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肚子是不饿了,但是精神和传统呢?

中午的时候和一位俄罗斯的客人一起吃饭,为了不去避免气氛过于尴尬,便随口问了一句,“俄罗斯现在的经济形势和服装行业景不景气?”她没有马上直接回答,而是这样讲到:说起来很滑稽,她自己本身的国籍是俄罗斯,但是现在她不住在俄罗斯,她的母亲是波兰人,父亲是俄罗斯人,还有兄弟或姐妹住在墨西哥。她的父母现在住在莫斯科,而她本人目前在为一家德国企业打工,所以真的没办法回答我关于俄罗斯经济或者行业的问题。我回复道真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生活状态。之后随便聊了一些关于欧洲经济和服装行业的问题,她可能觉得几天以来一直闷在没人讲英语的工厂里太多的细节没有沟通好,便开始跟我说一些关于吃饭住宿上的问题。她告诉我每天三顿饭工厂都给她安排很多可口的中餐,她十分感激,但是真的很难吃得下又不知道怎样又一种委婉的方法去拒绝。她又连忙解释道,不是不喜欢中餐,而是每一顿饭菜的量对于她来说都太大了,吃不完很浪费,而且一天三顿的异国饭菜也让她的胃很难接受。她说她发现自己早晨只吃两片面包和一杯咖啡的时候,中国人的表情很惊讶,我只好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人好客,即使知道你只能吃两片也至少要给你准备三五片,因为中国人作客的时候不会像国外朋友一样主动,所以主人一般都会邀请客人吃更多的东西。她听了之后表示理解,便给我讲了这段让我感触颇深的故事:她的母亲生活在二战的年代(波兰被德国入侵),每天都生活在战火带来的饥荒当中,用她的原话说就是 she was starving。所以,即使当后来生活变好了之后,她的母亲仍然一直都保持着让自己的口袋里有一块面包的习惯,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天。她说,正因为这样,她每次吃饭看到有人点了很多菜,却又吃不完要倒掉的时候,都感觉到heartbreaking。I am so sorry to hear that,然后我便把这个故事翻译给旁边的同事听。紧接着自己也陷入了一段很久都没有过的思考当中。能让一个人在成年之后保持那样的一个让常人不可能想象到的习惯,是因为有着多么刻骨铭心而又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我脑海里甚至可以浮现出这样的两幅画面,一个是播放着的黑白泛黄又在跳帧的录影带,画面里有一个衣衫褴褛的波兰小女孩饥肠辘辘地用着绝望的眼神看着天空,牙齿咬着嘴唇和食指;另一个画面则是一位满脸沧桑的老妇人,披着朴素的毛巾弯着腰坐在莫斯科家中落地窗前的躺椅上,茫然地望着窗外,用满是皱纹的右手伸进衣服侧面的口袋里,摸一摸发硬的一块面包后,随着逐渐黯淡的目光慢慢地睡去……这一刻我甚至能感受到她曾经的那份对于饥饿甚至死亡的恐惧和无助,我也知道在未来的很多次进餐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或者是向旁人提起这个令人感伤和思索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距离我们已经有66年之久了,相信很多像我们一样年龄的这代人都只能通过电影纪录片才能了解一些关于二战的历史,而恐怕这段历史的记录都着重于描述世界各国人民是如何英勇地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而仅仅是捎带而过的介绍了二战时期平民们在战争中的疾苦。更近的一次是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1559-1961,对背景感兴趣请百度),那是我们父辈一代还在襁褓之中或是正需要营养长身体的少年时代,而正是那段时间,他们同全国的所有同胞一样,都在忍受饥寒交迫的过程中艰难地度过了本应该是最无忧无虑的几年。而我至今还记得那一丝丝温暖和满足的目光,当我们吃下每一口父母夹过来的饭菜时,我从他们眼里看到的那股暖流。因为他们经历过苦难,所以才更加珍惜现在,才更加不愿意让我们吃那些他们吃过的任何一种苦,饥饿首当其冲。然而我们的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也着实有了质的飞跃,从我们这一代人降生之前一段时间起,大多数百姓的温饱问题算是基本上解决了。