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型国家这个概念毫无意义?

今天在B站上收到一个非常典的回复,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拿来作一堂思维剖析课来讲讲。

500

这位小哥批判文明型国家的逻辑基点在于:

因为阶级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演化的基本动力,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所以文明型国家用文化认同去整合人类的意图就是无用的。

这句话对吗?

对,也不对。

对的地方在于阶级矛盾确实无法被消灭,人类社会的阶段性演进确实也是因“剥削”“反抗剥削”而推动的。就如同当下的中国崛起,对于美国霸权的冲击,本质上也是一种阶级斗争,即发展中国家反抗中心国家剥削的斗争。

但这种阶级斗争的演化,与文明对于不同族群的整合与同化之间,有什么矛盾呢?

文明的演化,本身就包含阶级斗争对于利益资源的再分配,也包含文明对于不同族群的再整合,这两个过程在文明演化的大局下,非但不矛盾,甚至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能够整合多数群体的文化认同,必然就能形成更强势的阶级斗争的能力。就好比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去整合全世界受美西方剥削的国家,那么自然就能形成与之进行“阶级斗争”的更为强大的力量。

单看到阶级斗争对于人类社会演化的推力,却无法看到文化认同、文明整合对于阶级斗争积蓄力量的助力这就是典型的二极管思维,是对于人类社会演化认知的片面与肤浅。

同样,如何准确且动态地理解民族国家这个概念?它是静态的战争与阶级斗争所形成的产物吗?

我认为不完全,特别是在互联网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一个国家输出革命的形式,依然可以用高效的媒体手段来完成。

即便是当年的“大楚兴,陈胜王”,本质上也是舆论战。

而当代的美利坚通过庞大的互联网渗透体系,用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去煽动目标国内的那些“怀才不遇”的群体,用意识形态渗透他们,最终在其脑海中形成一个名为“普世价值&世界公民”的认知---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新的民族主义,即刨掉你文化根的民族主义,无根的世界公民的民族主义。

此外,当代所谓的阶级斗争,也未必完全尊重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阶级利益冲突”的原理。就好比一个不听大头鹰劝诫的走线润人,明明是他自己情商低,能力差,但却非要给自己贴上社会底层的标签,然后通过这种标签来获得一种身份上的政治正确。

同样,国内一些有钱老板,明明吃了国家改开的红利发家,但因为自己在经营策略上的冒进,去搞什么P2P爆了雷,转身润到美国去,拿着个话筒就开始骂我们国家割企业家的韭菜,活脱脱将自己塑造成受迫害的中国民营企业家。

再举个例子,像我国台湾省,明明吃了大陆市场的红利,转过来一群绿蛆却要自断其根,搞什么新台湾,这难道不是在塑造一个全新的,与中华文明断根的民族认同吗?

民族国家这个概念之所以在今天会被范勇鹏老师这样的学者以“文明型国家”批判,就在于它身上能被钻的空子太多,一旦被操弄,那么就可能与美国大搞的身份政治媾和,也就是只讲身份,不讲实际。

而身份是可以通过有预设地解构历史来创造的,就比如我们有些自媒体大V提什么“不要五千年的文明史,只要几十年的工业史”,“保卫我们的现代生活xxx”。

民族国家在身份政治的加持下,那么一个本身拥有着文化统一性的区域也可能因此而四分五裂。

所以我才提俄乌。本身都是同宗同源的斯拉夫民族,却非要在民族国家的概念下分一个乌克兰族、俄罗斯族,然后还要搞什么乌克兰语、俄罗斯语,再嫁接一个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与纳粹主义,就活脱脱地把同一家人拆成了两半。

虽然俄乌战争爆发的主因不全自于此,但乌西与乌东的认同问题,一定是来源于此的。

同样,我们的宝岛台湾,那些认同中国文化的人,比如像白先勇这样的人,当他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撑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面大旗时,自然就会心向大陆。

而那些完全不想跟中华文明沾一点边的绿蛆以及他们所塑造的“新台湾”身份认同所孕育出的天然独,必然就不会像白先勇这样对文化复兴有所感触。

文明型国家着眼的就是文化认同,同时又是实事求是地去这个地域里寻找本身就属于他们的文化渊源。

从在地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去找到共同点,去软化矛盾,整合资源,这与被昂撒搅屎棍利用当下的矛盾凭空地创造出更大的矛盾的操作来说更加站得住脚。

