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养娃也这么卷的吗?和德国朋友聊完后,我不淡定了
作者| 木马君
7月份回德国度假,拜访了很多在德国的老朋友。
我们在一个周末去住在慕尼黑周边的一个小城市的迪哥家做客。
迪哥和太太都是西班牙人,他是我以前在西班牙生活时就认识的老朋友,掐指一算,我们认识已经十几年了,所以彼此非常亲近,完全没有普通朋友的那种客套。
迪哥有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虽然是西班牙人,却是在德国出生长大的,现在在小镇上的学校上小学。
我们坐在厨房里喝咖啡聊天,不知不觉就聊到了孩子的学习问题。大概中年人聊天,总归绕不过孩子和老公这些永恒的话题吧。
图源:pexels
迪哥说,平时工作倒不算太忙,他在德国某著名的车企工作,自从新冠之后,德国很多大公司都大力普及了居家办公,因此他们夫妻俩一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办公。
真正让他们夫妻感到忙碌和压力的,其实是两个孩子的衣食住行,特别是大女儿的学习。
我感到有些诧异,没想到生活在“养老模式”的德国,他们也会为了孩子的学习而忙碌?
在此之前,我身边认识很多德国家庭,有同事,邻居,朋友,从来没有一个德国妈妈和我说,她们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操心。
我印象中的德国小学生,中午不到12点就放学了,一般也没有什么课外辅导班,作业也不用家长操心。在我眼里,这是完全的放羊模式,似乎只要靠天收就好了。
迪哥说,当然也有不少德国家长是这样的,他们不太介意孩子的升学方向,也不会花很多精力去亲自辅导孩子学习。
但是,也许移民家庭总是会比本国人更多一份未雨绸缪的忧虑吧,他们往往也在学业上更加努力,更想要孩子能有一个稳妥的未来。
让迪哥和一些其他德国家长感到压力的,是在小学四年级的分流。
德国的小学生,会在小学四年级就决定将来的学业方向。
大体来说(德国各个州的升学机制会有细微的不同),
成绩好的,会去读“文理中学”,有点类似于直达我们的全日制高中,将来考重点大学,搞科研,当白领,走的是学术的路线。
成绩一般的,会被分流去读“实科中学”,类似于我们的普通高中或是职业高中,将来可以去考大专院校或普通大学,成为某个专科领域的人员。
成绩最不好的那一批学生,则会被分去“职业预科”,有点类似于我们的中专技校,主要是学习一门手艺,将来主要是成为蓝领和手工业者。
(以上描述比较简化,和国内学校的类比也许并不完全准确,但是大致思路是这样)
图源:pexels
如果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德国的学生分流体制自有它的道理,这让兴趣和特长不同的学生各自都有合适的去处,也能为社会培养不同领域和层面的人才,而不是人人都削尖脑袋去搞学术。
但是,咱们今天暂且不去评价德国的教育体系,也不写社科论文。
当你从家长的角度,做为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再去看这只决定孩子未来的“大手”,心里立刻就五味杂陈起来。
可怜天下父母心,大部分家长还是希望孩子能上好大学,从事一份白领的工作,这是人之常情。
最让德国的家长想吐槽的是,小学四年级就决定你的孩子未来的学业方向,甚至是以后的就业方向,这是不是太早了?
好多德国孩子都是无忧无虑地玩到了小学,就是我常常见到的放羊模式,没想到,很快到了四年级,就发现这一学年,学习成绩其实非常重要。
用我们中国家长的话来说,四年级的学业分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走向,而他们不过还是十来岁的孩子。
迪哥告诉我,在拜仁州,学习难度和压力也是全德国比较领先的。
小学四年级有三门主课,分别是德语,数学和自然常识。
每门课的评分是从1分到6分。
1是最好,相当于是优秀。6是最差,是不及格。
这三门课的平均分至少要达到2.3分,才有资格上文理中学。
2.3-2.6分的,就只能上实科中学了,
如果平均分大于2.6分,那就要分流去职业预科了。
图源:pexels
我挺惊讶,第一次知道,在德国也有这样的硬性分数线,居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
要平均每门课基本达到2分(良),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十来岁的孩子,很多还懵懂无知,玩心颇重,俗话说,还没开窍呢。
万一稀里糊涂地考了三分,四分或五分,那岂不是以后只有读技校的命?
做为家长,想到这里,必然不能淡定了。
我突然想起以前木马爸爸小时候也无心学业,成绩挺渣,但是婆婆还是坚持把他送去了“文理中学”。
于是赶紧和迪哥求证:
听说,如果家长坚持,即使成绩不达标,还是可以去上文理中学的,是吗?
