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零碳工业竞争加剧,中国、欧盟和美国正争夺领导地位

据资料所知,全球碳中和共识以及净零转型计划,正在推动以零碳技术制造和部署为基础的新工业时代的到来。

500

各个国家接力推出基于气候目标的净零转型计划,这些计划已逐渐成为世界面临的多重危机的有效战略选择。净零转型除了会减少价值链上的温室气体排放,还迅速成为加强各国能源安全、工业竞争力和未来经济繁荣的战略选择。这种转变正在许多拥有财政空间的国家发生,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

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力图将自己定位为向净零排放过渡的经济体,塑造市场并促进创新,它们竞相部署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热泵,并带领这些零碳技术的全球供应。则通过零碳工业,带动整个工业体系的绿色转型。

根据中国的“十四五”规划、欧盟的绿色协议、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印度的节能法案、日本的绿色增长战略均表明,各个国家都颁布了相关的政策,世界主要经济体也力争引领这场由零碳技术引发的新工业时代的竞争。

但与此同时,错失机遇的国家将会失去新工业时代的入场券,并有可能严重依赖天然气、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这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代价,也将使其未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付出相应的后果。

近日,总部位于布鲁塞尔的智库“战略视角”发布了《零碳工业新时代的竞争》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欧盟、美国、印度和日本在能源和工业转型上的驱动因素和表现。

报告指出,在明确的计划和国家政策目标或法律的推动下,关键零碳技术的部署正在五个经济体中迅速扩大。可再生能源和使用零碳电力的电气化设备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将取代化石燃料的使用。五个经济体正在相互竞争,不同类别的领头羊正在崛起。中国、美国和欧洲正在引领这场零碳工业的领先地位,而日本和印度也正试图追赶。

01 中国的零碳技术

中国的“十四五”规划、欧盟的绿色协议、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印度的节能法案、日本的绿色增长战略均表明,世界主要经济体正争相引领眼下由零碳技术引发的新工业竞速。

中国是零碳技术竞赛中显而易见的领跑者。报告称,去年,中国是全球零碳技术投资的有利贡献者,欧盟和美国紧随其后。仅中国的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就将占到2023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55%,全球一半以上的电动汽车在中国的道路上行驶。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猛增22%,高达3580亿美元,创下同期历史新高。其中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投资高达1770亿美元,占全球投资额近半,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大部分的投资市场。

中国不仅在太阳能和电池供应链的构建上遥遥领先,零碳技术制造还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新就业机会和新经济活动。报告认为,中国在风能和热泵行业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给欧盟和美国的竞争对手带来了压力。

02欧盟对于零碳技术的强力竞争

基于加快能源转型、应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等考量,欧盟正加紧推出自身绿色产业政策。2022年,欧盟绿色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风、光发电创下占总发电量22%的历史新高,低碳能源转型技术的投资额达1800亿美元。欧盟还是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市场,拟到2035年停售新的燃油汽车,这将是个大的突破。

报告显示,欧盟是全球零碳技术投资领域的第二大贡献者。2023年上半年欧盟的海上风电投资实现了大幅增长,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4亿美元,但仍未能达到市场最佳活跃状态。今年2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提高欧洲净零产业竞争力和加速气候中和转型的“绿色协议产业计划”。不少分析认为,太多的条件、合规要求和报告规则可能令这一政策工具在具体实施中面临诸多掣肘。

03美国对于零碳技术的激励追赶

美国近些年的能源转型投资呈现上升趋势。与欧盟不同,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将重点放在税收激励上,以此快速扩充净零排放行业。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2023年上半年,美国可再生能源投资处于全球第二位,投资额为255亿美元。与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体量相比仍有显著差距,但这创下其史上新高。

04日本对于机遇的把握及印度的资金缺口问题

日本高度依赖天然气、石油和煤炭进口,是该报告所涵盖的发达国家中一个净零投资有所下降的经济体,从2020年的243.2亿美元降至2021年的176.5亿美元。尽管日本近期推出了绿色创新基金,预计在十年内提供2万亿日元的预算来支持其国内工业优先领域的研发,但由于其政府寻求部署广泛的低碳技术,无法集中提高技术效率,导致该国能源和工业净零转型进程正在放缓。此外,日本也是没有宣布淘汰煤炭的G7国家。

在电动汽车领域,日本面临落后风险。报告认为,高度锁定混动技术削弱了日本从电动汽车快速发展中获益的能力,也阻碍了其汽车制造商参与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竞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