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为什么我觉得志愿军雄兵出击拍得不好?

本文来自公众号:一个坏土豆

500

 坏土豆 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一个坏土豆

陪我的国一起逆袭

昨天看了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晚上8点30的黄金场,入座率连一半都没有。

看完我不知道怎么说,但我觉得如果还继续这样拍下去的话,以后志愿军题材的电影估计没人看了。

500

我还是先说说拍的好的地方吧。

主要有两点,第一个是前30分钟,相对比较清晰的描述了我们为什么要打这一场战争,尤其是电影讲述了美国轰炸丹东的历史。

从1950年8月至1953年6月,侵朝美军飞机对我国丹东市区扫射57次,轰炸22次,投弹189枚,这还不含对鸭绿江大桥的轰炸。

美军的轰炸造成伤亡672人,其中重伤132人、死亡152人,这里还不含部队伤亡。

美军的轰炸是误炸吗?

美军根本不在乎是不是误炸,因为在抗美援朝之前,美国人看中国人就是低等生物,炸死中国人就犹如踩死蚂蚁。

美国人说我走路的时候踩死蚂蚁,你居然问我是不是故意的?这个问题有意义吗?

如果朝鲜战争中国不出兵,中国东北就是美苏争霸的前线,就是今天的乌克兰,美国只要高兴,随时可以去误炸......我们的地缘环境会空前恶化。

所以在电影中武器专家说,我只相信科学,你们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够和美国打?

周恩来回答说因为中国人要生存下去

包括在电影中中国代表说朝鲜离美国有千山万水,但是离中国只有一江之隔。

所以我认为前30分钟拍的不错,因为一直以来,对抗美援朝我们为什么要参战并没有明确的清晰的公认的说法,这些历史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也是模糊的,以至于矮大紧信口雌黄,说美国从来没有杀死过一个中国平民,这样的弥天大谎都骗了无数人。

第二个拍的好的地方是结尾的20分钟,将伍修权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和松骨峰战役交替呈现,这一段实在是拍得太好了,而且极具创意,将战士们的付出与牺牲与中国的逆袭与崛起,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结合在一起!

同时因为张颂文的太帅了,太有气魄了,这一段拍摄的极具震撼力。

但是单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我并不喜欢志愿军雄兵出击,要说原因,我就说我中间不断地走神和出戏,这部电影完全没有办法让我沉浸其中。

你要让我选的话,我还不如去选择看张艺谋的狙击手。

因为电影就是电影,首先就是要讲好一个故事,这是根本,所有的一切都在这个基础上。

而雄兵出击生生又搞成了一个大杂烩,为啥说又?

我不客气的说,长津湖已经是一部大杂烩了,大家好久没看志愿军的电影,你出一部大家都会去捧场,你再出几部就没人看了。

啥是大杂烩,就是导演所谓的全景式电影,就是什么都要讲,什么都舍不得扔,都要表达出来,结果一堆的东西堆砌在一起

所有的东西都想表达,结果大家看得累得很。

比如雄兵出击甚至还讲了斯大林的小心思,而且片头就从毛泽东出访苏联回国开始,这算是一个呼应。

这几个片段好不好?

当然好,但是时间太短,不仅讲不透讲不深刻,而且放在这个电影中显得线索太多了,太复杂了。

再比如毛岸英的部分,这几年只要放志愿军就要把毛岸英的事迹拿出来放一遍,毛岸英当然伟大,但是你让观众反复不停地看,谁都会出戏。

说到底,就是导演觉得什么都是重点,什么都舍不得丢........

从毛泽东周恩来的最高决策层,到彭德怀为代表的志愿军司令部,到伍修权为代表的外交线,到梁兴初江超为代表的战略执行层,到孙醒赵安南为代表的普通士兵,里面出场的人物实在太多了,甚至于还有受到战争创伤的发报员,也力求完整的展现这个故事.........结果最后所有的出场人物让观众记忆都很模糊。

人物太多了,场景太多了,故事太多了,看的真的累。

我们且不说政治正确,一个好电影,是讲好一个故事,是要让观众沉浸其中,有深刻的代入感,让观众的情绪与角色同步,但是雄兵出击这部电影,很难做到沉浸与代入,因为线头太多了.......看得眼花缭乱。

前两部水门桥和长津湖还能容忍,到后面越来越审美疲劳。

如果我们换个思路,要么以伍修权为主线拍,要么以毛泽东为主线拍,要么以孙醒为主线拍,我觉得都可以,结果得,导演来了个平均分配......

