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科讲道(二):《道德经》序言概论及八十一篇之首篇。

  读懂《道德经》是人生一大幸事,同时又有一个大坑就是自以为读懂《道德经》最后成为一个坚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我开始想讲《道德经》正是出于这样一个目的,就是避免大家掉入到这个坑里。为此开写之前又去百度了一下《道德经》的词条,好家伙!真是不看不知道,看完吓一跳,更是坚定了要讲《道德经》了。因为百度出来的词条,尤其是最关键的主体思想这里,可谓是错误比比皆是。导致这个错误连连的原因就是用了降维和硬套。降维这里还好说,毕竟作为偏科普性质的百度百科来说降维普及也是可以说的过去的,但是这个硬套就是真的罪该万死了。众说周知的一件事情是《道德经》是一篇讲整体的思想名著,这里硬是要往本体论上瞎扯一番,如同非要拿乌贼鱿鱼这样的去解释鲸鱼鲲鹏一样。明明是讲进退大势,以退为进,反着道之动的,非要为了找局限性硬是扣上一个退化的帽子。我真是服了,可以说为了黑我们的传统文化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凭空制造缺陷,可谓是生编硬造纯瞎扯了。《道德经》有缺点吗?当然有了,但是这个缺点不多,一般人肯定说不到点上。

  还有另外一个今天对《道德经》争论就是到底算唯心还是唯物,我个人认为这个争论就是一种降维之后才会有的,因为《道德经》既不唯心也不唯物,而是唯真。这可不是我乱说的,从道家发展而来的道教,推崇追求的就是做一个真人,而《道德经》又是道教的基本法。我敢写《道德经》正是因为当今对《道德经》的理解超过我的不足百人。正好因为今年我在观察者网上同一位观友的讨论中让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更上层楼了,才敢这么说。

  《道德经》是一个讲整体论的,说的是宇宙洪荒万事万物,可不是区区本体论这样的。重点在于整个世界的演化而不是结果,是运用现象中的二分去探讨本质上的一统,同时又指明了本质是一个演化的过程。着重突出了事物是普遍运动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普遍转化的这三个方面,而本体论能讲明白这其中的一个就阿弥陀佛了。《道德经》唯一能和本体论沾边的就是,如果把道当成本源来理解有助于初期的入门,仅此而已。真正想要理解《道德经》,那么请大家一定要放弃西式思维,尤其是西方哲学,不然永远无法获得真意。理解《道德经》需要的是动态视角,不是静态,思维模式一定是处于一种生生不息的条件才能有所建树。如果大家理解不了这个状态,有个非常形象的类比就是一张纸条粘起来形成莫比乌斯带,人的思维就像在这个莫比乌斯带运行一样。

  《道德经》的成书有个非常有名的传说,就是老聃李耳出函谷关被当时的函谷关令尹喜拦住,非要让老聃李耳留下著作,老聃李耳无法拒绝尹喜的要求,这才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道德经》的行文结构今天流传的最广的说法就是上篇讲道三十七章,下篇说德四十四章。当你读懂了《道德经》之后,自然就知道《道德经》的行文结构是三部分组成的。分别是:首篇总纲,上篇讲道,下篇说的。对,就是把三十七章中的首篇单拿出来。为啥呢?因为首篇是唯一正面讲道的,且还包括了后面说德的方法论,正好构成了一篇文章的总纲。只要是读懂了《道德经》就不会以为《道德经》是上篇讲道,下篇说德了,自然就会把首篇拿出来,自然就看明白首篇是总纲不是别。从此不会陷入二分的窠臼中,鉴于人的思维特点,二分的时候一般不会走向一统,而当出现三的时候,必定会以整体来考虑的,而二分又是入门的最佳路径,非常神奇。

  下面开始讲首篇总纲,先上原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大家随便去网上查吧,我不多废话了。就是怎么说呢,但凡你要是多思考一下,流传最广的其实是不尽如人意的,貌似又是公认的,只能说没有啥明显错误的。解释暂且放下,还是先从首章的行文结构说起。首篇的是一个三一结构,就是前三句论述,后一句总结。前三句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以第一句为假设建立起点,到第三句的方法论完成整个论述。最后一句对首篇同时也是对《道德经》这个整体完成总结。前三句的句式通过了使用有无这样的二分构造了对比明晰的效果,最后一句又通过合二为一构成整体做出了最恰当的总结。在行文结构上堪称一切文章总纲的典范。我敢说我是第一个从行文结构上进行分析的,有人会说这多简单啊,不是一看就明白的,但是却从来没有人会这样分析的,是因为理解不到位,自然不会注意到这个简单的地方。

