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期的英国、苏联与美国都征服不了的贫弱小国,帝国坟场——阿富汗
阿富汗素有「帝国坟墓」的称号,凡是入侵他的都没有好下场。亚历山大东征阿富汗未果,还塔上了自己的性命,死后横跨三大洲的帝国很快分崩离析;大英帝国先后三次入侵全部失败,不得不承认阿富汗独立,自己很快走向没落;苏联打了阿富汗十年,损兵折将,撤军后两年后就解体了;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二十年里一无所获,最后折戟沉沙狼狈收场。尽管这些帝国的没落是由多种原因构成,但从侧面上反映出参与阿富汗事务的复杂性,外来征服者往往会加速自己的灭亡。提起阿富汗,国力很弱,但名声可不小。它位于亚欧大陆中心,国土面积六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3360万。饱经战乱的阿富汗如今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500美元左右,仅为全球均值的1/19。根据联合国的报告,阿富汗经济过于依赖农业,非法采矿、鸦片生产和走私等相关非法经济活动猖獗,而且海外投资非常脆弱,导致“这个国家90%的民众靠着平均每天不足2美元来生活”。
阿富汗是典型的山地地貌,高原与山地占全国领土八成,仅有南北两端边缘是低地平原。但是,因为地处内陆,气候极端干旱,这唯二的宝贵低地平原也基本上都是沙漠与戈壁滩,开发价值极低。可以说阿富汗地缘资质算得上相当糟糕,内部它几乎没有一个哪怕稍微像样点的地形板块,生产潜力天然较低;外部,阿富汗没有出海口,周围都是山脉、高原和沙漠,可谓闭塞之极。阿富汗地下矿藏资源也算丰富,但基本未得到开发。
阿富汗是东亚、西亚、南亚和中亚四大地缘板块交汇处,自古以来都是欧亚大陆交通枢纽,也曾是古丝绸之路中转站之一。人类的迁徙、战争和商业活动都在这里留下了印迹,阿富汗文化从而也呈现出鲜明的多元性。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阿富汗地区常常饱受战乱之苦,古代时期波斯人、希腊人、萨特人、匈奴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的铁骑都曾踏上过这片土地。
在农耕时代,阿富汗主要是伊斯兰文明的势力范围。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伊斯兰世界由盛转衰,以北亚、中亚为基地的俄罗斯,与以印度为根基的英国,从南北两个方向,对阿富汗展开争夺。处于巅峰期的日不落大英帝国,在占领印度之后,又企图占领阿富汗。1839年4月,英军部队越过霍贾克山口,很快就攻占了坎大哈和加兹尼,接着又攻陷了喀布尔,不费吹灰之力就推翻了当时的阿富汗王国政权,并扶持了一个傀儡登基。一般情况下,这种击败并控制敌国统治中枢的行为标志着战争的胜利,但阿富汗的情况却不一样。大量阿富汗人拿起武器开始打起了游击战,连绵的山脉和成百上千的乡村部落,到处成了英国人的死亡陷阱。在阿富汗人民的英勇抗击下,英国殖民军到处挨打,四处碰壁,根本无法立足,终于在1842年1月开始了“喀布尔大撤退”。在路上又遭部落武装袭击,总计4500名军人和12000名随军家属,除一名军医逃脱外,全部被消灭。历时三年半的第一次英阿战争,以阿富汗人民大获全胜而告终。以后30多年,英国殖民者未敢再向阿富汗发动侵略。1878年,英国殖民者分兵三路,又进行了第二次侵阿战争。由于阿富汗统治者寄希望俄国援助,采取不抵抗政策,英军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兵临首都喀布尔城下。软弱的阿富汗统治者被迫签订了《甘达马克条约》,沦为英国附属国。但是英勇的阿富汗人并未屈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义愤,喀布尔爆发起义,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英勇抗击下,英国殖民军到处挨打,士气低落,付出沉重代价,最终被迫签订协议,同意阿富汗内政自主。1881年4月,英国殖民军全部撤出阿富汗,但此后阿富汗外交仍然受到英国控制。
1919年2月,阿富汗改革派控制政权后,宣布独立,彻底摆脱英国控制。英国殖民者拒不放弃它在阿享有的特权,于是发动了新的侵略战争。与前两次一样,英国侵略者又遭到阿富汗人民的英勇抗击,与此同时印度解放运动也风起云涌,英军处境困难,被迫放弃了继续作战的计划。1921年11月22日签订和约,承认阿富汗独立,并撤出所有军队。至此,英国三次入侵都以失败告终,阿富汗人民抗英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富汗陷入美苏两强争霸的夹缝之中。苏联在50年代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争端中支持了阿富汗,把它拉到了自己的怀抱。