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院士评选有自己的特色
我国的舆论界也好,科研界也好,对于我国的院士评选标准,总有些精神分裂
一方面,极度自卑,以美国为标准,如复旦大学首席教授、中科院院士王迅认为,国外学者包括留学人员对国内博导、教授、甚至院士的水平颇有微词。听到类似评价,他也从不讳言:“我们的教授和博导水平总体上是比不过人家。”…… 王迅认为,目前复旦大学物理系够得上教授水平的一个也没有,够得上副教授水平的可能有十多个,“我也可以算上一个”。(任荃、王丹红:中国科技界:直面现实)
另一方面,如果真是以美国为标准,又显得自大,中国落选院士成为美国两院院士人数也不少,最近的就是颜宁,17年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远的有施一公,2011年落选中科院院士,201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还入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之后的2014年才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袁隆平从91年开始参选中科院院士,三次落选,甚至连当时的总理李鹏干预都未成功,直到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是却在美国被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屠呦呦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李爱珍先后参加1999、2001、2005年的科学院增选和2003年的工程院增选,都成功地在第一次筛选中落选,但却在200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所以,如果以美国为标准,很难看出我国的院士水准到底是高还是低,只能说我国的院士评选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美国国家科学院新闻办公室高级媒体官员高尔文·莫莉在回答新京报的提问“施一公之前落选中科院院士,但成为了美国双料院士,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时,他回答说:“这个问题你需要去问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