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创新未来应该怎么做?这可能是你看到最专业的文章!

本文为本人原创,包含对中国教育,创新,科研等领域一些思考,经过反复修改,增设了许多内容,抛砖引玉,欢迎大家讨论并提供更多的建议!

-------------------------------分割线-----------------------------

马斯克说:“中国经济规模将会是美国的两到三倍,至少是两倍,除非美国有实质性爆炸式创新。”

所以中美最后竞争最后还是拼国家创新

而中国教育的悲哀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可能你会反驳,别着急,读完这篇文章后,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思考)

我们的教育体系的问题之一是过于强调“知识”——导致人们认为除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获取知识之外就没有什么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虽然这句话背后有一些道理,但我们需要问,什么首先创造了知识?知识本身就能产生新的知识和创造力吗?我不这么认为。创造力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人类的创造力从何而来?我有一个假设,创造力等于知识乘以好奇心想象力或者批判性思维。

创造力=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这个公式告诉我们,更多的知识并不意味着更大的创造力。创新一定在是知识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共同驱使下,通过不断的实验产生的。然而,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简单,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环境和方法。

中国教育最应该将英语改为选修新增“创造”学科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教育应该与创新深入结合。建议把英语改为选修,新增“创造”学科,“创造”下设12个大类分别是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理科)哲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历史学,管理学(文科),这12个大类可分成几百个细分学科,学生高考不再是语数外+理综/文综。而是语数+细分创造学科+文理综。可能一个班每个学生的创造学科都不同,所以全国统一采用网课加VR授课形式教学

原因如下:

1.中国创新指数低,无法起到引领世界水平。

2.中国正在向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3.中国应试教育往往有且仅有一个标准答案,而实际问题解决方式往往是多样性的。比如电磁弹射动力采用直流,交流,蒸汽方式设计。

4.推动教育朝公平优质方向前进中国教育资源倾斜非常严重,211985大学掌握了95%的教育资源。而100个考生只有3.3个考进了211985。根据数据统计,985高校录取约十五万学生,占有比例约0.8%;211高校录取47万左右的学员,占有比例约2.5%。等于说只有这3.3个人享有95%的教育资源。这是极其不公平的。来源于普通大学和职业学院的96.7%的学生,根本接触不到顶层知识。这96.7%的学生只是不会做题,未必不会动手创造。网课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让采用视频或直播方式,让学科权威人士和企业科研人员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让全国学生都能学习到前沿技术。比如细分学科下的人工智能,量子力学,物联网,大数据,材料科学,生物医疗等等。不管你是北京师大附中或者各大县级高中亦或是大凉山民族高中,都采用同一套权威优质视频教材统一授课,公平公正同一起跑线,同一个老师,就看各自的天赋和努力了。

5.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由于创造下的细分学科是学生真正喜爱的,有助于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要觉得这些很玄不重要,这几点恰恰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从事的工作是你不感兴趣的,你肯定是每天摸鱼应付,反之如果你感兴趣,你会加倍努力主动学习,而这两者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6.提供除高考分数外,不同的录取和晋升机会,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偏才。可能以后高考成绩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普通卷面分数,二是细分学科创造力(即创造分),就像清华大学前校长所说,大学录取更可能看重创造分。创造分答案可以是标准也可以是开放的比如把鸡蛋从高空落下,怎么样做才能不摔碎,或者是:在尽可能节约成本情况下,设计一种打包方法,使易碎品在物流运输装卸途中不破损。一个实验结果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实现。可以2022年全国高考本科平均录取率为50.64%,有些学生卷面分数达不到本科分数线,但创造分高也可以进入好大学甚至顶尖大学。这些偏科学生数量占相当大一部分。从高考的独木桥上摔下来,没事,再给你一次机会。你的文化分没过线而细分学科分数高,证明这个细分学科你是真正喜欢的,这个机会就是在支持你内心所热爱的专业事业。可能就是这次多出来的机会能够切实的改变你的命运,工作和人生轨迹。这种机会在整个人生过程中都不多见。

