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如何在反导反高超作战中发挥力量?
作者:兰顺正
首发自:《现代兵器》内部版
近年来,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制已成为各国军事武器发展的热点,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反高超技术的兴起。研究表明,在面对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武器时,现有导弹防御系统暴露出预警能力不足、探测能力受限、自身反应时间长等问题。
而在各种高超防御设想中,空基拦截方式被各方所看好。有观点认为,由于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的受载飞行段与弹道导弹的助推段所面临的作战条件极为相似(2018年8月8美国防部导弹防御局官员透露高超声速目标处于大气层内时看上去像一个“大号、老式的罗马焰火筒”),所以两者在防御措施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空基高超防御可以借用空基助推段反导的许多特点加以分析。
空基反导优势独特
相比于其他反导手段,空基助推段反导有着其独特的优势。美国现有的陆基、海基反导系统均存在一定缺陷。比如陆基反导必需将导弹部署到所要防御国的领土周边,这种方式依赖于所在地区相关国家的支持,经常会存在困难。而海基反导则需要将宙斯盾舰等平台游弋到所要防御国领海附近,这就使平台处于高度危险之中。而空基反导首先具有拦截范围广、机动能力强等优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消除敌方导弹威胁。其次从易摧毁性的角度来看,处于助推段的导弹飞行速度慢,弹头与弹体没有分离,整个导弹体型巨大,发动机尾焰红外特征信号明显,而且无法像飞行中段/末段那样采取机动变轨、有源/无源干扰等突防措施,更易于跟踪和拦截。同时助推段导弹燃料箱内充满燃料,易燃易爆,导弹残骸很可能落到发射国境内让对方自食其果。另外与地面反导系统往往只能被动防御不同,空基反导平台还可执行打击敌方发射平台的任务。当发现威胁后,携带相应武器的空基平台可以迅速到达敌方发射区域,进行“事前防御”;即使敌方已经完成发射并转移,也可以将目标在小范围内锁定并摧毁,以削弱敌方后续打击能力。而在平台的选择上,基于对空基反导任务的研究,以及对各个能力要素的需求提取,目前普遍观点是空基平台应该是具有长航时、高空域、大载荷、快机动、强感知的飞行器。在已有的空基平台中,有人驾驶飞行器存在续航时间短和使用成本高的问题;而最接近要求的是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此类无人机不但可以提供长时间的驻空巡逻和反导战备值班,规避了人员疲劳和伤亡的风险,而且如果是舰载系统的话,还可伴随航母可实现全球任务海域部署。所以无人机空基反导技术是当今研究的热门。

空基反导具备独特的优势
美国空基反导计划由来已久。1991-2000年,因着眼于加强战区反弹道导弹能力的需要,美国利用冷战时期的导弹防御研究成果,重点研究了可独立完成反弹道导弹作战任务的侦察/拦截一体化装备,并在平台选择方面重点考虑了选择长航时无人机和当时已有的作战飞机,在武器选择方面重点考虑了动能拦截弹。在这十年中,美国所完成的系统研发项目主要包括“游隼”、“机载拦截弹”、“猛禽之爪”、“助推段拦截”(BPI,1994-1995年)和“无人机助推段拦截”等。这些项目研究了使用现有或新研轰炸机、战斗机、无人机发射动能拦截弹,实施弹道导弹助推段以至上升段拦截的方案和技术,且多数项目均被美国防部弹道导弹防御机构(现已被改组为美国防部导弹防御局MDA)、美空、海军及智库认为路线可行、风险可控。其中,“猛禽之爪”和“无人机助推段拦截”均选用无人机作为侦察/打击平台。
以“无人机助推段拦截”(UAV BPI)项目为例,该项目于1995-2000年由美国与以色列合作开展,设想列装75架改装的“全球鹰”(其中12架为备份)和1200枚拦截弹。机上原来标准配置的大型卫星通信天线和各种侦察传感器由1套中波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1部工作波长为1.57微米激光雷达和Link 16数据链取代。在晴朗的天气中,该机能够在战术弹道导弹发射后的数秒之内探测到它,探测距离可达200千米,每个轴向的分辨力将优于30米,重访频率为1赫兹。每架改装的“全球鹰”无人机可同时携带6枚拦截弹。每枚拦截弹长2.2米,直径0.34米,弹重143千克(其中助推器重120.5千克,动能杀伤飞行器重22.5千克),单级,燃烧时间9秒,理想增速2500~3500米/秒,动能杀伤飞行器配备非制冷红外导引头。通过调研,当时的美以两国认为UAV BPI具有很高的效费比,能够有效地补充末段反弹道导弹系统,是近期很有潜力的选择。不过从2001财年开始,该项目未再获得拨款支持。