而我们,在父母倍加关爱下的这一代,也几乎没有什么几乎去体验饥饿到底是怎样一种感觉?但,现在不会,未必将来不可能会。全世界都在说,中国人富有了。可那不代表我们真的富有了,我们只能说是“被富有了”。往大了就像全世界都在鼓吹“中国威胁论”,而实际上我们还不足以威胁任何人,往小了说就像全国媒体都在说中国公民平均可支配收入过XXXX元了,而实际上你我还有他都一次有一次地被代表了。两个小时前大学同学还在群里转发了北京某著名大学的调查报告称“城市家庭平均资产70万,年收入9万”,可是如果大家都是城镇户口,请衡量一下自己是不是又拖全国人民后腿了?反正如果考虑房贷,那么把资产加个负号就和我的实际情况更接近了。所以,如果抛出极端富有的人群不说,我觉得现在讲中国人民“温饱”了才是更加贴切的。我们的肚子才刚刚保证不饿了没有几年的时间。大学的时候有一门叫《国际经济学》,当时有一个课时讲一个国家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是由平均产品价值除以平均工作时间得来的,一直不太理解,在奇怪工资怎么是靠这个来定的。现在参加工作几年之后,我才算渐渐摸着了一些头脑。我们在大学里学习的经济学普遍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研究的模型一般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下的状态,而这又与我们国家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极为接近,特别是大范围地实行与世界接轨的市场经济模式以后,所以很容易用来解释我们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你的学历、资历、能力决定了你的社会地位和消费层次,而你的消费层次就间接地决定了你找到的工作的收入水平,比如你大学刚毕业,一个月要交1000元的房租,200元的水电费,500元的伙食费和500元的其他消费,那么用人单位很轻松地会把你的工资水平定在1800-2500元左右,多了你资历不够,少了你日常支出不够;而过几年你贷款买了房子或者车子,又或者有了孩子,你可能要还3000元的贷款,1000元的奶粉钱,2000元的其他生活开支,当然这些都是夫妻一起分担的,可能你的工资就达到了3500-5000元,同样,多了有可能是因为你资历和能力特高,少了也绝对不够你支撑在这个城市的生活成本。我记得郎咸平教授曾经预言过中国的房产市场将在几年内崩盘,而紧接着崩盘的就是“城市白领”们的工资,说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经常到城市周边地区的服装加工场去,看工人的工资水平,生活状态,再去看加工出来的成品服装的价格,倒过来推一下基本上就能弄懂大学时候学的国际经济学关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含义了。可惜那个时候不够用心,只能靠老师划题才能及格……惭愧。从一顿饭说到了中国的经济恐怕有点扯远了,但是我只是想让大家和我一样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现在还并不富有,至少中国的百姓你我,还并不富有。至少还没有富有到可以在吃饭上过度的铺张浪费的程度,但是即使是富有了,用那位俄罗斯客人的话说:Maybe it is global problem, maybe it is not polite to say, but it is not correct.前段时间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帖子,说美国人的平均收入是中国人的34倍,而物价却是中国的1/5 。这个数据的对比自然是触目惊心的,而当我仔细阅读帖子上面拿出的一些美国和中国超市的日用品的价格对比的时候,我不得不确信这是一篇比较客观的文章。文章中讲美国人的年均收入是3.76万美元,而中国为人均3000美元。像车子和奢侈品这类在中国卖得格外贵的东西都不用比较,就一些一般品牌的衣裤和生活用品,在中国的售价也高于美国很多。但别忘了我们的收入却是人家的十分之一。