7.更好的培养顶尖人才,也使考不上大学,被中高考分流的差生拥有一个自己热爱的,顺应时代发展的一技之长。大多数的奥运世界冠军都是从小开始学习培养,很少有半路出家的,一个人成功千万不要忽视时间的影响,不要忽视长期以往多年的努力。欧美在某些领域比我们强,并不是他们发展的快,而是起步的早。在初高中就接触细分领域科学,相当于比别人多了3或者6年的学习时间,更能提高我国普通和顶尖人才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央视的《一堂好课》,金一南教授讲到5G的时候说道:“今天华为的5G技术领先美国三年左右,领先欧洲约5年,这是我们的重大成就,也是在1840年以来,中国第一次在重要技术领域获得世界领先地位。今天,5G技术于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不亚于当年造出第一颗原子弹。”仅仅一项技术领先美国一个代际,就让美国如此害怕。6年的细分学科学习,理论上能让所有科学领先欧美两个代际,这会让整个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科研人员年轻化也是趋势。目前有创新能力的大多是一些大学里的研究生,考研读完后年纪一般是24-27岁这个区间,而这个年龄可能又要考虑工作结婚买房之类的事了,能不能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是一个现实问题。而初高中正值14-20岁之间,这是最好的学习和研究的年龄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以往我们选择专业,其实是被选择。增加了创造学科,相当于给学生增设了一次主动选择权,为自己热爱的专业选择投票,即使中高考失败毕业后也能从事高端行业里的低层工作。不至于毕业后只能在工厂打螺丝送外卖跑腿等,而且未来机器会取代人类劳动,这种工作会越来越少。

8.创造新就业,拯救失业率。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将取代人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人失业,创造学科下会产生新的行业新的就业,比如信息通讯行业创新,网速提升催生了直播行业,据人社部数据2021年从事直播行业人员达124万,未来需要更多这样的新行业。试想,未来中国企业成立了一家元宇宙公司,创建了一个虚拟世界或者复刻了中国小部分城市和景点,全球所有人都在这里交友购物旅游,那所催生的新的虚拟服务人员(比如真人导购导游)数量是惊人的。

9.网课加VR,网课即可让所有学生享受统一且低成本高质量的技术知识,VR加手持设备即可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很多学校没有条件配备实验室,VR则可以用3D建模模拟各种试验台和环境。整个成本就一个平板(或者一台电脑)加一套VR设备,可以由教育部统一低价采购,历届循环使用。成本比老师当面授课和建各个实验室低得多。最重要的是,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只能是数字化实验。比如物理的真空环境和各种实验对象和场景,化学中高温高压低温低压环境,就连最基本的物质钠镁硫酸,都是危险品管控品。还有各种复杂化合物和催化剂不可能在现实中弄到。生物就更不可能在现实中实验了,蛋白质核酸细胞分裂光合作用,这些只能在电脑中模拟操作。VR是体验式沉浸式,会让学生越学越有趣,越有趣越能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好奇心和想象力正是创造的核心。可能一个又一个乔布斯一次又一次技术革命的种子萌芽,就来源于某个初高中的一次VR实验。

10.可解决专业不对口,提升国人幸福指数。为什么专业不对口,因为自己不喜欢啊。我国人均休闲时间3小时,工作8小时。如果这8小时大部分时间都不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怎么谈幸福感呢。寒窗苦读十年,专业填报一天,这是不公平的。创造学科下设100多个细分学科,学校可以设置7天窗口期,学生可以在这周内了解各个学科详情,最后每人选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学科并且愿意为之奋斗的学科。至于大学专业大概率会延续初高中细分学科,所以选错专业,后悔学了本专业的情况会大大减少。

11.可以更好的跟大学接轨,也可以更好的跟社会接轨。创造学科下100多个学科其实就是大学专业的瘦身版。创造学科里的VR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至于到了社会只会理论不会实践。

12.可以倒逼大学的改革。创造100多个学科,学生在选学校不再考虑综合实力,而会在乎具体哪一个学科的实力,而学校也会注重只往一个专业发展,所谓学术有专攻。清华北大不再是香饽饽,可能具体一个专业被西工大甚至被职业学院超过。

1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由于创造学科是网课形式授课,即自学课。学习最重要的两个能力是自学和终身学习。特别是在创造领域在无人之境,没有老师能够教,就需要自行学习探索。不会自学不可能突破。

14.可以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创造课是平板或者计算机网课。肯定会提升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21世纪是信息时代,英语是一门语言,而语言只是一门工具。相比于英语,计算机也是一种工具。会计算机比会英语有用得多。哪个行业哪个公司离得开计算机呢,办公生产管理调度都需要计算机。很多高中生连计算机上最基本的word,ppt,ps,初级编程等工具都不会,还谈什么学习。

