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穿过了灰尘的阳光——聊聊《志愿军:雄兵出击》

拉上老人、孩子,给《志愿军:雄兵出击》贡献了五张票。

500

买票前转了一圈,各影院最大的影厅无一例外都排给了国师的那部,于是又和孩子调侃了一回《半江绿》旧事。

观影前给孩子列了几个问题,包括为什么要出兵援朝、面临什么困难、什么时候出兵、哪些部队参与了战争、什么时候凯旋、取得了什么战果、至今对我们还有什么影响等,让孩子去查资料。孩子应付了事,我只能安慰自己不要急功冒进,寄望毕其功于一役。

第一个觉得有意思的画面是,国庆庆典上,总理向主席报告边疆军情,预料中的最坏的情况真正来临了,主席神色不变,也没有立刻向其他在场的党、政、军高层通报,在人民中含笑如常完成了整个庆典。泰山崩时,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而后在会议中,分析大势、制定策略、确定基本军事组织框架、鼓动前后方各界士气,连贯起来看,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形象就立起来了。

中间几次差点落泪,包括首次战场交锋中,军号响起。 这些个人情感,自己玩味,不分享了。

最后感慨强烈的画面,是全军通报表扬38军后梁军长的神情。这既是一个现代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一个中国传统的优良将领。马列思想与华夏传统在梁军长身上融为一体。为全局战略目标的实现,可以将包括自己在内的全部力量,组织起来,投入进去,不惧牺牲,不计代价。当目标实现后,不将胜利的果实揽在自己身上,而将胜利的代价系于自己心头;不因胜利而得意忘形,而因为争取胜利付出的牺牲而痛心悲恸。军队有斯人,何患战争不胜。民族有斯人,何患薪火不传。

综上种种,我觉得这部电影不愧为主旋律。因为它给我表达、传递了正能量。

有评论说构建一个海归军事专家角色怪怪的,我倒觉得是个妙笔:一是由他嘴里说起中美两国实力对比,叙事就生动得多。二是由他作为实力悬殊、不宜出兵派的嘴替,叙事可以紧凑许多。三是他说到我党服务人民的几个事例,作为海归尚有这一认知与感受,正与主席会上说“上下同欲者胜”相呼应,为主席所言提供了一个支撑,叙事形成一个闭环。

像这种基于叙事需要而虚构出来但又具有代表性的角色,还有李默尹。比如像他这个可以参加(或者列席?)高层次军事会议的军人,不认识“刘秘书”,就很巧妙地解答了在志愿军司令部中,“刘秘书”怎么隐藏真实身份的问题,也侧面展示了主席的高风亮节。又如他这种老资格的士兵、军官,自荐去实力悬殊、九死一生的战场一线,学习现代战争,展现了解放军的责任与信念,揭示了中国军人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两个角色的存在,倒是给了我一个提示:这是一部电影,不是纪录片。而电影,有电影的语言体系、叙事结构,有电影技术上的出题与解题,有商业市场、资本回报的考虑与妥协。

既然如此,那么,一部叙述历史的电影,史观立得住,核心事实立得住,正面人物形象立得住,在这个前提之下,在故事细节与服装、道具、具体战术等方面出现了无意的失误,或者因为市场考虑而作出的妥协与变通,而这一妥协、变通导致了与历史真实不一致的呈现,我觉得可以指正,但其实没有必要指责。

观察这些年来我们政治、法律、外交等多个领域,何尝不是极力争取最“应然”的结果,而又何尝没有在“实然”中有所妥协,然后在妥协的成果上,继续极力争取前进。在电影这一块,我觉得也可以宽容投资者通过画面的艺术呈现,吸引更多观众进入影院,提升收益;可以宽容创作者、生产者加入一些自己的独特理念、艺术偏好,表达一下创作自由,只要他们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作品,基调是积极正面的,价值是健康向上的。

由这一认知出发,回顾自己这几十年来的经历,回顾孩子出世以来的种种情形,相对于评论界对这部电影的种种批评,我倒是有一个想法:

我们总不能在空旷中等待一个所有人公认的“完美体”的从天而降。每一个为我们所愿意接触、又给予我们正面影响的,即使它有种种不足,但它存在的本身,就总有意义。而因为它的存在,让孕育中的同类受到激励、鼓舞,加速降生,最后形成一块丰厚的土壤,推动加速接近“完美”的诞生,那更增添了意义。对于不完美,我们不妨给点宽容,给点支持,给点鼓励。

这正如阳光,即使它是穿过了灰尘,因而不够纯正,不够光明,不够温暖,但它总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阳光”,滋养了追求阳光的动力;总让我们的柔弱的萌芽得到了基本的养份,保留了继续追求阳光的基本力量。

那么,我们也为这一束不够阳光的阳光喝彩、致谢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