我感兴趣的是书籍和软件类产品,虽然在这个段落里不具说服力,但拿出来对比一下仅仅做一个参考,《战地3》美国卖36刀,香港卖388港币,大陆卖380元人民币,即使是比较便宜的正式发售中文版本的《极品飞车10:卡本峡谷》在国内也要卖69元人民币(刚毕业的时候在家乐福拍过照片,有图有真相啊)。请大家,特别是跟我一样的玩家们自己换算一下这个支出和收入的比值,就知道《新闻联播》里的水深火热是不是指错方向了。PS:我也不想玩盗版,没办法啊,真买不起十分之一月工资的一张正版游戏盘。说起文化产业和盗版,其实我一直很羡慕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能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看好莱坞的大片,迪斯尼的动画,也知道超人,认识布鲁斯威恩,爱看日本的动漫,喜欢漩涡鸣人或者对怀旧的圣斗士星矢情有独钟,甚至连听说《鼹鼠的故事》之父兹德涅克·米勒或者蜡笔小新之父臼井义人的离世都会勾起对儿时美好记忆的感慨。我们小时候爱玩魂斗罗,超级玛丽,坦克大战,开游戏厅的时候我们打街霸打拳皇,开网吧的时候我们打红警刷大菠萝对挑反恐精英半条命,现在我们可能还坐在家里玩魔兽世界、上古卷轴又或者打TVGAME的战神和最终幻想,甚至你用IPHONE了都在玩植物大战僵尸和愤怒的小鸟吧……这都很正常,不是我们崇洋媚外而是确实这些往高了说叫艺术作品往低了说就是娱乐项目的内容和形式有他们吸引观众、读者和玩家的独到之处,可能是流光溢彩的华丽画面带给人的愉悦,可能是跌宕起伏精彩绝伦的情节带给人的刺激和感动,也可能是天马行空意想不到的创意无限带给人的无尽欢愉和遐想,而这些,统统都来自于自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不是不爱国,我们也喜欢《舒克贝塔》,喜欢《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和《阿凡提》,我们也是看着《七巧板》跟《大风车》长大的一代,号称国产动画巨制的《熊猫京京》开播之时我也跟着无比的兴奋,即使到了现在我还是支持像《小龙人》这样经典的儿童剧。只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国产的经典实在有限,而在引进的外文作品面前又显得竞争力不高,收视率走低。一直以来,我们过度地保护着祖国的花朵不受外来思想的侵蚀,而在儿童题材的作品上过度了涂抹了教育性而弱化了创造性,也扼杀了青少年的想象能力跟空间。我还曾天真地以为现在的小孩子会比我小时候更幸福,因为他们能看到几十个电视频道,而不是三四个黑白带雪花的频道,可是当我再次打开电视机的时候却惊讶的发现,动画片只剩下《喜洋洋和灰太狼》了……喜羊羊固然很好,可是广电总局的领导们能否让孩子们那本来被作业和“兴趣班”占用掉之后剩下为数不多的时间里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更开阔的视野?我小时候一度由于沉迷游戏经常被老师罚站,被妈妈批评教育加打骂,于是也曾天真地幻想过有朝一日孩子们可以合法地尽情地享受新信息时代高科技赋予高级游戏机的逆天性能给孩子们带来翻天覆地的游戏娱乐体验,谁知道一眨眼才发现,擦,在我天朝买卖游戏机都已经成为了原则上的违法行为……Just, to my astonishment, not a suprise.说完了小孩子的娱乐说说大人的,没怎么讲游戏产业产值问题,光去关注什么播出限制和卡审批了,不好意思跑题了。电影市场近几年在中国可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我想大多数人都已经减少了买盗版DVD的支出,而有更多的次数是把钱送到了电影院的收银台。102亿,这是网上报道的中国2010年电影行业总产值,是2007年的5倍,再往前就不追溯了,就像政府拿今年GDP跟汉代(懂的“喏”一声哦)比似的。这确实说明了电影在我们身边开始扮演了更加重要的一项娱乐活动的角色,而观众们也开始对娱乐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和需求,所以也直接导致了票价的阶段性提升。我们这里影院一般电影的票价在30-60元,特殊大片如阿凡达能达到100多元,据说北上广卖130左右。