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评一评《志愿军:雄兵出击》
这个国庆笔者因为另有安排,本来是不打算看电影的。
但是抗美援朝题材毕竟比较严肃,加上笔者之前的两部电影《金刚川》和《长津湖》都没有看,多少总觉得心里有点莫名的压力,于是,笔者找了个空隙,去影院看了一下。笔者对于陈凯歌导演不是很喜欢,但是写本文的时候已经尽量抛开该导演过去作品给笔者带来的不愉快体验,用客观一点的眼光去欣赏本片了。
笔者平时对于军事题材的文艺作品了解很少,甚乎对于军事知识兴趣也不大,因此,笔者的观点难免不受专业眼光的待见。希望读到本文的朋友,能够原谅笔者基础知识的薄弱。笔者纯粹是从一个既没有电影艺术基础知识,也缺乏军事基础知识,对这段历史也谈不上熟悉的普通观众的角度,谈谈看片以后的感受,绝对主观,也绝对狭隘。
首先我想谈谈优点,从情绪角度上讲,不同于坊间流传的很多观点,我的感受是后半部分情绪调动的比较到位,特别是联合国与松骨峰战场的切换,将情绪持续往上拔高,到最后的三十八军万岁,总体来说,步骤比较清晰,气氛烘托的很好,配乐也很好的展开了。这可能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的一点了。然后在人物塑造方面,大部分历史人物塑造还算成功。唐老师的毛主席自然不用说了,《换了人间》系列我基本上是从头看到尾,电影里好像没有用原声,这一点我倒反而觉得有点遗憾。唐老师的声音比较清亮,掷地有声,配音有点含混不清。周总理塑造的很好,有些戏份,通过动作、眼神就完成了表演。彭老总这个角色不像《跨过鸭绿江》,电影里狠劲少了,反而多了些人情世故,这一点我觉得改编不是太成功,慈不掌兵,电视剧里三十八军梁军长被批的可是够狠的,电影里居然搞了个掏枪让老总毙了的桥段,开什么玩笑,这好像比较符合国军的作风。共产党人不仅要吃得了苦,也要受的了委屈,这个思想工作才叫做到位,这可是军长级别。乔冠华这个角色只有很少的镜头,但是“乔的笑”表现得却很到位,就这么一个小细节,就表现了一个角色,很厉害。伍修权这个角色总体来说表现得还行,但是角色的设计有点问题,他去见主席接受任务的时候,其实应该用军装,到联合国,换成西服,因为西服就是外交官的军装;另外这个发型,也不太符合中国外交官的形象,这个纯粹是个人感觉。
站在一部献礼片的角度,我觉得可以算及格了,理论上,我还是建议国人去看一看的,虽然说本片论质量其实不如电视剧或者纪录片,但是鉴于目前国内市场导演的整体水平,如果太挑的话,可能在院线就看不到该类题材的片子了。如果要提打破文艺巨头的垄断这个话茬,那就变成另外一个话题了。
然而本片确实有一些不太让人满意的地方。比如影片前期的配乐,节奏把握的很糟糕,比如一个镜头,从近开始拉远,要展现某一个场景的时候,打个比方,展现美军入侵的场景,或者新中国的新气象,或者朝鲜战场动态,每次配乐刚起来,刚要到情绪点,戛然而止,切镜头了。这就是节奏感把握的很糟糕,这实在不像是一个大导演的水平,比视频网站一些up主自制的视频水平都差。我的感受就是马上要进情绪了,然后突然没了,看得很煎熬。既然导演都准备拍三部曲了,那情绪该到位的地方不到位,这完全说不过去吧,还能差那几秒钟吗?这就只能归结为后期制作不到位了。
然后笔者就得重点说说陈导的儿子了,其实我是很希望自己看不见他的,很多人讲其实他不突兀。但是这个违心话我实在说不出口。我不知道导演创作的时候文本是怎么构筑的,其实这个电影主体的视角,创建了一个军事观察员视角,就是李默尹,他是一个引导者视角,站在他的视角,把历史给钩进来,其实是非常完美的结构。虽然不够前卫,但是结构性会很强。但是陈导加入了更多的人物,比如孙醒,其实是没有必要成为一个贯穿人物的。如果导演想要换一个视角进行观察,那么这个人物就应该具备自身不同的理解,这样的表现才是有必要的。如果一定要塑造这个角色,那么其实应该着重塑造他作为战士视角对战场内外不同的观察角度,但是很显然,目前这个角色是一个既非龙套,但实际又很龙套的存在,有一种没有把握好定位的感觉。同样问题的还有李晓这个角色,在联合国突然的自我,完全不知道导演表达的意图。这个角色的设定给人的感觉是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那么联合国这么重要的场合,必须把她放进去的理由,也没有交代,她似乎也没有出色的语言能力,担当的工作也很奇怪。这种角色感觉完全是为了 李默尹这个角色能够成立而增加上去的背景人。笔者在这里悲观的预测一下,朱一龙饰演的哥哥角色,能不能解决这个合理性问题,将会面临相同的挑战。
最后说一些我看着比较不合理的情节设计。影片对于三十八军的伟大主要着力于松骨峰一战,这个本来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松骨峰战役是很惨烈的,战士们以血肉之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把这个作为影片的高潮很合理,情绪也很到位。笔者在电影院看完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谢志愿军的战士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安稳生活。然而,不可回避的是,松骨峰战役与三十八军的伟大之间的逻辑关系,导演交代比较潦草。比如,直插三所里,是因为四十二军过不来,为什么过不来,这个导演应该交代一下,插一段并不困难,这样既表现了指挥部对于这样的大战役,用兵时的各种考虑,同时也解释了急行军的必要性。战场上,计划赶不上变化才是常态。另外,三所里接战以后,三十八军实际上全军面临的压力都很大,大家都打得很辛苦,都抽不出人来减轻松骨峰的压力,这是实际战况决定的,也是三十八军顶着压力完成任务的不易,这是三十八军全军伟大的地方。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就不仅仅表现战场的火力,也表现了指挥部的各种筹谋,这个才是一个战场应该有的态势。有高级指挥,有中级部署,也有基层官兵的奋战。我不知道陈导是不懂得军事基本常识,或者还是他本身的意识形态有偏差。说句题外话,总体上我感觉当前的国内文艺界对于西方个人主义的那一套还是比较痴迷,希望陈导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如此设计情节。这样的设计就脱离实际了。战士们确实很伟大,但是三十八军是一个有组织的集体,组织,必须有组织的样子。
总体来说,《志愿军雄兵出击》仍然有比较明显的赶工痕迹,虽然导演拍了一年,也开了训练营,但是相对于这个题材和这个体量,这种制作精度我感觉仍然是不够的。它可以说达到了献礼题材的及格线,但是相对于它的投资和演员阵容,比较苛刻得说,还算不上优秀。希望后续两部质量能提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