我们很多人在刻意地突出“阶级斗争”,这倒不是说阶级斗争不存在,而是此种刻意片面地突出,特别是只强调矛盾而不强调整合的思路,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思维缺陷。

国内的左派,特别是媒体左派,非常喜欢用阶级斗争叙事,也往往会因此形成路径依赖,限制了思维。

所以我常跟朋友说:“左派天天阶级斗争,把自己搞成孤家寡人;右派天天自由民主,也把自己搞成成了傻缺”

余亮老师那句“左派无能,右派无耻”甚得我心。

我更想说的是,这些人表面无能无耻,实则就是毫无上进心,在思想修为上坐吃山空,蹉跎年华。

阶级斗争,阶级矛盾,或者说矛盾与利益冲突在人类社会里本身就是普遍的。即便是你家里,你爸跟你妈之间也会为了到底给哪边亲戚安排工作而产生争执,这背后难道也不是两个家族的利益冲突吗?

但有矛盾并不等于要激化矛盾,如何整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把阶级斗争导向主要的,能够让大多数人获利的方向,这才是真正体现出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操作水平的地方。

同样,我们要解读一件事情,也不能单从二元对立的斗争思维上去,要辩证,要全面,要动态,要看到整分合的可能性。

而影响这种操作水平的,必然有其文化逻辑。

西方的二元论,或者说被我们学了半截就开跑的二元论,是先树立两个对立面,然后观察他们在现实里怎么碰撞。

东方的整体论,是从一开始就把两个看似对立的东西归为一个整体,然后研究其在整体框架内运动变化的趋势。

西方的哲学家在近代才慢慢摸到了整体论的门槛,开始用一大篇拗口的文字写正反合了。但可惜近代的殖民狂潮与资本狂欢以及选票政治进一步摧毁了其辩证生长的土壤。两党政治,多党政治的无效内耗反而给了二元论更为现实的生长土壤。

因为西方的选票政治本身就是一个零和博弈,不对立起来,大家和和气气地,那还选个寂寞。

扯远了,文明型国家在当代被中国学者提出,是具有其一定的哲学高度的。

其高度就在于用整体论的思维去看待“人类文明的演化”,进而探索整合人类文明的可能。

同时,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于赋予这个地域的人一种整合资源的智慧,让他们以最小内耗的方式,完成对资源的整合,最终服务于中国对抗美西方霸权,重新建立新的国际圈子的政治需要。

而赋予某地域一种整合资源的智慧这点,就比如俄罗斯与乌克兰,明明同为斯拉夫人,却被昂撒犹太挑拨离间,相互内斗,而且被当作傀儡使的西乌还根本捞不到什么好处,只能当别人的耗材。如果他们能够领会与实践文明型国家的理念,至于这么被外人当猴子耍么?

把话说得再直白点。当下世界大多数地区的地缘政治纠葛,都不过是西方近代殖民、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美苏争霸的产物。其最终受益者当然是处于霸权中心的美西方。

而这种服务于美西方的地缘冲突,很大程度上对于我们整合全球的进程是不利的。

那么我们以文明型国家的概念去引导这些被搅屎棍影响的国家,让他们学会自我整合,实现区域平衡,自然也是符合我们的利益。

当然,因为大家都相对和平了,大家都脱离了美西方的单方面剥削了,所以,它自然也符合大多数人类的利益。

而此种智慧一旦完成了对他国自我整合的引导,那么这种“自我整合”的理念,是不是又可以反过来融入到“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大叙事中,成为我国于大多数反抗美西方霸权国家之间的共识,成为一种新的“文明型认知”,以此对抗美西方双标伪善的“普世价值”?