据说美国看一场电影大概要花7美元,这和人民币45元,不解释,你懂得……但是在这里提及这个票价不是为了证明我们广大中国人民享受文化盛宴的成本有多高,旨在引出我的一种推断和观察后的结论:随着我们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财力愿意投入到文化建设中来,竞争越来越激烈,加速了电影院线的建设和覆盖面,最终就会导致优秀作品(以及垃圾作品,当然会被逐步淘汰)数量的增多,票价的下降,最终受益的观众,是整个电影产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就业范围的扩大,内部需求的增大,以及政府税收的增加。回头来看其实游戏产业也一样,我们的领导层应该放开眼界,真正地带头做到解放思想,才能推动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只有思想开放了,我们整个民族才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些都是好的文化作品的最有营养的源泉。古人云“饱思淫欲”,我们肚子已经不饿了,是否应该做些什么来充实精神文化生活?对了,为了支持正版,我已经开始去搜狐看美剧《生活大爆炸》了,基本不卡,挺流畅的。顺便吐槽一下铁通宽带,我家还3M呢,很是嫉妒上海北京的同学,网通电信都20-30M了啊!麻烦您发改委也查查铁通公司有没有行业垄断行为呗?我敢保证它垄断俺家小区了!网上炒得很火的一句话是“中国8亿条裤子换人家一架飞机”,在某些媒体的报道里还加了句“这样的时代渐行渐远了”,我看是越演越烈了吧。我是做服装产品外贸的,我每天都能经历这样的事情发生。我这几年主要接触的都是来自于欧洲的客户,欧盟在进口纺织品上设置的障碍越来越多,除了大品牌的面料检测和成衣测试之外,对于辅料配件的成分要求的门槛也越来越高,比如金属制品不准许含镍成分的环保要求。诚然我们可以将这种超前环境保护意识的行为视为世界贸易行为技术贸易壁垒,可是我们国外的同行们却仍然一直在投诉我们以出口退税为首的一系列的政府补贴并将其视为违反自由贸易游戏规则的最大最典型的反面教材。今年分别看了BBC的《中国人来了》和一家美国电视台的专题节目《资本主义的共和国》,虽然有一点点降低中国国际形象的倾向性,但是整体上还算是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与道德诚信建设的脱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一下。同样,回到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年下半年我去了另一家贸易公司做服装出口,客户来自于美国市场,他们对于服装成品以及加工工厂的技术性要求照比欧洲客户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在加工费方面又比欧洲商人出得更加苛刻,低得让中国的从业者喊伤叫苦啊。我毕业从事服装出口贸易的这几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8.03升到了6.34,足足21%的升幅。但是由于中国人力成本的起点低,原材料价格的起点也低,所以现在还拥有大量的外贸订单,不过我也能看到由于工人工资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弊端。服装贸易公司的利润率开始越来越低,原材料供应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开始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于出口退税的依赖性也变得越来越强。大概十五年前,在公司刚起步做外贸的时候,报价是随口喊出来的,可能八年前要算了,而到了最近几年,真的是要精打细算了。2008年在广交会上我开发了自己在公司的第一个客户,也是公司从未做过的加拿大市场,当时我们的报价被对方看做是非常离谱的,在跟经理和业务主管讨论之后我们才确实发现自己的报价机制有很多的漏洞,比如在原材料上的浮夸和加价,在加工费上的过度保留,甚至对公司实际运营成本的高估,以及在换汇成本与出口退税上的忽略,都导致了报出价格的实际利润率远远高于主观上的期望值,而这个高估也直接导致了客户的不满。当然我们及时修改了合理的报价,那年一单做了一个款10000多件的上衣,利润也还不错,可惜后来由于当年人民币汇率忽然大走高,导致我们还是失去了这个难得的新市场。亮了(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