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喜蛙&李林夕:艺术家郭桢,当初为什么要去美国?

艺术家郭桢,当初为什么要去美国?

文、 曹喜蛙

这是偶然看见的一篇地方报纸的旧文《寻梦千万里》,发在2010年10月1日的《日照日报》,对不熟悉艺术家郭桢的读者,也算一篇新文章了。

关于文章的作者李林夕,我了解的并不多,报上注明特邀记者,那就不是正式记者,但文章写的非常好,有机会一定介绍给读者。

《寻梦千万里》这是报纸文的题目,这样的题目现在都不适合在网络上推,网文需要有关键词,这是旧时代的文人不懂的。这里的旧时代,指有网络以前的时代。

有读者在我写的郭桢文章后边留言“在中国高等学府受的教育,跑到美国,不明白为什么”,这篇文章应该能回答这个读者的一部分疑惑。

还有读者,私下留言给我说“是不是把郭桢抬得高了点?”,我当时没有回答,但这里正式回答一下:一点都不高。很多艺术家以为郭桢就跟他自己一样是个普通艺术家,那是你没有研究更多的其他作品,更不了解她这个人的经历。

我跟踪研究艺术家郭桢有七、八年了,对她的研究观察了解也是慢慢积累的,不是一下子就下定语的,一旦下定语就不会后悔。我写文章很慢,有时几年不动笔,但我写起文章也很快,一会就在电脑上敲好,因为一直在打腹稿。

我有代表的文章都比较好看,一个是我是写诗出身,文笔比较好,再一个我是研究哲学的,往往高屋建瓴,比一般的普通学者站得要高点,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我是大报编辑出身,而且是干过总编辑的,自然跟一般作者有一点点不一样,虽然我写的文章一般都短,这是报纸记者的本事,但文章干货多。

一个艺术家是需要阅历,更需要视野的,有读者会问中国艺术家怎么就会有世界性?当然,首先要走向世界,其次要有世界的平台,再其次就是艺术家自身的修养、修炼、胆识、创新。

郭桢之所以能有今天,是靠几十年打拼的,真正要让评论家说一句你真的不错,不是靠混脸熟能混得,更不是靠饭局能吃出喝出,更不是靠三五成群闲言碎语能吹出,是要拿出作品,郭桢近年的乳房系列装置、哑声的风景以及她的网络热语书法都到了她自己的艺术巅峰。

推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配合郭桢今年的几个展览,算给大家提供一点背景材料,以便大家更多的了解她。艺术家高光的时候很少,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平常主要是在工作室默默创作,而每搞一次个人展览都像过年一样,对她自己的艺术意义都重大。

祝贺郭桢,她今年有三个个展,都是跨年。

她这几个个展,公众都可以一直看到明年,现在已经有两个正式开展,还有一个即将开展,可惜都在美国。

2023年10月9日于北京月牙殿

附:

寻梦千万里

文  李林夕

【原文背景】

郭桢,职业画家,现任美国美中顺达公司董事长。日照经济开发区奎山街道小古镇人。1973年,入山东艺术学校读书。1976年,任山东临沂展览馆专业画家。1978年,入中国美术大学中国画系读书。1982年,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国留学,获硕士学位。1987年,任AVANTI画廊职业画家。1991年,任HOPTON纺织公司设计师。1993年,任GRANSTON纺织印刷公司设计部主管。1996年,任现职。在中国工作期间,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美术作品展览,被评为优秀作品。作品“盲人的智慧”参加全国体育画展,获二等奖。作品《满江红》参加全国第四届美展,被评为优秀作品。作品曾多次被《美术》、《江苏画刊》、《画廊》、《新美术》等品牌美术杂志刊登。任全国青年美协和浙江美协会员。在美国,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和群体画展。她的作品在美国各地的画廊及博物馆展出,有数以百计的美术作品被国内外爱好人士及单位收藏。在1990年及1991年,被连续选登在《全美国活跃画家年鉴》中,作品多次选登在《画廊指南》纽约版、旧金山版和加拿大多伦多版上。其业绩入编《北美华裔艺术家名人录》和《世界华人艺术家成就博览艺术大典》。出版《郭桢画册》。

【正文】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你不像是在我梦里,在梦里你是我的唯一……”这温情忧伤的旋律,曾响遍大江南北,而在旅美女画家郭桢听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24年前,年轻的郭桢满怀憧憬飞往美国,在陌生的国度,尝遍人世冷暖,然而,对美、对艺术的追求却始终不变……