好的导演能讲一个好的故事,通过几个人的经历来展现整个时代的全景。

而普通的导演,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所有的历史全部堆起来,然后说,反正你要看的我全放里面了,你看我诚意够了吧?

而且我断言这部电影,是不可能在海外有好的票房的。

当然,你可以说,我们拍的片子,为啥要给别人看,他们也看不懂。

但是我认为在未来的10年,中国的文化出海,是民族复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电影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实上在十几年前,英雄、卧虎藏龙、十面埋伏等电影,都在海外取得了极好的票房,如英雄的海外票房是国内票房的3倍,十面埋伏海外票房是国内票房的4倍!

但是自从国内院线市场起来后,中国的电影人觉得国内的钱太好挣了,全部都主动放弃了海外市场........

其实只要中国的电影人好好的讲英雄故事,是非常容易走出国门得到全球观众的欢迎的。

和莫言他们的想法不一样,他所讲述的“畸形的人性”,只能得到昂撒组委会的认同,美西方的观众和读者根本就不看他的小说和作品,全球观众喜欢的还是英雄片,拼命的“批判自己的祖国”,最终只能枉做小人。

可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巅峰,最具英雄史诗色彩的抗美援朝的电影,为什么就无法走出国门?

最近30年拍的好的无论战争片还是英雄片,无一例外的都有反战的光环,去凸显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让人无语的是策划与发动了最多战争的美国,拍摄了全世界最多的反战片,但不管美国是不是幕后的元凶,好莱坞掐头去尾的演示一遍,不仅掩盖了自己战争贩子的身份,还好像显示得美国人最热爱和平一样。

当然,你可以说,美国人虚伪无耻,善于伪装,但是这个说法站不住脚啊,一个战争贩子拍出来的战争片都能凸显人性的光环,为啥事实上最热爱和平的中国,却感觉上差了一点?

是哪里有问题呢?

其实,在我看来,雄兵出击系列最打动我的是什么?

就是我说的开头和结尾的半小时,我们不想打仗,但为了和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们不得不打仗。

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你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

勇于牺牲,以战反战,这才是全球真正伟大的反战主题!

(可惜雄兵出击的出题太多了,主题太多,就是没有主题)

我们的民族苦难深重,从1840年开始,我们不惹事,总有人惹上我们,而为了终结整个民族的苦难,中国军人做了最伟大的牺牲,尤其是在1949年,经历了13年的抗日战争,3年的解放战争,九死一生的中国军人才明白和平意味着什么。

他们用自己的牺牲守护了家园,终于回到了家,见到了爱人和孩子,并且,所有的贫苦人民都分到了土地,没有人还想打仗,所有人都憧憬着对未来美好的生活。

是所有人,包括总司令彭德怀。

彭德怀打了那么多年仗,不就为了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园吗?要知道彭德怀是拿着西北的建设方案去到北京开会去的。

从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来,彭德怀的大部分岁月是在西北度过的。西北人民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支援和养育了人民军队,西北的高原山川到处都有子弟兵的足迹。

早在战争年代,彭德怀就对西北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对地方志、历史资料甚至左宗棠文集也有研究。他经常对部队将士说,要在大西北「安下心,扎下根」,和各民族兄弟姐妹一起将大西北建设好。

现在终于战争结束了,彭德怀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甩开膀子建设新中国,没人比他更厌恶战争。他立誓要搞好西北经济,造福西北人民。

在西北,彭德怀每一天都在与时间赛跑,每一天都工作到深夜,他满怀激情的做出了西北未来的规划

开发永昌、柴达木等地的石油;

开发西北煤、铁、盐、贵金属;

驻守西北的解放军部队开展大生产,新疆开垦荒地65万亩,种粮食60万亩,种棉花5万亩;

建设天水至兰州铁路;

建设青藏公路...

可是,还是那句话,我们不惹别人,总有人想来惹我们。

1950年8月27日至1950年10月25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美国空军9次轰炸丹东,造成中国军民的惨重损失。

美国随后发布信息,申明是误炸。

9次误炸!

这个时候朝鲜战争才刚开始,美军还离鸭绿江很远呢,就已经误炸了。

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美军轰炸丹东超过70余次,动不动就误炸。

其实美国是不是误炸丹东,根本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美国只要占领了朝鲜,就有了随时误炸中国的权力!

和他们在青岛海军基地拿中国农民当靶子打是一个道理,我是打的玩的,谁让你跑得慢!我杀你和你没有关系!