迪哥说:别的州是这样的,但是拜仁州不行。拜仁州不是家长决定,而是学校决定孩子的分流方向。
我一听,瞳孔地震,没来由地感到一阵心慌。
迪哥接着说道,他们小镇上的职业预科中学非常简陋,师资和教学条件都不太好,里面都是不太重视学习的孩子,也就是所谓的“学渣”。
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女儿以后进入这样的学校,和“学渣”们一起混日子,所以考入条件更好的“文理中学”就成了全家的目标。
然而,能进“文理中学”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迪哥女儿她们班算下来也就只有几个小孩可以准入。
当然,必须要说的是,在德国,大部分时候家长和社会不会单一地去看学习成绩,会更看重孩子的全面素质,所以朋友对那些成绩不好的职业预科学校里的孩子抱有一些成见,这显然有点政治不正确。
但是,做为父母,将心比心,我又能理解朋友的担忧,毕竟不管是哪个国家的父母,总归都希望孩子能学有所成,不想他们太早地放弃学业。
图源:pexels
迪哥的孩子进入三年级后,面对的分流压力开始变得很具体,迪哥夫妇开始像国内的很多小学生家长,利用休闲时间,在家有系统地协助孩子加强功课。
我忍不住叹道:你这真的很不像德国父母的做法哎。
迪哥说:那当然啦。
他笑眯眯地抱出几本参考书,神秘地说道:因为你们家孩子和我们不是竞争关系,我才告诉你的哦。
我一看,这是各个科目的习题集嘛,他们会利用闲暇时间,帮助孩子做一些额外的习题,俗称“刷题”。
刷题不是什么值得赞许的行为,但是对于提高考试成绩是真的有效,这一点,在国内考试制度下成长起来的我,实在是太熟悉了。
我越发地不敢相信,原来在德国也有人给孩子补课刷题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时常觉得西班牙人和中国人是有点相似的。
他们也喜欢买房安家,他们也热爱三餐美食,他们的大家庭关系也很亲近紧密,这些都和同处欧洲大陆的德国人有着天壤之别。
而对于孩子的学业和未来的前途,他们的一些想法也和我们中国父母更为接近。
很长时间以来,每当看到国内的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学习殚精竭虑,我都在心里暗自庆幸:幸好小木马以后在德国上村小,这里没有人卷学习,家长大概也轻松不少吧。
没想到,听了迪哥的一通分析,我和木马爸爸居然开始感到一阵紧迫感。
我们掰着手指头掐算起来,小木马现在在国内上国际学校,主要学的是英语和中文,德语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自然常识课的内容恐怕也大不相同。
未来某一天,如果回到德国,面临四年级的分流,岂不是立刻要落后一大截?
他如果到时候稀里糊涂地被分去了职业预科学校,以后岂不是没有上大学的机会?
我们中国家长向来相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面对可能影响孩子人生走向的事,便无法再随缘淡定了。
图源:《知否》截图
这样一想,我和木马爸爸好像突然发现了这个不得了的危机,赶紧向朋友讨教该买什么教材,学校学习什么内容,并掏出手机认真记录起来。
本来我们只是拜访朋友喝咖啡闲聊,没想到一不小心变成了一个“家长心得交流会”,像很多国内家长时常会做的那样,聚在一起交换要紧的信息,哪个老师比较厉害,哪里的辅导班更高效。
果然,“卷”这件事,环境影响很大。
如果身边人都佛系的很,你便也放松了心态,但如果身边多几个这样的朋友或邻居,自己就不知不觉“卷”入其中了。
木马爸爸领了买辅导书的任务,他很快在和迪哥的谈话过程中,已经同步在德国亚马逊订购了一堆书。
他买东西的理念向来是,宁杀错,勿放过,他一口气买了十来本德国小学教材,准备全都背去国内慢慢研究。
从德国回来后,小木马的暑假尚未结束,这父子俩于是在家开始了“爸爸牌”德语辅导班,小木马学德语,木马爸爸在旁边学中文,两个人还能互为老师,互相指导对方的功课,画面倒也挺和谐,哈哈。
其实我内心里是一个对孩子学业非常佛系的家长,也并不想过早地强调学习,但是看到他们父子俩快快乐乐地一起读书写字,似乎这也是一个不错的亲子活动,我便随他去了。
前几天,和国内的同事一起吃饭,大家又聊起孩子的学习问题。
我和她们诉苦,没想到德国的小学升学也挺不容易的,居然要平均2.3分哎,想想也是有点担忧。
没想到,同事们说,现在南京的学校,但凡好一点的,都要求三门课总分295分(满分300)呢,据说总分298分的都比比皆是,根本拉不开差距。
我:!!!!!!
好吧,相比之下,德国的小学成绩的要求好像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最后,再多说两句,今天这篇文章绝不是要号召家长们卷起来。
只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很多学业上的考量开始变得很具体,家长们身在大环境中,真的挺无奈的。
即使是像我这么佛系的家长,在听朋友描述了德国的升学机制后,都忍不住感到小小的压力。
德国有句俗话叫:小孩子,小问题,大孩子,大问题。意思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在养育之路上,会需要处理越来越复杂的问题。
无论如何,希望我们都能尽量保持初心,养育一个健康快乐内心笃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