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中共中央关于东北局领导人调整的决策考论(续)
四、党中央对东北局书记的调整是创建巩固东北根据地的重要一环
中共中央与以彭真为首的东北局以及彭真与林彪之间关于东北局的内部分工确有分歧,党中央最终决定由林彪取代彭真任东北局书记,既是解决东北局内部矛盾的需要,更是在四平保卫战之后的困难时期创建巩固东北根据地的需要。
01
“以高岗代理罗荣桓为第二政委”虽是林彪的提议但最终是中共中央的意见
由高岗代理罗荣桓确实是林彪向中央提出的建议,但林彪提出此建议的前提是罗荣桓身患重病无法上前线,背景是四平保卫战正酣之际林彪急需助手。
时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委员、代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罗荣桓,是最早一批奉调去东北工作的。1945年9月19日中央决定:“新四军部队北调后,罗荣桓调东北,林彪调冀热辽,陈、饶调山东。”当时中央以为“罗荣桓与肖华能很快到东北”,但身患肾病的罗荣桓实际上是11月13日才到达沈阳的。虽然在尚未到沈阳时罗荣桓已经被任命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政治委员,但他到沈阳后并没有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而是与彭真一道在东北局机关工作。1945年11月26日彭真签发的东北局致中共中央电中提出:“高岗、张闻天已于昨日去北满。张闻天拟任合江省委书记,高岗任北满司令员,陈云兼政委。东北局机关罗、彭、林枫先到本溪。”
29日,中共中央批准此人事安排。
罗荣桓在山东时已发现肾病,一直带病工作。从山东到东北一路劳累,病情加重。1945年12月2日彭真致电中共中央书记处:“罗荣桓病很重,不动手术有生命危险。开刀地点,一是交涉送远方,或送旅顺请远方医生来;一是在旅顺由梁大夫及新四军来此之大夫施行,如何请示。并召集延安医生研究将结果电告。罗政治、军事都很好,林未回来,离开有困难,但我意应服从其病况。”12月9日中央书记处电复彭真:“经延安医生详细推断,手术须慎重考虑。如去旅顺医治,必须详细确诊再定手术与否。途中可用担架、乘车、轮船,但高空飞行不宜,坐汽车也不宜,骑马更不宜。”于是,罗荣桓在组织安排下于1946年1月到平壤苏军医院治疗,2月回大连休养。
罗荣桓确实如彭真所言,“政治、军事都很好”,但其身患重病无法工作对东北局和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林彪都是重大损失,尤其是四平战役开打后前线急需领导,所以,林彪提出了“将高岗抽出来前方代理罗荣桓”。
四平保卫战从1946年4月18日打响到5月18日民主联军撤出四平,历时31天。战斗开始后,毛泽东于4月22日致电林彪:“望死守四平,挫敌锐气,争取战局好转。”4月27日四平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结束后,中共中央军委发出毛泽东起草的致林彪电:“林彪同志:(一)四平守军甚为英勇,望传令奖励;(二)请考虑增加一部分守军(例如一至二个团),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接毛泽东22日电后,林彪于27日致电毛泽东报告随军机关情况及战斗部署等问题,报告最后提出:“在尔后部队较集中、战线较固定情况下,进行政治上的集中领导的可能性必要性确较从前增大,所以如将高岗同志抽出来前方代理罗荣桓那当然是很好的。”
从这封电报中可知,“将高岗抽出来前方代理罗荣桓”确实是林彪的提议,但林彪提议的前提是加强“政治上的集中领导”,而作为第二政治委员的罗荣桓又因病无法来前线。
接林彪来电后毛泽东于5月1日复电:“感电悉。(一)前线一切军事政治指挥,统属于你,不应分散。如因工作繁忙需人帮助,则可考虑调高岗等同志来助你,如前线机关以精简为便利,则照现状为好。”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毛泽东的意见是“如因工作繁忙需人帮助,则可考虑调高岗等同志来助你”,但战场上的林彪已等不及。5月10日,林彪再次致电东北局并中共中央,对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领导人的工作职责提出建议,“提议高岗代理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谭政任总政治部主任,陈正人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兼前方野战政治部主任,萧劲光任北满军区司令员,彭真及东北局的工作除一般的领导和各种政策的领导外,其次为财政经济工作”。
