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还不够国庆随份子钱,年轻人若互免份子钱,作为家长能接受吗?

看到齐鲁晚报一篇报道:

9月20日,山东济南的李女士反映称,自己从进入9月份就开始随份子,到现在已经随了三份,另外国庆期间的婚礼请帖还有3份,“大家还在陆续给我发请帖”。

她表示,随份子一方面是大家关系比较好,另外也有人情世故在里面,“这些钱花出去就要将近3000,我一个月5000左右的工资就剩下2000多…”

500

前几天,还有个“大学生蹭酒席随礼100元被指太少”的话题引起了讨论。

事情是这样的:

浙江嘉兴的大三学生小西(化名)和朋友参加了一场陌生人的婚礼,起因是她想“去吃席”,而新娘正好也需要人撑场面。两人各随了100元的份子钱,但这遭到部分网友质疑,认为她们随的钱太少。

9月18日,小西和朋友在交易平台上挂了一个链接,询问有没有可以蹭的酒席,后来,一位新娘告诉她,3天后自己即将举办婚礼,原定的一些朋友没办法到场,想补充点人气,询问她和朋友是否能以“新认识的朋友”的身份到场。两人的聊天记录中,对方表示不需要礼金。小西和朋友觉得这样不好,她们各自揣上100元的红包,按照约定前去参加婚礼。

小西说,一开始,新娘并不想接受她们的红包,但后来,两人硬塞到了她的手里。这件事在网上发酵后,有不少人认为“随的份子钱太少”。

500

在人民网发起的一项关于“参加婚礼一般随多少钱”的调查中,有1.2万投票者,在婚礼时随200-500元的,占比约46%,随200元以下的,占比约11%,随500-100的,占比约34%,随1000以上的,占比约9%。

500

中秋国庆假期太多结婚的了,工资快不够随份子钱了等话题,最近也频频出现在各个平台上。

@中国新闻网 报道,临近十一假期,于诺(化名)数了数自己收到的婚礼请柬,发现已经有七个朋友邀请她参加婚礼。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00后”,她对于成堆的请柬感到很无奈。她随即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个帖子,标题是“国庆8天假期7个朋友结婚,工资直接打他们卡上吧”。  

这篇帖子引来许多经历相似的网友在评论区倒苦水,有人调侃“十一一到,一月白干”,有人抱怨“刚参加工作就要给同事随礼”,还有人庆幸“还好朋友少,不用随礼”。

500

于诺提到,就她而言,随多少礼要看习俗,也看关系远近,亲人随2000元,好友随1000元,关系一般且实在推脱不了的就给200元。  

这几天,于诺苦恼于该不该随礼,“我不想给关系一般的人随礼,至于我随出去的金额比较大的礼金,那都是给亲近的人的心意”。虽然“脸皮比较薄”,但面对十一假期扎堆的婚礼请柬,于诺觉得学会拒绝很重要,她决定好好学习网友们传授的拒绝经验,推掉几个邀请。  

周曦(化名)也有着相似的想法。虽然不是很想给不熟的人随礼,但周曦还是在母亲好友家的姐姐结婚时,按照当地习俗包了一个300元的红包。她提到,之所以随礼是看在父母的关系上,如果邀请人和父母的关系没有那么紧密,父母就不会随礼,她也不会跟着随。  

在周曦看来,互相赠送礼物礼金是一种维持持续性关系的方式,“今天你送我家东西,明天我就得还回去,本质上是要维持亲戚之间的联系,我父母那一辈比较重视这一点,他们希望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亲戚关系的确认和巩固”。  

据周曦观察,相比于长辈,随礼对于她和身边的同龄人来说不再那么重要了。她认为,年轻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有所变化,因此不一定要随礼,也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婚礼模式。  

虽然还在上学,但韩涵(化名)也和父母谈论过“要不要办婚礼”这个话题。她认为,举办婚礼、收礼随礼不仅是传统习俗,还是父母的期望。“人人都要办婚礼,不办就不行,或者你不想父母也不愿意,因为他们要借着婚礼收回之前随出去的礼金”,韩涵表示,“父母没办法无所谓,之前掏了那么多份子钱,总得收回来点”。  

对于苏南(化名)来说,她希望婚礼成为朋友们见证她幸福的场合,而不是收礼的契机。结婚的时候,苏南邀请了从初中到大学要好的同学朋友。朋友们的到来让苏南感到很幸福,她心想,“只要大家都来了就行”。  

婚礼上,苏南收到了来自父母亲戚好友的礼金。她谈道,邀请这些亲戚好友、收这部分礼金,都是按父母的关系来,这些“不归她管”。  

但苏南没有在意过收到礼金的金额,让她印象最深刻也最喜欢的是一个好朋友送的一份礼物,她从这份礼物里看到了朋友的用心。“我甚至觉得礼物都不重要,大家随意就好。希望以后也不要再有随礼这件事,随来随去很麻烦,我记不住也不喜欢那么多人情世故。”苏南说。  

对于即将到来的婚礼,于诺并不想大操大办,邀请一群不熟的人,也不指望能“回本”,弥补这个十一随出去的礼金。只想让好朋友见证这个重要时刻。她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做功课,准备趁着十一假期拍一套满意的婚纱照,在最美的年纪留下纪念。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