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也去看了《志愿军》,上座率确实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本文来自《《志愿军》看完,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raxephone
  • 昨天看完,一个小影院,晚6点的场次,人很少,10分之一的人也没有,广州员村闹区。

    电影开头压缩得太多拍得太快,运镜不舒服切换零碎,观感不好,入朝开始就正常得多,镜头不适感基本没有了。

    从非军迷角度看,还是很可以了,没有作妖,没有明显的造作感,战斗节奏紧凑,人物情感饱满,记得是两处镜头切换还是挺显功力。

    至于有些人提到的人物塑造浅薄故事线混乱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还能接受,如果是三小时电影应该是有塑造的篇幅。

    看到有人提到战斗队形过于密集不合理,就电影呈现的故事时间经凑程度和地形条件(有不少鸟瞰大景写照交代),我一个外行觉得没时间好好布置算是阵型情有可原。

    战斗之外的另一条线,联合国那边,我方角色的塑造我觉得也没问题,借由李晓的紧张不安和对家人在战场上的担忧细节,第一次面对大场面,看到前辈完美表现的惊诧和钦佩,猜测后续会更多给她一个成长的描写。

    坐我右手边是个读小学的男孩,不清楚为什么跟他爸妈不在同一排座(他俩在我前排)。从小男孩的观影表现看,这片子精彩程度上是及格的,毛岸英出场和牺牲的时候都有不小的反应,战况激烈紧张的时候后背多次离开了座椅。有个好玩的细节,开播前小男孩不停地吃薯条可乐,中途耐不住跑去上厕所(真的是跑),一会就跑回来,在座位上使劲地喘气,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有不少这种时候,挺有意思的。

昨天晚上也去看看了,上座率确实低,不知道是因为电影院所在商场本身不热闹还是都去外地玩的原因。

我那个场次,满打满算做了没有十个人……,还是黄金时间,和专场一样了。

说电影观感,同意你的第二段,开头20分钟压缩得太利害了,感觉2秒钟(夸张)换个场景,没必要切这么碎,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能让观众连贯的入戏。节奏感的把握完全不如小破球。

战斗戏方面,我就不说骨灰级军迷说的什么三三制了,那个是战术细节,咱们说说他说故事的能力吧:

故事里面居然只着重讲38军这条线,云山歼灭一个团美军这么辉煌的战斗没拍,仅仅在战报动画一笔带过,(这个可是进西点军校正式教程的战例!),这算什么史诗电影?阻击战是血肉碰钢铁没错,但是志愿军不是只会打悲壮战的!

这个是我最不满意的,就是看着不爽!

因为第一二次战役是志愿军打得最爽的战役,全集悲壮的料加得太浓了,酣畅淋漓的战斗根本没拍,每一场战斗的胜利,都像是用人命填出来的,包括首战两水洞伏击南棒子一个营那场戏,居然拼刺刀,南棒还挺有战斗精神,我去。

摘录一段两水洞战斗过程的描述,大家以后观影的时候可以自行对比效果:

“上午8点30分,40军120师-360团-3连打出了抗美援朝第一发子弹。9点前后,不要命的伪6师,也风驰电掣的冲进了两水洞,驻防在这里的353一看,这不能再放了,再不开枪,后边就还剩一个352团了,352身后可就是师部所在地。

志愿军神兵天降一般的出现在伪军周围,伪军第一反应是跑,什么汽车也不要了,火炮也扔了,怎么快怎么来,没有比他们更轻装的了,志愿军竟然首战在火力上,占据了上风!那接下来就好办了:战士们上刺刀,抓俘虏!这套拦头,截尾,斩腰的打法。很快便全歼敌人。”

不懂军事的,看这个电影的战斗叙事以为很真实,认可战斗就是这么极限1换1的惨烈,但是我看着就别扭,志愿军可是用人海战术打的胜仗!用不要命的义和团打法,是无法取得抗美援朝胜利的。

最爽的战役不拍最爽的战斗场景,你后面还有机会拍?

那你后面四五次战役不得更悲壮才行?反正没法更爽了。

举个不恰当的栗子:就好像三国演义罗贯中写火烧赤壁的时候,只写了火烧曹船,完全没写草船借箭和华容道——你三国演义可是歌颂蜀汉正统的哦!

我昨天就说了,文戏还是可以期待的,所以后期文戏总体还是可以的,没什么瑕疵,也挺提气(嗯,在联合国大会是很爽的进攻战斗……)

但既然是战争戏,你对战争的叙事架构和描写还是没有突出该突出的重点是很不应该的,特别是整个叙事是误导观众的,文戏再强,我觉得要只能算是个及格的电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