发生着什么。”

对于拉巴基来说,《何以为家》并不是一部简单的电影,它是一个战斗口号。它并不是单纯在讲黎巴嫩的孩子,它要为全世界的孩子争取基本权利,“美墨边境的孩子,他们要和母亲分离,巴西的孩子,他们就住在贫民窟里,我们探讨的是全世界的孩子。”

对于现在的黎巴嫩来说,比电影更严峻的事太多了。对于一个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电影工业是绝对奢侈品,别的国家常见的男女导演不平等问题,拉巴基从来没有遇到过,因为黎巴嫩的电影根本就是一张白纸。

但就这样一个难民随处可见,城市变成废墟,文化产业几乎为零的国家,连续两年有电影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去年的《羞辱》和今年的《何以为家》),是过去两年唯一做到这一点的国家。

这是不是也在大声提醒着我们,资金和大环境似乎都不是拍不出好电影的借口,毕竟拉巴基是在沙袋工事背后的小录像厅里喜欢上电影的,拍《何以为家》的钱是他们夫妇抵押房子得来的。

在《何以为家》之前,我们对黎巴嫩文化的了解大概都集中在纪伯伦身上。这位一生书写爱与美的诗人,也许从未预想到故乡有一天会成为迦百农一样的被诅咒之地,但他的一句诗也许是对拉巴基这些后辈所做的努力最好的诠释,

“我们所承受的灾难,将成为我们来日的桂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