5月11日,彭真复电林彪并报中共中央:“昨日电悉。李、黄(李富春、黄克诚)曾提议取消分局,集中领导于东北局。已约陈、高(陈云、高岗)来开会,因哈市情况复杂,他们须待切实布置后方能来。关于组织机构分工等,待开会时详商。”
从彭真这封电报中可知,关于东北局的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工,并非只有林彪一人提出,李富春、黄克诚也曾提出建议。
由于陈云、高岗“因哈市情况复杂”一时不能来东北局“详商”,而前方战事正酣急需人员,所以中共中央于5月13日致电东北局并林彪,提出三条意见:“一、照林彪电以高岗代理罗荣桓为第二政委,主持军事行政与军队政治领导,长住总部,有时亦可往来前方。其工作重心放在管理兵员补充、兵工生产,对部队的物质供给、兵站和医院工作的领导及各种军事学校的领导。此事如东北局同意,望速通知高岗。二、高岗离北满后,北满方面是否需要加人,李富春以在东北局帮助彭真为好,还是去哈尔滨帮助陈云为好?三、东北局是否需要设副书记?如需要,高岗、李富春二人谁为适宜?以上盼复。”
由此可见,虽然“以高岗代理罗荣桓为第二政委”是“照林彪电”,但这是党中央的决定,并非出于“林彪把高岗看作知己”。
02
以彭真为首的东北局提出了不同于中央意见的东北局分工建议
中央决定“以高岗代理罗荣桓为第二政委”,确实是在“东北局还没有来得及开会”时做出的,但中央在这份电报中提出的三条意见还是在征求东北局的意见,包括“以高岗代理罗荣桓为第二政委”,也是“如东北局同意”,再通知高岗。
然而,虽然中央5月13日来电“盼复”,但彭真5月14日在长春主持召开的东北局会议上,并没有研究此事,也未及时给中央回电表明态度。
对于中央提出的“东北局是否需要设副书记”和“如需要,高岗、李富春二人谁为适宜”,彭真不表态,林彪却表态了。5月15日,林彪致电中共中央明确表示:“提议高岗任东北局副书记。”
然而,世事多变,恰在此时,在大连养病的第二政委罗荣桓于四平保卫战将结束之际,来到了东北局所在地长春,在与彭真会面后,又于5月19日与彭真一道赶到了驻在长春市南郊范家屯的“前总”,与林彪会合。
5月23日,东北民主联军撤出长春,林彪与彭真和罗荣桓再次分开,林彪率主力在前线指挥,彭真率东北局去哈尔滨。
罗荣桓的归队使东北局的内部分工出现了新情况。5月26日,彭真签发东北局致中共中央及林彪电,明确提出了不同于中央的意见:
我们建议东北局与北满分局合并,西满分局保留,并成立南满分局。内部分工,我们决定由林彪在前方,由罗荣桓统一后方领导,陈云管财政经济,高岗管剿匪与兵工建设,吕正操管参谋处及交通,萧劲光管后勤,谭政管政治部及各军政学校,彭真兼管群众工作,凯丰仍任宣传部长,将来富春如能来时可管政权、交通工作。林枫南满任分局书记,萧华任政治委员,并请调许世友来任司令员。因形势紧张,我们决定留罗荣桓勉强支持一时期后再去医院休养。以上统请中央审查批准。
中共中央5月13日电的意见是“以高岗代理罗荣桓为第二政委”,并征求东北局意见“是否需要设副书记”,但东北局这份电报不但对此只字不提,还提出了一份与此不同的内部分工意见。
03
党中央果断决定由林彪统领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使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有了团结统一的领导集体
虽然东北局26日电提出的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工意见“统请中央审查批准”,但由于东北局的建议与中央的意见明显不符,中央在当日给东北局的回电中只是批准“东北局与北满分局合并”,对于东北局提出的内部分工建议中央并未提及。
艰苦的四平保卫战“是有历史意义的”,但我军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战后形势更加严峻。
