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为什么打了8年?
安史之乱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叛乱,而是隋唐时期整个政治军事秩序的崩解。同样,安史之乱的平定也是一个新的秩序的重构过程。
如果仅从军事层面看,会发下整个安史之乱中,朝廷一方昏招迭出。特别是在己方还有强大战斗力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的错误军事决策和互相掣肘的指挥体系,让大好局面白白葬送,最后将安史之乱拖到了七八年。但如果从政治层面看呢?
比如催哥舒翰、高仙芝等人出战这事,看似是玄宗糊涂,但同样是胡人,他安禄山反了,玄宗有什么理由认为哥舒翰不会反?
再比如节度使制度,这种将地方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的制度本来就会催生军阀。如果是在太平时节,倒也还罢了,但是到了战争年代,那些本就占据了富庶地区的军人,只要稍微有点割据的想法,就可直接挑战中央权威。
而到了安史之乱后期,中央与地方的不信任开始加剧。如安史之乱中期的刘展之乱,起因就是有人谣传刘展要反,朝廷也有了动刘展的意思,刘展只能被迫起兵,最后兵败身死。
除了刘展,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在平叛过程中也都与监军不合,屡遭朝廷猜忌。
换言之,其实真实的安史之乱并不是那种大将反叛、众将勤王,经历苦战终于取胜的过程,而是在君臣相互猜忌、各方势力互相掣肘的背景下,朝廷组织一波一波的兵力对叛军发起进攻,很多时候还因为内部不合、监军干预等原因而导致失败。
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随着唐朝前期领土面积的迅速扩大,以当时帝国的治理能力而言,是无法有效治理如此庞大的领土的。再加上当时还没有以科举为核心的选官渠道,皇帝必须在中央与地方、文官与武将之间保持平衡,这本身代表的就是皇帝不信任任何一方。特别是到了后期,皇帝重用胡人将领,固然断绝了胡人将领因为军功而入朝为相的可能,但是在现代民族国家出现之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并非是没有道理。再加上节度使制度可能导致地方将领拥兵自重,这一些问题都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出现。
既然安史之乱前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埋下了中央与地方互不信任的祸根,那么当安史之乱爆发,这个问题只可能变得更大。如果理解了这个逻辑,那么看到安史之乱时期的一系列瞎指挥和中央做出的各种决策,反倒是非常容易理解了。这背后的核心就是一个词,“猜忌”。
从历史来看,安史之乱遗留下的一系列问题直到宋朝才得以比较好的解决,这中间已经过去了200年左右的时间。这看着固然很漫长,但在历史维度上,200年内能完成这样的制度建设,其实并不算长。而在这个维度上看,与其说是安史之乱持续了8年,不如说安禄山与史思明引爆了一个持续200年的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