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迷笛音乐节”的这轮节奏说起,浅议资本下乡碰到的困难。

      其实这轮节奏在笔者这个河南人看来,完全没有前几年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哄抢井盖来的话题度高,当时别说外省人了,就连笔者认识的固始人,都在调侃这件事。

      故,本无意多言,只是看见有人把这件事和美国零元购挂钩,便出言讽刺了一番看看他的成色。

500

      结果这一讽刺不要紧,钓上来一条不该钓上来的鱼。

500

      这位曾经的村第一书记,认为这是河南普遍的“民风问题”。这就让笔者十分费解了,咱说句老实话,不是没有见过下乡扶贫的第一书记,河南省贫困村也不是一个两个,哪个第一书记不是嘴上说着咱就知道这一个村的情况,实际上不得参加组织安排的学习,不得去其他地方调研?

      所以真的是河南的“民风问题”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普通网民来说,无关紧要,虽说刻板印象要不得,但实际上了网匿了名,谁不喜欢调侃两句?比如三亚都是东百人,京爷都“地道”,上海人都歧视乡下人,等等,别说外省人了,就是河南人,也喜欢嘲讽郑州人天天挖沟,喜欢嘲讽驻马店人“偷井盖”,这次郑州女教师事件,连郑州人自己都在骂。

      问题就在于,对于一个实际上很可能因为扶贫工作表现优秀而升迁的公务员来说,形成“河南民风差”的刻板影响,对实际工作来说,有百害而无一益。那笔者就献个丑,谈一谈这个问题。

      先说一些与迷笛音乐节有关的资料,蒲山镇黄山村以北,有座新石器时代的遗址,2022年宣传将在黄山村建立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距离迷笛音乐节举办地直线距离只有2公里,拉投资是真,帮助提高南阳名气那就是句客套话。当然迷笛的官方对这一点还是很清楚的,看了迷笛音乐节的历史,笔者认为迷笛也确实是想帮助建设南阳,只是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毕竟蒲山镇黄山村为了脱贫,2021年搞了创卫,22年南阳市翻修孔明路并更名为孔明大道。结果23年出了这档子事,也算是给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敲了个警钟。

      本文,笔者对迷笛音乐节官方、观众、歌手,以及报道此事件的自媒体和记者同志不作任何评价,谨以一个井盖人的身份表示欢迎督促,毕竟黑粉也是粉,提高对黄山村的关注也可以附带关注一下嘛,不冲突,不冲突。

      我们接着看一下河南往年与“俺拾的嘞”的相关新闻:

 

500

500

      然后我们再看看外省的类似新闻:

500

500

      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着急了, 想要直接拉到评论区开始嘘驱,但你先别急.jpg。

      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土地流转的对象,只有“热心资本家”吗?

      你们说,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性,针对拿流转土地种地来说,还有一方叫做“农垦集团”。

      我们来看看中部的两个省份,河南、安徽对于农垦工作的一些宣传工作。

安徽省:

 《垦地手挽手,走在乡村振兴“大路”上——安徽农垦乡村振兴“皖垦—大路”模式调查》https://www.ahnk.com.cn/display.php?id=14664

500

央视相关报道《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安徽这个县有思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7063855550902880&wfr=spider&for=pc

500

河南省:

《改革开放结硕果 砥砺奋进再出发——河南垦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顾与展望》http://www.farmchina.org.cn/ShowArticles.php?url=Um5UMQ1tVWADMwBjU2VTNFU6

500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市界行】蛮杨村:用“绣花”功夫抓好脱贫攻坚工作》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0120015

500

      看完这些,我们再回过头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农垦局、农垦集团从来没爆出过类似事件。——“农垦集团、村集体/企业、村民依照5:2:3的比例分红利润”

      如果诸位详细看过上面这些关于农垦局宣传文章的话,一定知道,相对于私人资本而言,农垦集团除了国家投资外还有一项优势,那就是有专业的农业技术保障团队,也有培养地方农机技术团队的专业力量。

      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结论,为什么下乡资本总出问题,而有着政府背景的高速公路运营集团,农垦集团极少出现类似问题。说的粗鄙点,就是别人给的钱多(当然原因并不仅此而已,下文详说);而为何“官方可以给比私人资本更多的钱”,一方面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就是为民的,在其他方面的采购让利那叫贪污腐败玩忽职守,到了高速公路的服务区,以及在农垦集团就业的职业农民,政府生怕给的钱不够,让某些妓者抓到把柄。另一方面,怎么和村民打成一片,让别人把你当自己人,帮你守护你的利益,除了雇佣当地村民,吸纳当地的力量以外,就是靠着一位位像@萧关八月这样的村第一书记在一线的奋斗,没有这些,想让村民把你当作自己人?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那样,别人村民也有小心思“凭什么让你挣钱”。

