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自从乡镇干部退休后,就是宗族理事会的成员,平常干的事情就是这些

【本文来自《反封建任重道远,祠堂的复兴是反封建的失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太阳黑子
  • 再补充一些想法。

    前段时间,浙江苍南的黄氏宗祠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这件事情的官方说法是:“未经相关审批的违建建筑”、“多次违法扩建”。

    据我所知,宗祠是没有房本的:既不能作为文化单位或者宗教单位注册,也没有办法以私人名义或者公司名义登记注册。因为宗祠没有业主,根本就不存在合规的途径去申请修缮、或者扩建。一直以来,乡亲的做法肯定是先干了。

    如果仔细看黄氏宗祠的相关照片,就可以注意到这个祠堂旁边那些新建的楼房。个人不无恶意地怀疑:黄氏宗祠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挡了某些人的财路了。因为大部分的宗祠通常位于村落的中心位置。当城区扩张到这些村落时,宗祠才会变成问题、难题和封建糟粕。

    我的老家还是纯粹的农村,宗祠只是一个供乡亲祭祀、聚会、以及办红白事的场所。希望它能保持这份纯粹。至于每个男丁每年50元的红花费,真的说不上昂贵吧。

再再补充。

我的父亲自从乡镇干部退休之后,就是宗族理事会的成员;里头一共十来个老头儿,其实都是志愿者。父亲因为能力强,被推举为会长。

这个理事会平常干的事情就是:(1)筹资修缮宗祠;(2)每年农历7月23的祭祖活动;(3)春节的团拜。

今年3月,他们完成了一件大事:修订族谱。他们筹备这件事情已经有8年之久。顺利完成之后,我父亲就从会长位置退下来,因为身体不允许了。下一次修订要30年后了。

这些年经常看到他写红榜。里头经常出现某某某几元几角,这是哪家小孩拿出压岁钱或者零花钱了。当然,也有上千的,这种通常是在外面做生意颇成功的。每次写红榜的时候,他都仔仔细细的,生怕出错。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人在做,天在看”。

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人,我认识到了“宗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是多么的土的掉渣,但其生命力又是多么顽强。

至于为什么村委会从来不出现,他的解释是“没经费”。

再补充两张照片吧。这个祠堂建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

500

500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个祠堂用作了小学教室。我的父亲就是在这里念得书。

涂白横梁上的字是:“牢记四X(看不清)话,求做革命人”。左右墙上分别有“共产党万岁”以及“毛主席万岁”,都已经斑驳了。改开后的几次修缮都没有碰这些,大家都说留着好——也是某种奇怪的智慧吧。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