如果不打这一仗,我们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就在美军的眼皮底下,东北就会成为美苏争霸的前沿,美军的导弹基地和军事基地就在我们的国境线上,美军可以随时对我们进行「误炸」,和平发展成为梦幻,所有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将成为泡影。

抗美援朝最伟大的是什么,是最痛苦的选择,但也是最伟大的选择。

这种选择很多国家是不懂的。

所有的反战电影都是在谈反战,但事实上只有中国人勇敢的拿起武器,离开自己热爱的家园,走上冰天雪地的前线,去守护自己的挚爱。

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很多国家是拍不出来的,因为他们就没有这样的勇气与信仰。

瞎想一下,如果我来构思这个主题,我会怎么来安排剧情来更打动人,去更深刻的理解这场战争的意义。

我说了电影里面讲了美国轰炸丹东这个片段,写的很好,但才刚讲一会,导演又跳得到别的“重点”去了。

可以以毛主席的视角来讲,可以以彭德怀的视角来讲,也可以江潮或者孙醒的视角来讲,但是导演一会跳这个一会跳那个,真乱啊!

重点实在太多了.......

作为观众,我可能思考用至少40分钟的时间来讲述孙醒赵安这两个普通中国军人的故事,讲述他们的九死一生赢来和平,他们欣喜的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他们和亲人们团聚在火炉边讲述自己的传奇故事,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可是我们不找事,却总有人来找我们,美国的轰炸机来了,所有人对和平的美好期望在美军的炮火中被炸得粉碎。

宁静的丹东和炮火中的丹东,做出了鲜明的对比。

那么我们的军人,应该做出什么选择?

是自我安慰说是误炸,然后欺骗自己享受虚假的和平,还是勇敢的拿起武器走出国门?

中国军人的选择是全片的重点,也是最伟大的最打动人的家国情怀,离开温暖的家园,去冰天雪地的异国,有多少人能下决心做这样的选择?

也就是第一部的中心思想:这一仗我们必须要打,因为中国人要生存下去。

毛泽东周恩来的伟人决策当然可以在电影中体现,但是一定要搞清楚,谁是故事的主线?

导演搞平均分配是个啥意思?偷懒吗?

接着是40分钟的战争并凸显艰苦的环境,而战争没有必要刻画太多的技术与谋略,因为说实话我认为这不是抗美援朝最打动人的地方。

要用特效啥的没问题,但真的不要超过20分钟,超过20分钟人就看晕了.....

抗美援朝最打动人的是中国军人的信念,这种信念很多人是看不懂的,因为看不懂,他们根本不懂,为啥要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跑那么远去打仗。

也就是说,我可能会构思一半的篇幅去讲文戏,用不到一半的篇幅去讲武戏,着墨更多去刻画人物,以人物为中心讲故事,而不是过去强调战争的场景。

因为战争的场景任何一部战争片都能看到,拼炫酷拼特效,这样的电影多得很,没必要专门写抗美援朝。

我要说的是,如果说是反战,很多反战片都是伪反战,或者是跪着反战,只有中国人民做出了最伟大的选择,以武止戈,用勇气赢来了和平,这是抗美援朝的最大价值。

而欧美人的反战有两种,一种是欧洲人的反战,向纳粹德国跪下,接着靠美国来解放。

2002年,英国人军事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出版了「柏林:一九四五年沦陷」,这本书是根据美国档案中一些未经公开的材料、俄罗斯、比利时、法国和瑞典的战争档案,以及受害人的忆述而写成的。

书中用大量的资料与受害者采访,书中预估至少有200万德国女人被美军强奸。

「柏林:一九四五年沦陷」已在英国发售,被美国驻英大使指为「侮辱」,美国军事专家并否认书中内容,但当年的受害人看过书后,再度勾起多年前的伤痛,并公开这段被人忽略的历史。

随后,大量尚未离世的人证明,美军的暴行不仅仅是在德国,在整个欧洲广泛存在,美军对「盟友」也毫不手软。

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至1945年间,美国军人在英国犯下126起强奸案,这还是经过报案统计的。相对来说,由于英国不属交战区,美军已经算是十分克制。等渡过英吉利海峡、进入战区后,性趣不减的美国大兵们,更是头顶解放者光环,上演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性狂欢。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教授罗伯茨以「士兵们做了些什么?在二战法国的美国大兵和性」,根据详实的记录证实,从1944年6月到战争结束,不到1年间,美军在法国犯下的强奸案超过3500起。

当时的美军国力,如日中天,他们本来可以用廉价的骆驼香烟、巧克力、可口可乐来换女人,但是他们作为「解放者」,也有不换硬上的权力!这就是胜利者的权力!