  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也不废话去解释了,不去搞人云亦云的,只说我的理解。那么我就从函谷关老聃李耳和尹喜的传说这里说起,当老聃李耳面临尹喜的强烈要求之下,不得不说两句的时候。老聃李耳作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正好拿“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作为了一句经典的开场白。既然尹喜非让老聃李耳说道说道,老聃就开说了。曰:你这是非要从我肚里的掏出些干货来,那我可说了(道可道)。哦,对了,我这就一家之言,听听还行,当不得真(非常道)。开始之前,总要有个称呼吧,我这已有了一个字号了(名可名)。这里可以先用着,大家觉得不好,随便换(非常名)。大家看看是不是也能解释的通。而这个解释是不是正好符合大道至简这样的。作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老聃李耳这个开场白可不是这样简单,即是一种客气谦虚的开场白又是至简的彰显了大道。而且老聃李耳还是一个实诚人,后面直接写明了他是强曰之,正是这样以谦虚实诚至简才会成就了一个“道”字。最后造成了今后“道”统摄一切,“道”镇压一切的格局。这时候再去理解首句,自然就会比较容易了,或许更符合老聃李耳想要表达的意思了。那么首句说的很简单,就是道是可以讨论命名的,道是演化的,名是不变的,自然道是非常道的。整体上我的这个首句解释可不是一上来就要直接往高大上去靠,是有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采用的是一个动态视角,和《道德经》里无为的气质是契合的。

  次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的解释没有啥多说的了,和今天的白话文已经十分接近了。我多说一些就是这句实际就说了一件事两个成语:无中生有,由虚化实。另外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是,从行文结构上讲,这里的无名与首句的道相对应,有名与首句的名相对应。这时候需要敲黑板划重点了,经过了首句假设这句论述,自此老聃李耳用区区简短的两句话就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十分符合首篇是总纲的要求,实在是太厉害了。

  三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的理解是用放空心神法自然的空想体验奇妙,用心有所思后开展的实践获得感知。这里也一样,在行文结构上无欲对应道,有欲对应名。这里的重点是这句是一种方法论的表述而且是整篇方法论的总述,又和前两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成为了统领后面的总纲。

  尾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首篇的总结且自然抒情,这句总结是必要的,不能或缺的。前面三句为了让人容易理解,用了二分来更好的呈现,形成了道对应无,名对应有两条主线。这句总结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就是道无和名有都是一体的,用异名区分只是为了容易让人理解仅此而已。由道由无提供可能性,由名由有提供演化性,又因同出自然具备无限可能这称之为玄。同时还要清楚可能是无限的,演化也一样是无限的,这就是玄之又玄,成就众妙之门。

  首篇,我们要注意的最大的坑就是一定不能把道当成本源来理解,其次是不能一上来就往高大上的方向去考虑。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道,既要知道“道”在天上,又要知道“道”在脚下。我们要以动态视角来理解极力避免有动态要素的静态视角。

  首篇的理解说完了,正好就能说说《道德经》的缺点了,也是唯一的缺点,正好就在首篇里,正好就在首句里。什么缺点呢?前面我在说理解的时候提到了首句是假设这样的描述。那么缺点就是首句是假设,没有办法去证明和证伪。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以这点缺点去要求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学说,会发现大家都一样,没有任何学说能避免。因为不论任何事物,人类在研究讨论之前都需要先进行命名,无一例外。而命名这个操作就是一个无法证明和证伪的,彻底随缘的毫无道理的行为,遵循先到先得。然后再去看一圈其他学说,就会发现他们还需要再有两三条假设才能进行论证推理。最神奇的来了,《道德经》以首句为假设之后,后面的八十篇内容,你可以说《道德经》写的不准确,但从来无法说《道德经》讲的不对,至今依然如此。世界上其他任何学说都没有办法做到这件事情,总会被时间这把杀猪刀搅得面目全非。所以我说他们即便想要找《道德经》的缺点也找不到点上,真能找到缺点的只能去叹服《道德经》的伟大。

  由于《道德经》剩下的八十篇本身就是一种碎片化的,我就不用顺着讲了,而且最主要的是我只讲我理解到位的。如果理解不到位,和人云亦云没啥本质区别。讲完可以说是有生之年了,实话是能讲三分之一就算我就阿弥陀佛,主要是我比较懒,另外比较崇尚道法自然。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