500

艺术家郭桢

1、初学画画,源于偶然

郭桢小学毕业的那个夏天,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那是1966年。夏天快要过去,大院里的小伙伴都收到了初中录取通知书,唯有郭桢没有。天真的郭桢不知道,时任日照县县委宣传部长的父亲已经被打成走资派。此后不久,父亲带着全家回到农村老家劳动改造。郭桢说,那时每次跟着母亲进城,最怕见到自己的小学同学,看到背着书包上学的昔日同学,郭桢就赶紧藏起来。但她毕竟还是个孩子,失学的苦痛,很快被热火朝天的农村生活所吸引,她跟着村子里的大姑娘们参加劳动,插秧、割稻、推车……一点不比那些大姑娘们干得差。“我那时候一天能挣七分半工分,这在生产队里,是很高的工分了。”回忆起那段时光,郭桢蛮自豪地说。这段时光,永远烙在郭桢的脑海中,多年后,成为画家的郭桢发现,在农村劳动的这段经历,成为她精神上的财富、创作的源泉。1970年,日照县被服厂招工,因为父亲已经返回城主持工作,郭桢进入被服厂工作。15岁的郭桢活泼好动,很快成为厂子里的宣传文艺骨干,黑板报、宣传画都由她来写、来画。惟妙惟肖的图画引来大家的一致好评,赞美声中,郭桢增强了信心,对画画更加热爱。

而郭桢立志要作画家,则源于一个偶然。

500

艺术家郭桢(后排右三)与家人合影 (资料)

1973年,济南来了一位画家,对日照的南竹北移进行实地写生。他就是全国著名的花鸟画家、山东艺术学校校长于希宁。在现场观看于希宁老先生作画,是郭桢第一次接触中国画,神奇的笔墨、美丽的意境,慈祥的老画家以及人们对他的尊敬仰慕,使郭桢在心底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机会很快来到。1973年,山东五七艺术学院美术系招生,郭桢赶紧去报名,没想到,父亲坚决不同意她学画画。经历了文革冲击的父亲对文化宣传和艺术创作有了惧怕感,认为女儿学习理工科从事一些技术工作比较稳妥。趁着父亲去临沂开会的空,郭桢到县教育局开出介绍信,坐上去济南的客车。郭桢成为建国以来日照市第一位走进正规美术学堂的女性。“刚去时,我的绘画基础太差了,天天哭鼻子,我以为自己的选择错了,甚至都打过‘退堂鼓’,想退学。”老师、母亲的鼓励,以及天性好强,郭桢决定背水一战,她白天黑夜的画,半年时间,功课就赶上了同学,毕业时,已经是班里的佼佼者。“学习绘画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阶段,总在门外徘徊,进不去,在挣扎,”郭桢说,但在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放弃,要坚持下去,突然有一天,就会有一个顿悟,灵感就来了,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500

2、杭州西湖,幸福时光

1976年,郭桢毕业,分配到临沂地区展览艺术馆,成为一名美术创作工作者。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让郭桢欣喜不已,她这次报考的是中国美术学院。这个要强的女孩子,又将踏上新的征程。郭桢是幸运的,成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仅有的两个女生之一。“第一次到杭州,学校到车站接我们,沿着西湖往学校赶,正是傍晚,西湖水波粼粼,岸边杨柳轻抚、桃红柳绿,行人在漫步,真是美极了。”郭桢说,她一眼就爱上了西湖。在这个美丽的地方,郭桢刻苦学习,领悟艺术之美,她将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粗犷有机结合,创作出不少优秀的作品。她的毕业作品《家乡人》,绘出山东人的勤劳、朴实与热情,在全国巡回展出,好评如潮。当时,郭桢在谈及《家乡人》创作感时说:“《家乡人》取材于我的家乡沂蒙山区,那里记载着我童年的回忆。人说儿时的记忆力最强,可能真有道理。家乡的人们给我留下的印象至今仍然是那么清晰、具体,那么亲切。一种要表达家乡人情感的愿望时时在推动着我。特别是在这次毕业创作之前,创作的激情更是无法抑制。”得益于《家乡人》,以及平日郭桢的优秀表现,她被学校留下任教,成为文革之后,第一个留校的女老师,开始了教书与专业创作相融合的幸福生活。那一时期,郭桢是快乐的、活跃的,她的《忠魂》、《盲人的智慧》等作品先后参加全国美展,频频获奖,年轻的郭桢在中国美术界崭露头角,是全国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成为八十年代我国画坛上引人注目的青年画家之一。也就是这段时期,郭桢找到了她的生活伴侣,一位富有才华的艺术家,她的同学——— 谷文达先生。