1944年10月的文件显示,仅仅在法国,152名美军官兵被控强奸罪,但最后全部不了了之,没有一名美军受到惩罚。

而德国作为重灾区,政府更是带头直接掩盖了这一段历史。

因为他们的反战,整个欧洲向美国跪到了现在。

这一幕我们是不陌生的,1945年,美军同样在国民党的邀请下进驻中国,自1945年10月1日到1947年9月,仅驻扎天津的美军造成重大车祸、故意杀人、抢劫、强奸、捣毁财物等犯罪案件365起,导致中国民众死亡、重伤达2000余人。

当时报刊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从1945年8月至1946年11月,仅上海、南京、北平、天津、青岛5市,就发生美军暴行3800起,受害同胞死伤在3300人以上,受凌辱的妇女达300多人。

在国民党的庇护下,没有一名美国军人因以上罪行受到实质上的刑事追究。

但是,中国人民毕竟是不同的,欧洲是跪着反战的,其实不仅仅是欧洲,全世界几乎都一样,缅甸出了一个汪精卫这样的人物,在日军中服役,在最后关头倒戈,都被称为民族英雄......

但是中国人民的史诗级反战,用3年的时间,彻底瓦解了美国在中国的势力并摧毁了他们的代言人蒋介石政府。

这种反战的代价是什么呢?

1985年,在荷兰,一份由37万人签名的反对安装美国巡航导弹的请愿书被递交给了首相吕贝尔斯。荷兰人反对美国将导弹安装在自己的国家,因为他们很清楚,一旦美国和俄罗斯打起来,导弹基地就会启动,美国屁事都没有,而自己就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炮灰。

荷兰不是民主国家吗?96%的人反对美军的导弹基地,可惜没用!

从1972年开始,荷兰人反对了17次美国的导弹基地,都无济于事。

美国军队在荷兰领土上的军事活动完全不受当地国家的控制。荷兰议会不可能从政府得到关于美国在荷兰的核武器的反应。政府官员只是说,由于协议,他们不能讨论这个问题。

这个画面不是在荷兰出现,几乎在所有美国驻军的国家都出现过。

当然,最近的10年,欧洲人也不反对美国导弹基地了,因为美国NGO洗脑洗的太好了,美国人说我们不是让你做炮灰,是保护你们不被俄罗斯侵略.......

欧洲国家的民主只能反对自己的政府,但是不能反对他们的宗主国美国.......所以,今天欧洲布满美国军事基地、美国的监听系统、NGO组织,欧洲的下限没有底,上限是必须比美国烂。

而另外一种反战是虚伪的反战,因为欧美就没有搞过正义的战争,做的恶实在太多了,最多也就是代表利益的资本战争,所以他们当然有反战。

如获得奥斯卡奖的今夜无战事,欧洲人认为根本没必要打仗,圣诞节的夜晚德国、法国和英国士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当然没必要打仗,因为一战本来就是欧洲各个国家抢地盘抢殖民地,根本无所谓正义不正义。

欧洲的反战,就是我拳头硬的时候,就要自由探索,向印第安人传播爱和正义,谁要不信上帝,不接受我的「好意」,我就要送他去见上帝;

拳头不硬的时候就要反战,不能打仗,我们爱好和平........

在志愿军系列之前,可以说近几十年,没有什么大片是敢于将美国作为反面来写的,最多是将部分美国人作为反面。

「雄兵出击」如果仅仅是作为国内宣传爱国主义的科普片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是放在国际上,或者说单纯作为一部电影,我觉得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外国人看不懂为什么中国军人有如此大的勇气去面对强大的敌人。

中国人靠什么战胜了强大的美军。

因为这种信仰和牺牲精神他们从来没有过,也就自然读不懂,他们说知道的战争,就是出去抢劫......

他们不知道的,中国军人手握钢枪,是要保护自己最美好的家园。

我不客气的说,这部电影,除了我说的那两段还比较好,其他简直就是一塌糊涂,把一堆人物和历史事件不分主次,没有重点的堆砌到一起,再搭配上一些特效,最后好歹合成了一部电影......

白瞎了一个好主题!

我说个不客气的话,志愿军的故事很伟大,但是志愿军的电影拍得还没有好莱坞的血战钢锯岭好看。

因为血战钢锯岭就是一个人,一个故事,一场战争,简单清晰,这也是多数电影的套路。

而雄兵出击是无数个人,无数个故事,无数场战争......看的我累死了。

你哪怕就拍个松骨峰的,都要比这样好。

无数个人,无数个故事,无数场战争能不能拍个好电影?

可以,但可惜,这个难度太大,陈凯歌他驾驭不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