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个晚上看范伟《漫长的季节》之后
看得我好几次差点流泪,不过我记住,想流泪的时候就转移注意力
很久没看过这么有感触的作品了
尤其最后下雪的那段配乐——
也是不小心找来看的,这两天在看《大宅门》,以前听过没看过,就这么巧,看到一半,说导演去了,唉,突然对这样的题材有感触,再搜,就搜到了《漫长的季节》,不敲几个字不平静
1,作为70代,各种风格作品我包容接受,但我始终坚持认为,文艺作品的根本使命就是批判现实,其他流派精彩的作品我喜欢,但只是点缀。可是现在这个商业环境大家也知道,这样的作品很罕见。我很怀念2004年之前的那批电视剧作品,偏灰色的作品。其中有一部《给我一支烟》几乎每年都看一遍,类似的题材找不到第二部,直到刚刚看了《漫长的季节》
小人物,平常人,大家可能觉得这样的作品有很多,但那种不接受的感觉是说不清楚的。也许是因为人物的表演样板化,也许是因为著名演员表演的夸张化,也许是因为作品本身剪辑或其他什么的,反正看着不得劲儿。
2,我不接受什么“主角光环”,在文艺理论上,人物事件足够典型,它才能成为作品,这不是光环,这是前提。
3,基于这个“典型”,《大宅门》里头的几个极端典型我也是不接受的,典型是典型,但坏到极至最后还洗白,也许是因为我是广东的,理解不了北方这种“家庭事件”的方式,尤其是倒插门和婆媳关系还有什么小叔小舅,个人觉得剧中长辈的处理挺无法理解,最后的洗白也无法理解,至于什么剧就不说了,挺普遍的。现实中接触过不少北方朋友,挺好的,也不是那样不可理喻,所以,更加不接受电视中的这种描述。不过有一个江西的朋友说,自己结婚彩礼的事真挺可怕,他为此来广东后都不愿意回去了。
4,做个好作品真的那么难吗?尤其在当下这么好的条件下,个人以为只要是从业人员,那是很简单的。不是钱的事,不是。是基本功的事。
我没啥好看的时候,就喜欢看老电影,情节那是太熟悉了,所以看的不是情节,看的是老电影的手法。
手法很复杂吗?也不复杂,就是基本的东西,基本的原则。这基本的技巧是什么?是古典技巧,是基本功。你打开电影典籍,所有的技巧都给你归好类了,就那几条,看的是你怎么用而已。照本宣科是古典作品,创新使用就是其他流派,绞在一起就是后现代。
他们没有接受过基本功训练吗?有,但不是古典技巧,而是后来人改造过的“古典”——不严格的基础。典型代表是近20年,所有行业的这批教材,好像谁都可以写教材了,好像谁都可以给一个行业定概念定标准了。教材怎么能是你以为的呢?你的研究?它不应该是共识吗?
尤其进10年的作品,好多是看了港产片里的典型桥段,拿来就用,名曰“致敬”,以至于泛滥,“致敬”之外还有什么?当你“致敬”的时候,它就已经脱离了表演本身了。典型效果是——你看预告片,有一句词你觉得很有意思,买票了,看完了,发现也就那一句了。
高科技我门放一边,好莱屋那些立志故事我们没有吗?有!好睐屋那些英雄我门没有吗?有的是!我们不喜欢看自己的英雄吗?喜欢的,我门不关注自己的故事吗?关注的!我们拍了吗?拍了,但看起来就是少了什么东西,说到底,是技巧不过关。没技巧吗?有!看你怎么用,如果你不知道,那就用最基础的,你莫名其妙来个特写,莫名其妙晃镜头,特写之后呢?你到底想干吗?想说明什么?请遵循基本原则——古典的重要性。
5,其实有个很典型的事件,当年的《无极》被剪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这个剪辑就很古典,好!
6,学港片,你以为《大话西游》只是台词经典吗?要说玩蒙太奇《大话西游》是教科书,问题是现在的导演有这个脑容量吗?剪碎它,你拼得出来吗?如果有这个本事拼,我们现在有的是好作品看,管你什么题材,只需要把近20年的作品重剪一遍。
60万对80万,优势在偶!《大决战》停电那段标准并行蒙太奇,也同样经典啊,标准的,不用费脑筋的,照本宣科了,那为什么现在就做不出来?
基本功不行啊!
7,其实我很常会闪现老电影里的打光,顺光逆光,视觉情绪效果恰到好处。听现在的电影人说打光,头头是道啊,怎么到了作品现在就打不出了呢?看着都合理,就是没感觉。为此我还特意留意了几部美剧,比如《丝巴达》某段,我就发现同一个人同一场景,镜头换了前后灯光是不一致的。一会儿在左脸一会儿在右脸,但不是专门留意的话,情绪氛围是一致的。
你学了这东西,用了这东西,但它效果怎么就是差味道呢?
理解不到位啊
8,《漫长的季节》我感觉更像一篇散文,散得很,散到侵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好作品就是这样,你把一切都打散了,我们知道是什么,但说不出来
9,讲好中国故事,并不难,有心去讲,就用最古典的方式。看现在的武侠电视会想到金庸,看金庸会想到基度山伯爵,看到基度山伯爵会想到莎士比亚。经典架构啊。
10,最近的华为的那个什么S 那么成功,为什么?因为任总从头开始搞那个东西,基础的,他搞清楚了什么是古典的芯片,基本要素,基本框架,具备了,那就一定是你要的东西
11,所以,我们要从新定义我们的古典标准,那些必不可少的,基础。
夜了,不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