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猶太緣

巴以新衝突,各方表態,網絡上以吹或猶吹,不管說得多麼沒譜與違反常理,都可以隨意發表。反之那些指出猶太人這樣或那樣不是的討論,被槍斃不能出街的機率非常高。蝦餃不懂網絡設計原理,但憑一點曾經的工程師經驗,感覺任何不正常的數據與現象都有很多故事。

蝦餃絕對不可能是以吹或猶吹,我不相信任何猶太人說的話。光是這點,在歐洲按西方社會標準我就是反猶。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能反日反美,為什麼不能反猶?對這個民族越了解,就越沒辦法不痛恨甚至厭惡他們。

香港跟猶太人交接不多,但份量都很重,他們對香港的影響,可以說比其他人強很多。很多人不清楚,香港最有名的大學:香港大學,創辦人不是英國人,是猶太人。他們是誰?在香港沒有人不認識的嘉道理家族。他們的錢從哪裡來?一百多年前賣給中國的鴉片,就是嘉道理家族的主業。因為鴉片緣,他們跟港英殖民政府的關係非比尋常。英國想通過教育手段來改變華人抗英情緒,教會做了第一步,在香港開設普通學校。但更高層次的洗腦工程,就是高等教育,是一百多年前港英殖民政府的頭疼事。不搞大學,香港青年只能回大陸繼續學業,洗腦工程前功盡廢。搞大學,一來英國不想花錢,二來這不是殖民地政府的傳統政策:殖民者沒有理由幫殖民地發展。

猶太人看透這問題,於是自動請纓,出資辦大學。港英殖民地政府的交換條件是更多的利益輸送給嘉道理家族,例如中華電力的專營權。嘉道理家族做了一個實賺不賠的買賣,既賺銀兩又賺名聲。光是中電的收益,就可以辦幾家香港大學。英國人通過香港大學實則改變了很多香港人的想法,從抗拒變服從。英國人更可以通過香港大學培養更多聽話的華人官員。

香港跟猶太人第二次更特殊的交接是通過一個特別人物—黎智英。黎智英是什麼人,不多說了。蝦餃對他的認識只是通過一些他昔日自吹自擂的文宣。說來也很奇怪,一個從廣州偷渡到香港的小伙子,為什麼會有一個熱心富商資助他到美國讀書?也是他去了一趟美國,改變了他的一生,也改變了香港很多人的一生。根據肥佬黎自己說,資助他的是一名猶太富商。

美國回來也是一個寂寂無聞的小伙子,但誰給他出資創辦佐丹奴?佐丹奴幫他賺了第一桶金,也讓他有足夠資本去實現他的野心。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他跟佐丹奴的緣份,我的理解,當年辦一家服裝店只是一種掩飾,讓各方力量都可以接受。如果一上來就辦《蘋果日報》,相信《蘋果》不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人家會對他的動機有戒心。

很多大陸朋友不明白《蘋果》的影響力。這樣說吧,沒有《蘋果》就不會有十年前的佔中與數年前的黑暴,沒有《蘋果》也不會有黃屍。回歸多年在香港的風風雨雨,基本上都是《蘋果》的傑作。因為長期被《蘋果》洗腦,今天仍有不少香港人拒絕回鄉證。不管特區政府怎樣努力,也沒辦法將那些被洗過的腦袋重新洗一遍。殘酷地說,他們是被毀滅的一代,毀滅他們的就是《蘋果》。

回想當年東華水災,香港全民出動募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怨無悔。今天看這些事,仿若隔世。誰在改變?黎智英及他的《蘋果》。他背後的力量是誰?猶太人!

歷史沒有如果,但我們可以從如果歷史學去做另類分析,就是沒有當年的猶太富商資助,一個普通的廣州仔,偷渡來香港,怎可能去美國讀書?沒有猶太人,他又怎會有創業資本?沒有猶太人,他又怎麼會辦一份從來不認識的報紙?當然沒有猶太人,香港社會也不會像今天那麼撕裂。面對猶太人,只能用一句香港俚語回應:真係多得你唔少!(太感謝你啦!怎麼解讀,隨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