那么是不是就是说,三农问题不欢迎资本进入?并非如此,成功的项目其实有很多,以我文首大黑特黑的固始县为例:早在2006年,其回归工程就在政府网站上被当作典型报道,《河南固始实施“回归工程” 人口“包袱”变财富》https://www.gov.cn/govweb/jrzg/2006-09/28/content_401661.htm

500

从上面的片段中可以看出中央对这个典型的态度

回到河南省今年这几次的“俺拾的嘞”事件中,无论是白术案中,在收割机准备二次收割时入场,还是那些直接跟在收割机旁边“抢”的案例,他们的共性就是表面上看起来,村民们“眼馋”大户的收入,争着去占小便宜,而这,似乎就是大伙所谓的民风问题。

对比那些资本下乡成功的案例,我们可窥见问题的一角。

500

《飞鹤集团助农实践获评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创造17万就业岗位 创新打造“共富链”》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0451602564057513&wfr=spider&for=pc

      虽然这么说对于“热心承包村里土地”的大户有点不公平,但是我们对比农垦集团对于如何调动村民积极性的方法,可以看见这些爆出来有问题的案例中,锅全在村民身上的说法是不成立的。说民风问题更是无稽之谈。

      你说民风问题,你想要什么样的民风呢。

      人都会比较的:“别的村给提供岗位,给提供培训,村集体还有分红。到了俺们村,就只有流转土地给的每亩地几百块到一千多。”河南省农村户均耕地面积只有8亩左右,同样以白术案为例,根据公开数据,周口市淮阳区,村均耕地面积只有3000亩(具体是哪个村出的问题周口市模糊处理了,这里笔者要点个赞),我们就把数据放大一下,就当是当地村有5000亩,全部流转,给村集体和村民总共带来了500万的年收入, 对于该村村民来说,土地资本的年收入只有500万,一个村按300人算好了,人均年收入也就1万6。

      对比一下冯塘乡自己的宣传材料:

【乾元牧一体化养牛场淮阳县冯塘乡立足乡情,采取得力措施,强力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使畜牧业成为该乡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全乡鸡存栏41万只,羊存栏5.6万只,生猪存栏3.1万头,牛存栏1.3万头,全乡养殖专业户达318户,畜牧产值达90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

      所以村民们对于收入不均有情绪很难让人理解?从民风下手,又准备塑造怎样的民风呢?

      有的网友可能要说了,你可以不满,可以抗争,但是你不要犯法嘛。确实,我们可以教育村民,不满意你可以向村集体反应,村集体不处理,你可以上访嘛。@萧关八月,如果真这么做,我相信明年信访局的同志头皮都要炸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顺带解决一下网络上的躺平理论,哎呀,资本家给你的钱不够,你可以换一家嘛,不要直接躺在家里不干活。最好直接让学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临近毕业的学生直接送进厂里打螺丝,培养出一大票乖乖的顺民,给的钱再少也吃苦耐劳。

      说民风有问题的诸位,百年前,白崇禧在河南,也奇怪一件事:“踏马的刁民,都给你们发工资了,怎么还是要闹罢工。”地主老财也奇怪,你卖给我地,我都给你钱了,你怎么你还要到我地里偷东西。

      这件事情的本质,是经济纠纷。某些同志所谓的民风,往上数100年,叫群众基础的一部分,对于党的工作而言,伴随着反抗精神的流寇思想、小农思想都是需要斗争的对象,不是民风问题,民风彪悍,虽然工作难做,但总归是好事,过了100年,被接班人定义为民风问题,真的是莫大的讽刺。

      当然笔者也并非说大户都是吸血鬼云云,这些同志们在农村缺乏劳力的情况下,无论处于什么动机接手种地的工作,只要创造了农业产值,保障了粮食安全,在笔者看来都是需要团结的对象,我相信这也是周口市既模糊处理了是哪个村发生的问题,同时又追回物资的原因。

      资本下乡难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农业附加值低,村里人际关系又复杂。

      对于大资本而言,其实力雄厚,在地方上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从而直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地方上从官员到村民,都会护着。

      这里可能会有小伙伴说,小资本也是靠自己努力挣来的钱,包个500亩地年年赔钱那谁乐意干啊,这里笔者有句不知当讲不当讲的话,如果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力度,超过对农垦集团的扶持力度(毕竟可以直接行政管理),那么为什么不让农垦集团接手呢。

