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天下绝,三教原本道为首
悟来时见江海古,苍崖行遍谒玄门。偶向人间题道境,一笛一剑一昆仑。
图片出自网络
手持竹杖,儒性格淡泊的江湖行者在踏青。以一派闲情度日,伴随着挥毫泼墨。
在山涧溪水中,烹茶博弈。在乱石危峰间,闻鸡起舞。
道教让人天然地想到仙风道骨,山清水秀的风光裨益良多。
01
张天师的道场
《水浒传》开篇中,有洪太尉奉命前去龙虎山找张天师往汴京禳灾。
书中的张天师名为张继先,他为第三十代天师,在九岁的时候就成为掌教。
图片出自网络
十二岁的时候,因道君皇帝宋徽宗的召见,张继先到了东京汴梁。
宋徽宗曾经好奇地问他:“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
对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见龙颜”。
按照真实的年纪,《水浒传》很明显把张继先的年龄给拔高了。
宋钦宗金人日侵,皇帝病急乱投医,希望借天师神力力挽狂澜,招张继先入京。
张继先走到泗州就很识时务的坐化了,终年36岁。
但据传打开张天师的棺椁,只有一只鞋子,这只鞋子与达摩祖师、摩诃衍的鞋子共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三鞋公案”。
图片出自网络
有传闻,张继先并未去世,而是远遁。这不是没有可能,毕竟陪着宋徽宗在冰天雪地里的就有一位叫张虚白的道士。
龙虎山历代掌教天师均姓张,但其实不过是一种宗教圈子的普遍规律,如同每位大德高僧都在法号之前冠以“释”姓一样。
因为是历代张天师的道场,所以龙虎山名声大噪。
但初代张天师能选择龙虎山驻足,就颇有一番考量。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是象山的支脉,山如其名,美不胜收。
传闻有九十九条龙在此聚集,因此山状若龙盘。
图片出自网络
有灵山处必有胜水,上清溪依山缓行,绕山转峰,过滩呈白,遇潭现绿。
且向山水寻光景,何必江湖争令名。这是让人修身养性的天然居所。
传闻神灵遣仙鹤指引张道陵在此修行,功成之日,龙虎现身。遂以龙湖之名取代云锦。
自后,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龙虎山被誉为道教仙境。
道教因龙虎山兴起,龙虎山因道教而名声在外,这种完美契合,在中国独此一家。
02
新、奇、特的情趣美
龙虎山为秀美多姿的丹霞地貌,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国内景点中名列前茅的天然氧吧,也是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
图片出自网络
这里自然景点和文化遗产众多,其道教圣地、碧水丹山与古崖墓群被誉为龙虎山“三绝”。
龙虎山景区并非龙虎山一隅,而是龙虎山周边各个景点的总称。
上清古镇便是龙虎山景区一座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它依水而建,周围群山环绕,沿河栉比鳞次的吊脚楼和船埠头更让小镇显现出江南水乡的风格。
古镇随处可见的道教文化长廊,无论是走马观花还是沉浸其中,都能体会到“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欽”,对忙碌的身心是一种舒缓。
图片出自网络
移步龙虎山主山脉,最先映入眼帘的必然是象鼻山。
象鼻山位于泸溪河东侧,一座形象逼真、巨大无比的天然石象立于山中,硕大的象鼻似乎从天而降,又深深扎入大地之中,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神象”。
而象鼻山的形成又不得不归功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长期受雨水冲刷溶蚀风化而脱落,造成崩塌残余型的石梁穿洞类景观。
图片出自网络
从龙虎山山麓沿泸溪河乘竹筏西行,绕山蜿蜒的清溪,峰横卧碧波的奇峰,山水交融,不知不觉就已经到了有着“小漓江”之称的仙水岩。
仙水岩的24座奇峰,有着“十不得”的说法。
如仙桃吃不得,是指山峰的样貌类似仙桃,惟妙惟肖,在赞叹之余必须提醒自己,这是山!