500

3、万里寻梦,根在故里

上世纪80年代蜂起的出国热,在美术界激起了热潮。“到国外去,把中国的艺术弘扬光大,再把西方艺术精华带回中国”,1986年8月15日,怀揣着满腔热情和区区35美金,郭桢来到了美国西海岸华人最多的城市——— 旧金山。不懂英文、囊中羞涩,同大部分刚赴美的画家一样,郭桢从洗盘子做起。“没出国前,就知道自己到美国后,要洗一阵盘子,解决生存问题,可真到了,真的开始洗盘子时,那种感觉真的,真的难以接受。在国内,被人追捧、爱戴,可在美国,却做着最卑微的苦力。”但是,被心中的美丽蓝图所鼓舞着,郭桢不断地告诉自己,现在累一点,苦一点,都是为了美好的将来做铺垫的。所以在打工的同时,她集中精力专攻英文。不久,她就找到了肯接受自己作品的画廊。郭桢又拿起了心爱的画笔。但为了生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郭桢只能画一些迎合市场的商品画。由于她绘画功力深厚,人物造型能力颇强,并结合了西方绘画中的绚丽的色彩,描绘了一幅幅具有东方情调的,又适合于西方人欣赏的作品。她很快的摆脱了经济上的危机,并且由于作品的畅销,郭桢被列入了《1990-1991全美国活跃画家年鉴》,作品多次刊登在画廊指南中。郭桢卖画的钱,除了生活之外,都用在了丈夫身上,她帮助丈夫去制作装置艺术作品,尝试一些当代艺术的创作。郭桢说,“他是一个特别有天分的人,我们两个人如果想在美国这块土地上成功,必须有一个人先做出牺牲,我们商量好,先由我帮助他。在他的事业有起色后,他再帮助我。”

500

郭桢作品

就像所有传统的中国女人一样,具有深厚艺术天分、无比聪慧的郭桢,首先搁置了自己的艺术发展,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她天真地认为,他们俩是一个整体。但事与愿违,在丈夫名气越来越大的时候,郭桢的第一次婚姻走到尽头。伤心欲绝的郭桢曾一度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郭桢暂时离开了使她睹物思人美术领域,应聘到一家时装公司做了设计师。深厚的绘画功底加上天性灵巧,郭桢在这家很有名气的大公司站稳脚跟。一年后她做了设计部的主管,丰厚的报酬让她衣食无忧。也就在此时,郭桢注册了自己的公司。郭桢说,成立这个美中顺达公司的初衷,就是帮助亚洲国家的艺术家们互相交流信息,提供基金扶持,并邀请他们出国办画展,中美顺达公司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1996年,郭桢再婚。一年后,有了可爱的女儿,郭桢辞掉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职业画家。丰富深刻的人生阅历,横跨中西的文化背景,使她这个时期的画作,朴实、真挚,她用朴素简练的线条和美丽的色彩,成功描绘出一幅幅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或充满美好遐想的艺术作品。此后,她多次在纽约、旧金山、芝加哥、洛杉矶、华盛顿等大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她的画流行于全美各大城市,被广大爱好者广为收藏。她的《生、死和爱情》的系列作品尤其感人。郭桢认为,不能感动自己的,无法使自己心灵颤抖的作品,是不能触动观众的心灵的。郭桢离开家乡日照多年,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念,使她频频回国寻根。2001、2004年,郭桢回国,在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山东美术学院和日照博物馆办了个人巡回画展。郭桢说,每次回国她都很兴奋,孩子一样。今年12月份,郭桢又回到家乡,她协同日照市慈善总会,成立了一个以她父亲名字命名的《日照慈善总会常芳助学基金会》,资助家庭有困难的中小学生。从下放农村,到被服厂,到山东艺校,到中国美院,到手里拿着35美金去闯荡大洋彼岸……风风雨雨几十年,如今,郭桢和她的丈夫罗伯特,还有十四岁的女儿甜甜,过着幸福而充实的生活。 (原载《日照日报》2010/10/1,原作者:李林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