5月26日,东北局致电中央汇报部队现状并请示今后作战方针,讲了四点:“(一)自秀水河子沙岭堡战斗后,我主力连续战斗未得休整,伤亡已近两万人。(二)此次四平之战,除南满吴克华纵队外,我军全部主力都已使用,经过长期苦战,主力甚为疲惫。(三)敌已占领四平至长春线及郑家屯、西安至海龙线,我主力现集结公主岭、长春间山地,彭旅及杨师正向德惠以北之江桥、陶赖昭、双城一线集结,伤亡减员甚大,扶余、大赉方向无任何主力,黄师八旅现到双山,十旅位置不明。现西满、北满甚为空虚,同时东西北满土匪尚未肃清,今又乘虚弥起,现敌向我党前进,我甚难作有力抵抗。(四)今后作战方针请中央指示。”
中央于27日回电:“目前军事方针,除以一部与敌保持接触,给以扰乱及破路外,主力应不怕丧失地方,脱离并远离敌人,争取时间休整补充,恢复元气再行作战。外交方针已告恩来,我方让步至长春双方不驻兵为止,此外一概不能再让,美蒋要打由他们打去,要占地由他们占去,我方绝不承认他们的打与占为合法。总之东北是未了之局,我党须准备长期斗争,最后总是要胜利的。”
6月2日,东北局致电中共中央并林彪:“我军自四平街、长春撤退后,完全处于被动,主力被敌机械化冲迷,顽军又占吉林,并有一部分强渡过江。我军渡江主力万、罗、梁等部队均有失散,未集结起来,目前很难作战。因此,我们准备放弃哈尔滨,争取摆脱被动,休整部队,部署各地区独立去坚持局面。彭、高、陈准备即去前总与林会面,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彭真年谱》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军事上“完全处于被动”,主要领导既不在一处又意见分歧,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要准备长期斗争,争取最后胜利,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团结统一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因此,党中央决定派周恩来去哈尔滨与林彪、彭真、罗荣桓等面谈了解情况。6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毛泽东致林彪、彭真、罗荣桓电,令他们三人去哈尔滨主持和战大计,并告他们周恩来9日到南京,12日到哈尔滨和林彪、彭真、罗荣桓见面。
但是,周恩来虽然于6月9日到了南京与马歇尔会谈,却一直抽不出时间去哈尔滨。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才下决心对东北局主要领导进行重新分工,做重大调整,并于6月16日发出了由刘少奇起草、毛泽东修改的关于东北局主要领导重新分工的电报:“目前东北形势严重,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罗、高、陈五人组织东北局常委。中央认为,这种分工在目前情况下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央相信,诸同志必能和衷共济,在重新分工下团结一致,为克服困难、争取胜利而奋斗。”
党中央关于东北局领导成员的重大调整是非常时期的特殊举措。因为在一年前的中共七大上,林彪只是中央委员,而彭真、高岗、陈云却是中央政治局委员。素来强调“党指挥枪”的党中央在创建东北根据地的关键时刻,让林彪党权军权集于一身,而且派三名政治局委员做其副手,虽然用常规的眼光观察有些不符常理,但后来的实践证明,毛泽东和党中央在决胜东北的特殊时期采取的这个非同寻常的重大举措,对解放战争时期能够在东北取得辉煌胜利至关重要。
(本文注释从略)
西方视点:
不能不说,东北局领导层的这一次调整,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正是这一英明决策,此后才能在仅仅一年多之后,就实现了东北全境解放!
个人认为,与这一决策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1948年让陈毅去第二野战军,同时让粟裕任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全权指挥3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