“以假乱真”来形容这里的山峰,绝非贬义。
图片出自网络
仙水岩一带,还有一座被人们称为“无蚊村”的许家村,这里三面靠山,一面临水,树竹葱茏,冬暖夏凉,宛如世外桃源。
据说当年张天师事母至孝,每到夏天,为了使母亲免受蚊叮之苦,便不停地为她驱逐蚊子,所以至今这个村庄里都没有蚊子。
图片出自网络
在天然景观之外,与脍炙人口的故事契合,就形成了龙虎山百里挑一的人文景观。
上清宫是龙虎山道教最重要的场所之一,这里据传最早是教祖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结庐炼丹时建的天师草堂。
后来,这里成了历代张天师从事阐教演法,传道授箓等重大法事活动的地方,素有“道教总会”、“神仙都所”的美称。
宫殿殿阁巍峨,殿、阁、楼、院遍布山间。其规模之宏大不但为江南道教宫观之冠,而且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
图片出自网络
而历代天师的起居场所,包括接待朝廷重臣、地方贤达的天师府更加气派。
整个府邸占地5万平方米,有500多间房舍,楼台殿阁金碧辉煌,曲径回廊不计其数。
府内古木参天,环境清静,风景十分优美。
它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府第规格,又兼有封建衙署的某些特点,在布局上保持了鲜明的道教正一派风格。
图片出自网络
不过,在这种道教的大本营,却有着零星的佛教元素。
马祖岩,因唐代高僧马祖道一曾在当地传授禅经而得名;仙水岩周边的仙姑庵的一侧有一个洞,里面有许多盛放尼姑尸体的陶缸。
当然,地灵出人杰,这片土地上亦出现了不少儒家士大夫,龙虎山的泸溪河对岸就是明朝宰相夏言的故里:桂洲村。
虽然,儒释道三教各有千秋,亦能兼容并包。
但历史上不止一次有过三教论辩的事件,不知道在某个日子里,代表三教的不同思想阵营的俊秀们有没有激烈辩论过。
03
神奇的悬棺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绝美的山水与儒释道教化之功,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灵动。
但龙虎山最引以为傲的却是——神秘。
龙虎山与其他处的山十分不同,此处山崖陡峭,绝壁上更是光滑无比,人几乎无可攀登。
图片出自网络
山顶高耸入云,山下即是湍急的河水,地理位置如此险恶,本应该人迹罕至。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里有数量众多的悬棺群,且规律地分布在龙虎山山崖上的洞穴内。
这种崖葬的方式,普遍存在于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中。但其他地方的崖葬,都没有龙虎山那样困难。
图片出自网络
江西古代为百越出没之地,到宋代,这里已经是王安石等人的故乡。
所以,悬棺的年代必然久远,而且也代表着中原对江西的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些百越人是如何在生产力极其不发达的年代,把近千斤的棺木放置到如此高的悬崖峭壁上的?
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只能说,有山有水,有人文,有景有物可多选的龙虎山,还具备着考古价值。
图片出自网络
正因如此,龙虎山的风光并没有因为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而落寞,它依旧张开双臂,欢迎每一个前来游览的人。
注:图片出自网络,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还在东晋之前,西晋惠帝时,道士王浮作《老子化胡经》。已有道教传说老子在天竺乘日精进入净饭王妃净妙腹中,出生后自号释迦牟尼,建立了佛教,并开始对印度人实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释迦牟尼不过是老子的一个化身。
别客气,有根据你就说出来!
龙虎山天师府继承了道家思想吗
这两家道统早就没有了,何来传承?
别客气,有根据你就说出来!
文章开头的 悟来时见江海古,苍崖行遍谒玄门。偶向人间题道境,一笛一剑一昆仑。是另一个道门角色剑非道的诗号。
出大散关入昆仑墟化胡而有佛教,为儒释道之首。
出大散关入昆仑墟化胡而有佛教,为儒释道之首。
——此说似乎过于牵强了。请看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介绍!
张道陵(34—156),字辅汉,原名张陵,东汉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道教创始人。因其最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故又称张天师。
相传为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孙,汉光武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丰县阿房村。张道陵的父亲叫张大顺,好神仙之术,自称“桐柏真人”,生下儿子,即取名为“陵”,希望将来能追随先祖,远离尘世,登陵成仙。张道陵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从其学者千余人。但常叹息所读之书无法解决生死问题,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张道陵26岁时曾官拜江州(今重庆)令,但不久就辞官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中,精思学道。汉章帝、汉和帝先后征召其为太傅、冀县侯等职,均辞。之后张道陵开始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赵升一起渡江南下到了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云锦山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传说三年后神丹成,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时年张道陵60岁,听闻蜀中民风纯厚,易可教化,便移居四川鹤鸣山。
相传汉顺帝汉安元年(142)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嘱其扫除妖魔,救护生民。张道陵就此创立了道教,尊老子为教祖,以“道”为最高信仰。永寿二年(156)升仙而去,时年123岁。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因老子之故册赠张道陵为“太师”。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册赠“正一靖应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靖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崇祯皇帝加赠“六合无穷高明上帝”。正一派称祖天师、泰玄上相、大圣降魔护道天尊。
关于张道陵入蜀的原因,一是“闻蜀人多纯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对创教有利;二是“闻巴蜀疹气危害人体,百姓为病疫灾厄所困”,他想用符、丹为人治病。入川后,他先居阳平山,后住鹤鸣山,还到了西城山、葛溃山、秦中山、昌利山、涌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炼志。永和六年(141年),张道陵著作道书24篇,自称“太清玄元”,收徒设教,建立道教基层组织。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
汉安帝元年(142年)张道陵托言太上老君亲降,授“三天正法”,命其为“天师”;同年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命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又托言太上老君于汉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区机构):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嘱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于是张道陵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进而设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宰守。从这时起,道教开始有了正规教团组织“正一盟威道”,后世也称之为“天师道”。
张道陵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并授民取盐之法,后人称“陵井”(用咸井水熬盐)。百姓得其益,奉之为天师,弟子户达数万。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轮流出米绢器物樵薪等;不施刑罚,以善道治人。使有疾病者书记生身以来所犯之罪,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不得复犯罪,以生死为约。
张道陵尊老子为道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编《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宣称即“道”是“一”,“一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儒家拿得起 儒家积极入世,怀有使命感,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孔子“当仁不让”,孟子“舍我其谁”
佛家看得开 佛家主张看淡一切,超脱外物,以出世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相。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心经》“照见五蕴皆空”。
道家放得下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清静无为,不为物质所劳役,逍遥安适。
《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逍遥游》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文章开头的 悟来时见江海古,苍崖行遍谒玄门。偶向人间题道境,一笛一剑一昆仑。是另一个道门角色剑非道的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