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超级市场乐队?

网友提问:

1997年成立,至今已将近20年,主唱田鹏其间还加入过龙宽九段,短暂的打入过主流音乐圈。后来因为一次出语不慎,被公司单方面解约。而超级市场这个乐队,一直保持了稳定的发片速度,每一张的评价看起来都还不错,只不过感觉他们越来越边缘,越来越小众,至今豆瓣音乐人的粉丝只有900多人……想对这样一支身世传奇的乐队多一些了解,请知友们多多发言哈!

我的回答:

听了日谈公园对田鹏的专访节目,稍微谈几句对田鹏在这期中表现的个人感受。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粗浅观点,也绝对没有恶意,如有不对或冒犯,在此先行道歉。

看上去,他似乎在有意或无意地营造一种与真实自己截然相反的角色,说服自己去“相信”那个角色,并用之来掩盖面对真实,或是避免面对真实自我会产生的一些“仅仅是可能会出现的”挫折感。

比如,他会一直强调自己的“个性和非主流”,在音乐上反复表示自己不懂乐理到不知道大小调,也没有创作水平上的野心,歌词上没有什么更高的表达诉求,结构上也很简单,“很多作品都是垃圾”(大概意思),而在生活上则是“我不在意外界评价只是做自己的事情,我不在意过去很多事情,无所谓”。

事实上,这种“自退一步”画出了他的自留地,也是一种面对外界声音的预设出口,“我已经承认我音乐不好且没内容了,你们说什么在我这里都是可自我消化与开解的”,“我自己做的事情我都无所谓,不在乎你们说什么”。但实际上看,他却隐约间流露出了内心中对外界的在意,将这一切从单纯的“不好”定义成中性的“个性化与非主流”即是如此,“我不是不好,而是与你们不在一个频道”,他越反复强调非主流和个性,就越表明他想要开解自己与在意外界的心态。

在音乐上,他其实有点自相矛盾地表达着,在采访的后半段又表示“我思考的是世界,想要把很多事情放在音乐里想办法表达出来”,这其实与此前的表述并不吻合,而是想突出自己音乐的内容,用所谓的思想性去弥补乐理不足带来的音乐性单薄。并非真觉得“简单,个性化”,而是绕开缺陷而试图完成一种“作品质量不错”的自洽说辞。另一方面,他其实也用了很多时间去解释自己曾经的争议事件,哪怕是在主持人并没有试图强烈要求他“再讲讲”的情况下。

最后则是他说自己“不看态度出发点不好的评论,看开头感觉不好就关掉”,这恰恰说明他在意外界,只是用完全的拒绝来画出自留地,试图让自己“舒适安全”地表现出不在意,在舆论外不接收地做出如此表现,而非真的在其内而消化之。包括他谈到乐夏带来的改变,也表示不会有什么长期改变,从而规避了未来可能出现的“下滑”评价。拒绝回乐夏因为“再演就露馅”(自言)似乎也有此意。

或许,这也体现在了音乐作品中,个人听感而言,他们的作品更多围绕一个动机,动机的反复中加入更多的元素,这乍听上去似乎丰富,实际上主线缺少变化,其他元素也比较孤立与片段化,没有结合在一起,整体上显得东一下西一下,“逻辑”似乎不太完整,似乎仅仅是为了包装其主线的干瘪而存在,而其他的过渡阶段则更加单薄。

就音乐而言,他们并没有自己所说的那么不堪,也绝对不完全能用“个性化非主流”来概括,这种内容上的单薄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很多乐队都面临的“创作技术与乐思不足”问题,成品形态也没有本质区别,不完全是“和主流完全不一样路数”的“不吻合主流审美与评价标准”,而是更客观的“内容丰富与完整程度”。

不仅在个人还是音乐,田鹏和超级市场其实都没有他自己口中的那么低,也不会达到很多人认为的那么高,更没有田鹏自己定义的那么“个性非主流”。仅就采访中表现来说,他似乎在担忧被贬低,而这种担忧以及产生的应激反应与“下意识的自我塑造”,或许是没有必要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