2010—2016年,美军大力发展以激光武器作为主要拦截手段的助推段防御系统,主要包括机载激光系统和天基激光系统。美国导弹防御局在2015—2016 年继续安排了定向能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寻求新途径,将高效紧凑的激光武器集成到高空长航时无人机上,避免大气环境和云层对激光武器运用的不利影响,最终用于拦截处于助推段的弹道导弹。2016年2月2日,导弹防御局在其提交的2016财年预算中,通过“定向能研究”(DER)项目安排了高空无人机以激光探测和拦截助推段弹道导弹的研究工作。2016~2020财年总的计划预算是2.57亿美元。2016年8月26日,导弹防御局在美国联邦政府的“联邦商机”网站上发布了先进技术创新跨部门公告,寻求“用于导弹防御的激光武器演示器”解决方案。这是该局发展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搭载激光助推段反导计划的重要一步。2017年6月,导弹防御局披露其计划研制能够拦截洲际导弹的无人机载激光武器,对运载平台无人机提出了规格要求。
反导反高超一脉相承
可以预测,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无人机空基助推段反导将越来越成熟,而与之一脉相承的无人机空基反高超也会随之受益。
虽然到目前为止,无人机还未能够直接拦截弹道导弹,但是其对此类目标的探测和跟踪能力已经得到了证实。从2010年开始,美国导弹防御局就使用MQ-9“死神”无人机探索利用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搭载雷声公司的MTS-B光电/红外传感器系统探测和跟踪敌方弹道导弹的技术。据称该机可在1000多千米距离上捕获并跟踪助推段弹道导弹,在美海军“海军一体化火控-防空”(NIFC-CA)正式形成网络化防空拦截能力之前,导弹防御局已通过MQ-9无人机进行了试验,利用该机连续跟踪弹道导弹,并向“宙斯盾”战舰等反导拦截系统提供目标数据,使后者能够提前发射“标准”-3拦截弹,支撑远程发射甚至远程交战。

搭载新型传感器的MQ-9
近年来美军在无人机探测高超目标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在2020年美国空军阿诺德工程与开发中心表示,经过改装的RQ-4“全球鹰”和MQ-9“收割者”无人机将组成新型“SkyRange”无人系统,利用搭载的新型传感器,大幅增加高超声速飞行器在进行飞行测试时收集到的数据数量和质量,并降低试验成本,同时如果在试验中出现任何问题,无人机可以发出指令,让高超声速飞行器自毁。
在2021年,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宣布将改装四架“全球鹰”RQ-4 Block 20无人机,以支持在太平洋上空进行的防御高超声速武器试验。这4架RQ-4是“全球鹰”无人机家族中的早期型号,主要作为无人“战场机载通信节点”(BACN),于2021年7月29日退役。
2022年8月,美国空军宣布其退役的Block 20和Block 30 RQ-4“全球鹰”无人机将在SkyRange计划下重新改装为RangeHawks。据悉“全球鹰”无人机会在Grand Sky商业测试基地安装完成SkyRange任务所需的新电子设备,重新改装后的“全球鹰”无人机被称为RangeHawks,将提供高空、长续航机载服务,包括在高空远距离飞行测试期间收集遥测数据和监控被测系统,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将整合先进的有效载荷,使RangeHawks具备支持测试高超声速飞行器和其他远程武器的能力。
明显的是,虽然美军将相关研究定位为“为实验服务”,但在高超武器蓬勃发展的今天,其背后的实战意图不言而喻,而这也意味着今后高超领域的攻防将会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