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最近写了一篇文章《“资本论”为什么晦涩难懂》。与一位网名为“fuhao3503”的网友展开讨论。题目是:社会主义取得政权后,为什么没有稳定发展?
先贴出网友fuhao3503的观点:
【社会主义为什么无法在取得政权后,稳定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很简单:
因为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取得政权后,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国家是资本主义的体制。
换言之,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打击,这就造成了这些国家在初期的原始积累上的缓慢,以致于在相当的时间内,无法明显体现出较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优势。
苏联本身是有这个机会来改变的,但是他们的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问题,没能让相对北约集团来说是弱小的华约集团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平等层面上进行合作,未能让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源整合发展。
这是苏联在中后期出现问题的根源。
而我们当时的问题,恰恰又是和苏联相反,能采取国与国之间平等的理念,但在大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又没有足够的积累储备来独立发展。
所以,我们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一个守着金矿但无能力独立大规模开采的村庄,采取了对外吸引资本的做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而我们现在的问题,则是在于金矿有了外来资本,完成了一期开发之后,村庄已有能力独立来继续二期及之后的开发,但村庄却继续坚持对外吸引资本,导致大量不必要的利润流失。
如果中国最后还是走上了苏联的道路,那也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或者资本论错了,只能说明,我们大致知道了对资本的利用和限制的边界。将来如果还有某个国家有机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话,它也会摸着我们过河的。
我认为,当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能有能力相对独立发展,且整体实力已经到了一定地步时,此时它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打击就会游刃有余,它的自我稳定性也就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但在发展过程中,国家的政策是关键性的内因。同时,外界的环境能不能给它发展到这个地步的机会,也是相当重要的外因。
如果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能坚持到现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个或数个出现崩溃或革命时,【社会主义为什么无法在取得政权后,稳定发展的问题】就将不再成为问题。
我的回复如下:
你这个观点是不恰当的。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不是因为他新生,他弱小,他被强大的资本主义打压而失败。历史上那么多新生国家,有几个不是由弱到强,自己成长起来的?
实际上,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是他自己错了,是错误导致了失败。这就像一颗种子,萌发到一半死了。你怪罪环境严酷是没用的,没有意义的。你只能深刻认识和检讨这颗种子本身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批驳《资本论》的原因。《资本论》对资本,继而对经济的认识存在重大失误。正是这个失误导致在其指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问题。尤其在分配制度上,“劳动价值论”的错误就让社会主义的分配也出现错误。由此引起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使其最后失去了民心,丢掉了意识形态阵地,丧失政权,让资本主义复辟。
具体一点说,就是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将公有和私有,计划和市场做了“对立”处理。这种对立的处理方式与劳动价值论及其指导下衍生的分配规则有密切关系。由此形成的经济模式和社会制度虽然叫社会主义,却与资本主义有共同的毛病,就是不能实事求是,不能灵活包容。
这导致的结果是,资本主义有周期性经济危机,传统社会主义也有周期性经济困难。二者半斤八两,你方唱罢我登场。所以我才说传统社会主义“只完成了半个圆”,没有超越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超越性,没有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没有在追随他的革命者那里,得到充分的实现。正是这一原因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自我矮化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至今没有完成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也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
人类历史还在公有与私有,计划与市场的对立斗争中,在非此即彼的二选一中,循环和挣扎。超越性的任务没有完成,甚至没有被意识到。
科技一直在进步,哪怕放缓也没有退步。自然资源也可以供给。这些都让现存生产力足以养活全部人口。那么,生产力如此强大,为什么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还是双双出现严重经济问题呢?为什么会各领风骚又各自跌倒呢?
究其原因,就是它们“都”没有克服僵化死板的毛病,没有做到“实事求是,灵活包容”。
具体说就是,它们都以一种分配制度为主,不再变化,去应对一直在变化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个分配制度一时合适,一时又不合适,继而在遇到周期性变化时不能适应,把周期性变化演变为严重的周期性经济问题。
这就是我说的,社会主义不是被右派毁掉的,是被自己毁掉的。这就像资本主义不是被左派毁掉的,是被它自己毁掉的一样。
我曾经说过,“经济周期不能避免,但是周期性经济危机可以避免”。原因就是,生产力足够避免经济危机。但是,分配制度的僵化死板,不能依据经济阶段的周期变化适时调整,采取新的分配制度和经济模式与之匹配,这就导致了生产力足够,但是经济却发生危机的怪现象。
分配制度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财富的本质是能量”。分配错误就是“能量被错配”。能量被错配就会使生产受损。不是创新者被损害,就是劳动者被损害。最后,就出现科技和资源都没问题,生产力却自己不行了的奇观。
分配制度是经济模式决定的。所以,分配制度要随经济运行的阶段变化,就意味着经济模式也要跟随变化。
社会主义要想取代资本主义,就不能简单地站在它的对立面,而是要超越它,要高于它。超越它的办法就是包容它,比它更加实事求是,更能够高效地应对经济运行的阶段性变化,及时调整自己,尤其在改变分配制度上。
这种灵活包容的特性必然要求制度具有融合性,而且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去融合私有财富。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的历史要求和历史渊源。
“实事求是,灵活包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备的潜力,也是其先进性的体现。同时,这也是他要完成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让分配制度的变化跟上经济阶段变化的脚步,也即让经济模式的变化跟上经济阶段变化的脚步。
如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实现这种灵活性,依旧以一种传统的经济模式为主,始终不变,依旧以一种传统的分配规则为主,始终不变,那么经济危机和经济困难,周期性的灾难还会再次发生,不可能躲开。
那样一来,生产力足够养活全人类,而经济却一塌糊涂的怪现象还会发生。历史悲剧还会重演。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不可能完成。
参考文章:
202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