然而到了70年代,两国关系变差了,尤其阿明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联为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并从西方包围中国,实现反美遏中,防止中美合作的战略意图,同时企图以阿富汗为南下基地,进而打通陆上通道直下印度洋的梦想,1979年12月,苏联政治局会议正式决定出兵阿富汗。在空降兵的配合下,苏军以10多万人的兵力,兵分两路进行武装入侵。仅仅两天时间,苏军就控制了阿富汗政府核心部门,并将阿明击毙,扶持起了傀儡政权。阿富汗人民在国际社会支持和援助下,与侵阿苏军和苏联扶植的政府军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从1979年开始入侵至1989年最终撤离,苏军伤亡惨重,累计达5万余人,并耗资450亿卢布,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战场的巨大消耗严重影响了苏联国力,经济进一步恶化,生活水平下降,在国际社会上也更加孤立和被动。苏联被迫改变其全球战略,1989年2月,苏军撤出阿富汗。仅仅两年后,苏联轰然解体。十年时间,苏联消耗了海量资源,不仅没有达到征服阿富汗的目的,还败光自己的家底,成为引发解体的重要导火索之一,真是够悲催够凄惨。苏联折戟沉沙,美国表示不服。“9·11”恐袭事件发生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了阿富汗战争,表面看是追杀本拉登和基地组织,以及打击庇护他们的塔利班政权。而究其深层原因,则另有玄机,美国人在反恐以外隐藏着巨大的战略图谋。虽然本拉登和基地恐怖组织应该被消灭,但单单只为了报复,美国完全可以利用低成本手段,来击败塔利班,摧毁基地组织根据地,而不是用20年的时间和他们周旋,动用大量军队和高昂的军事开支,怎么看这也不是一笔合算的买卖。实际上,美国的战略图谋是,一旦自己掌控了阿富汗这块亚欧大陆腹心之地,就可以对中国、伊斯兰世界尤其是伊朗,以及俄罗斯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会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基于此种诱惑,美国才不计成本的投入到阿富汗战争中去。虽然在此处地缘方面没有什么优势,但美国完全可以依仗其超强的国力,大量、持续投入到阿富汗。于是,美国这一烧钱就烧了将近二十年,阿富汗犹如一个黑洞,不仅吞噬了几千名美国大兵的性命,而且耗费了两万多亿美元。连年的对外战争,美国的民心士气都低落到了极点,不得不黯然宣布撤军。2021年8月30日,随着最后一架运输机从喀布尔国际机场起飞,长达20年的阿富汗战争以美军狼狈不堪的仓皇撤离告终。很短时间后,塔利班卷土重来,美国所扶植的阿富汗政府迅速垮台。堂堂全球霸主颜面扫地,除了击毙掉个本拉登,美国人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没拿到,不但在这场战争中一无所获,反而遭到中亚各国的抵制和唾弃。今年八月,撤军两周年之际,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亲口承认了美国在阿富汗失败。访谈节目中,他对长达20年的阿富汗战争的结局感到“非常遗憾”,是一场“战略挫折、战略失败”。
综上所述,处于历史巅峰期的英国、苏联、美国,先后都在阿富汗折戟沉沙。那么,为什么无论日不落帝国还是全球霸主,始终都征服不了这个贫弱小国?貌不惊人的阿富汗到底有什么神通广大的本领?
其实,无论是昔日之伊斯兰,还是近现代之英国、俄罗斯、美国,对阿富汗的影响,其实都非常有限。阿富汗与这些周边强势势力的核心区都太过遥远,并且其自身地缘环境十分闭塞,这就造成外来势力投射影响力的能力严重受限。而阿富汗的封闭,又意味着它难以与外部世界融合,其他大国不能通过常规的经济、文化融合套路,完成对阿富汗消化吸纳。也因为阿富汗的贫瘠,入侵者难以在当地获取资源以战养战,容易得不偿失,从而很难在当地建立稳固统治。而阿富汗的山地地貌,也严重妨碍了外国入侵军队对其实现有效占领。崎岖复杂的地形,很大程度上可以抵消侵略军的军事优势,为阿富汗抵抗武装提供了长期对峙的可能。多山的地形虽然对中央集权不利,却有助于部落割据和地方武装的壮大,阿富汗部落从来就有自给自足、自力更生的传统。古代历史上,波斯人、希腊人、阿拉伯人,巴特克利亚王朝、大月氏和贵霜帝国都曾征服或想要征服阿富汗,用一句比较常见的句式来说就是:阿富汗人自古以来就有反侵略的传统和尚武习武的精神。尤其重要的一点,阿富汗身处亚欧各大地缘势力夹缝,这种地缘区位,决定了不管谁打它的主意,其它各方都不会束手旁观。只要有其他势力稍加搅局,当地的本土势力就可以将入侵者拖入无法自拔的泥沼。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居于内陆、地形崎岖、干旱贫瘠的土地,限制了阿富汗经济的发展,“亚洲心脏”的地理位置又引来了无数外国野心家的垂涎,但上苍又赐予了它崇山峻岭作为捍卫自己独立的武器。这既是阿富汗的不幸,也是阿富汗的幸运。我,作为远离肮脏复杂政治斗争的普通人,只希望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能够早日迎来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