      当然答案也很简单,因为中央和地方财政这几年确实不乐观,今年也刚发了专项债。在这种情况下,地方上对民间的支持力度有限,扫黑反腐使得想要简单的通过村长、村支书的门路来搞定村民的办法也成为了历史,这种情况下,农村本来就很排外,小资本下乡带不来足够利益,莫说你是外人,你就是村里人,都不要想看见好脸色。

《男子种百亩红薯被村里老人偷挖拦不住:损失上千斤,每年都这样》

可以看见连操着河南话的大户都要被“抢”

      前段时间和另一位网友辩论的时候我已经指出了相关问题:

500

      至少在河南这方面的矛盾,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

【地方没钱或没地理条件扩大农垦规模,所以要招商引资。】==>【资本进场利润低,只能依赖规模优势】==>【规模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地方已经有农垦集团和大资本进场】==>【剩下亟待解决发展问题的地区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地方政府也拿不出更多资金,只能招商引来小资本。】

      这就是主席同志说的脱贫攻坚战进入到了深水区。

500

500

李克强总理刚刚逝世,就有废物点心说让河南人移民到东北,长了脑子的都知道李克强总理先在河南省当书记,又到辽宁省当书记,诛心一点的问,你想干什么?

      想要打破这个闭环,依我看移民东北和“道德教育”恐怕都不好使,就拿周口市来说,周口不是没有农垦集团,可你看周口的农垦集团哪一年爆出过这种事情?周口同样不是没有资本下乡,可同样是种地,别人为什么不出问题:

【    在豫皖两省三县交界处的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李寨村,曾是一个不起眼的贫困村。得益于返乡创业和工商资本下乡,10年间,李寨村的村集体资产实现由零到亿元的飞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7倍,村里还构建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版图。

    2012年,李寨村在外经商的企业家李士强辞去企业职务,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2013年,李寨村与河南亿星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周口市李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村委会干部任法人,在村民同意的前提下,5年里把全村3000多亩耕地全部流转,开展规模化、多元化经营,重塑农业业态,提高亩均收益,让农民得实惠。】

      办法当然有,站在政府的角度,可以在拒绝流转规模小于一个村,就业人口少于该村内适龄劳动力的资本下乡。同时,积极拉投资办贷款,帮助“热心资本家”建立合资公司,在政府的监督下进行投资活动。

      你瞧,似乎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但这个建议并不具备可行性,有水友可能要生气了,你怎么老是作怪,为什么不行啊?

500

这回有图了“但你先别气”

      为什么不行?因为改革开放其中一个核心目的就是为了革除国企的弊病,引入民资就是引入竞争机制,遏制铺张浪费、贪污腐败的作风,这同时也是当年文革想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政府亲自下场,市一级倒好说,这几年廉政建设搞的有声有色,到了县里、乡里、村里,出身当地的官员,和当地有利益关系的官员那就多起来了,让他们搞合资,搞贷款,搞投资,会发生什么,我都不敢想。

      笔者在这里再强调一遍,基层党组织的萎缩,不是一年两年,是近40年,一代人,老党员有不少都进坟墓了,笔者的一个近亲,从部队回乡当村医,因病去世也有20年了,儿子出去打工,说破天都不回村,地哪个亲戚乐意接手就接手,也不想参军,孙子再不争气,当儿子的也不想送孙子去部队。

     现在的情况就是恢复基层组织和资本下乡齐头并进,资方想要再像改开初期那样,吃到前30年的组织建设带来的人民信任红利是不太可能了。没有强大的基层党组织,想要人民服从安排,想要“绵羊温顺点”,那就只能上点资本家手段——我是说,你要真乐意用,在你自己的省用,俺们革命老区丢不起那个脸。想想郑州为啥不受河南人待见,呵呵。

      所以对于那些对农村抱有热情,对三农建设抱有理想的小资本而言,不要抱有过高期望,下乡其实是很残酷的,你能解决当地的人际关系问题,至少是能和村里,特别是村民们搞好关系,那么产业一旦做起来,你想要什么支持,只要是当地给的出的,别人都会给(就比如B站著名UP主华农,虽因疫情期间的政策损失了部分利益,但是新华社亲自下场当做榜样进行宣传);至于先拉关系再投资,我建议你想都别想,相关的经验教训太多了,对于不是实心扎根农村,只想着捞一笔就走的资本,心肠再好,给河南贫困村带来的伤害也远大于帮助,干一半撂挑子走人,然后政府硬着头皮接手再找投资的案例也不是没有。

     剩下的就没什么好说的了,碰到人浮于事的,该留存证据留存证据,该举报就举报(当然别搞要挟那套,省得别人反手咬你一口)。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