15.中国目前以及未来遇到的所有问题,创造学科都能发挥效用。比如现在目前遇到能源问题,芯片供应问题,共同富裕问题等等。创造学科下培养的人才可以源源不断为问题提供解决之道。

最后在吐槽下,英语国家已经不是人类的灯塔,99%的人学了英语却根本用不到,应该让有留学和国际贸易需求的人去学,换句话说,真正有特别需求(比如查阅英文文献)的人,即使改为选修后也会自己主动去学。而且现在科技发展很快,实时翻译软件,翻译器翻译硬件越来越准确,很多翻译器是基于大数据大模型,真正做到了翻译中的信达雅。别说英语,瓜哇语,斯瓦西里语都可以实时给你翻译出来,都可以全程无障碍沟通。

中华之复兴,从教育改革开始!

更新:评论区那些为应试教育站台洗地的人,不是坏就是蠢。

应试教育中的补课乱象,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作文套用答题模板?哪一项为中国的创新创造了土壤?

以下来自『应试教育』的百度百科词条:

释义:应试教育(教育制度)一般指填鸭式教育。填鸭式教育是指灌输式教育,是由前苏联教育家伊·安·凯洛夫发明的。填鸭是指在鸭子生长的一定时期,通过按时把做成长条的饲料从鸭嘴填进去,减少鸭子的运动量,使鸭子快速增加重量。填鸭式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文章纯靠死记硬背,完全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

由来:填鸭式教育是由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明的,他发明这种教育后来被苏联人民彻底唾弃,当时新中国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只能借鉴前苏联失败的发明(并且当时国人较为保守)。故而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这种教育方式。与之相对的是启发式教育。相对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方式,显然是启发教育更好。在教育界有一句话:“我听,我忘记;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记住。填鸭式教育”前两项都占全,就是没有“做”这一环节。而启发式教育就充分考虑到“做”的重要性。

弊端:从局限性上来讲,填鸭式教育之弊明显更多。它只是充分把老师和书本的思想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长此以往,这种教育会很大程度上阻碍社会发展的速度。说的严重点,填鸭式教育的人类文明进步可能就到此为止。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至于填鸭式教育之利,仅限于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多的知识。填鸭式教育极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无法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功能。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也减少创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 [1]  消磨孩子的个性和独立人格。 [2]  扭曲学生的心理,也扭曲家长的心理——学生在考试重压下得不到任何途径的心理宣泄,家长在一考定终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压迫下,渴望子女成才的希望越发狂热;[3]应试教育所突出的分数至上,让学生本应享有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退居其次,甚至在课程表中毫无立足之地、毫无踪迹可寻。事实上,教育远非考试那么简单。 [4]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填鸭式教育让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大多是依靠死记硬背,思维不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 而填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是因为填鸭填出来的,而在于他们能够在填鸭的教育方式下,努力保持自己的思想。

最后一次更新:

1.我不反对学英语,我反对全民学英语。即小学初中高中都把英语作为主科,把所有教育资源,所有学生,所有时间精力全都投放在英语上,这极其不合理。以至于到了最后演变成了,学好了英语就高人一等,潜移默化也易产生崇洋媚外的情绪观念。我说的英语改为选修不是禁止,而是让真正感兴趣,有需求的人去学。比如创造学科里的文学可以细分为:翻译学,教育学可以细分为:西方教育史。经济学可以细分为:国际贸易等等,这些都是跟英语息息相关的。更重要的是,现在全民学英语,而从事英语工作的人占学习英语总人数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使很多大学生是英语专业,毕业后的从事英语相关专业也不多,很多人就因为高中英语成绩好,就稀里糊涂选了英语专业,大学里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相当一部分都改行了。改革后,能够在几百个细分学科里唯独只选择了跟英语相关的,大概率自己热爱的,是以后要从事相关工作的,出来后就是实打实的英语人才。

2.我没有完全否定应试教育,也没有鼓吹要取消应试教育,而是建议新增细分创造学科,如第4点所说,创造学科让学科权威人士和企业科研人员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弥补了学生“做和实验”这一环节。而创造学科也是需要考试的,也是需要检验和评判的,也是需要打分的。所以真正目的是让填鸭式教育和启发式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最后放一段世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评价中国学生数学能力视频,希望有所启发:https://v-api-plus.huya.com/play/772172569.html

希望,讨论方向是-----英语该不该改为选修?新增“创造”学科对中国教育有哪些具体影响,以及现实中实施起来的难度怎么样。

500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