好的理念应合乎于道(即有哲学高度,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存乎于术(即依托于长远切实的战略目的,有好的实践路径)

文明型国家的概念于此而言,就是这么一个非常好的理念表达。

此外,对于阶级斗争的理解,应该多去看看《矛盾论》,把握我国近代革命胜利的最根本原因:不在于搞了粗暴的阶级斗争,而是团结了大多数人,孤立了蒋伪政府。

想想功德林里那些国军将领为何在听闻志愿军在朝鲜爆锤美军之后都一个个兴奋得睡不着觉?这背后是怎样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

同样,今天中国社会要面临的改革,也不是单纯地搞什么粗暴的阶级斗争,这是网上反串红的低级套路。而是要团结大多数,打击少数。团结哪些大多数呢?团结那些认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且愿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人。不管他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不搞身份政治,我们要的是文化认同,信念认同。

最后,正面回答一下这位朋友最后那句话“我国自古就有华夏认同,但这并不阻止后世的封建王朝战争”:

1)文化认同与阶级斗争是两个层面的事情,二者根本不应该拿到一个层面进行对立。

华夏认同的作用是保持中国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整体趋势。它当然无法阻止利益冲突本身。

说白了,中国历史之所以能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根本就在于有一个华夏认同这种共识。但旧王朝战争是阶级斗争与利益争夺的问题。如我上文所讲,利益争夺之中一定有认知整合。

说白了,王朝更迭,阶级斗争,斗来斗去都都斗不出大一统王朝的框架,少数民族反复入侵,但胡努总是无百年之运而被汉化,这就是华夏认同或者说中华文明以一种国家形式而存在的力量。

就像,你爸妈因为解决哪家亲戚工作问题这事儿上吵架了,他们也同样会去尝试说服家里有话语权的老人来给自己站台。你能整合的资源越多,你斗争获胜的概率就越大。

阶级斗争背后的利益冲突是客观的,但人们通过利益与理念整合资源这事儿也是客观的。

2)华夏认同的概念也是动态变化的,其变化得越有包容力,能整合的资源就越多。

很显然,几千年前的华夏认同与现在的华夏认同完全是两回事。以前是把周边的地区当蛮夷看的,但经历了数次与外来民族的融合之后,华夏认同的概念也被客观上扩展了,从单纯的身份认同变成了文化认同。即无论你是哪个民族的人,只要你认可我的文化,那都欢迎。

所以说华夏认同自古有之,这话对也不对。只能说有这么一个框架,一个内核,但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其自身也有非常大的变化。

3)深刻理解文明型国家的意义,不能只扣书本上的字眼,要回到历史与当下去看。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近代全球一体化形成的底层逻辑:西方的殖民扩张。

说白了,就是他们去抢出来的,去抢,就不可能有平等可言,因为不平等,所以就有极强的阶级压迫色彩,那么自然就会产生相应的阶级斗争反抗。

这也是为何西方能以民族国家来解构近代的国家形成,并且解释古希腊古罗马那种同样带着强烈殖民扩张色彩的国家演化史。

这在其文明缘起的角度来说,有其客观性。

但问题在于,西方试图以同样的方式来解释中国的历史演化,这就显然会十分地牵强。

就好比这位朋友提到的“封建王朝的战争”,其实自秦以后,或者说自汉景帝摆平七国之乱后,在全国统一的情况下,我们的正统王朝是否属于封建王朝这还有待商榷。

但恰恰是因为我们的教科书愚蠢地照搬西方那套社科体系,非要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套符合西方文明的演进方式套在我国的文明史上,这才把我们的很多知识分子脑袋给搅糊涂了。

实际上,即便是马克思本人,也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一种有别于西方文明的方式。虽然他没有把其中的差异说清楚,但至少是感到了有差别。

而如今,当我们新锐的知识分子开始以自己的语言解释我们的历史时,某些抱着阶级斗争线性演化史的西学小白鼠们,总会毫无自知之明地跳出来对之进行批判。

他们自以为看到了阶级斗争这种客观存在于人类历史现象就算是对于人生大彻大悟了,就如同某些润人自以为翻墙出去看了一点国内的负面新闻就觉得自己觉醒了一般。

这其实是妥妥的愚蠢。

从哲学高度来讲,只看到分,却看不到合。就如同只看到阳却看不到阴,更别提看到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才会认为,文明型国家对于文化认同的整合在周而复始的阶级矛盾面前毫无意义。

从生活现实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其实总是存在的,哪怕是进电梯,食堂打饭,都可能会为谁先谁后起冲突。阶级斗争二极管们往往只能看到静态的利益,却看不到人类自身基于文明的教化,对于利益表达程度的再设定的可能性。

就好比,明明我们可以在为谁先进电梯这件事情上打一架,但文明教会我们应当谦让。明明把前面那个人一脚踹出去,我们就能够获取更靠前的打饭位置,但文明教会我们遵守秩序排队。

从生态的角度来说,利益与冲突会被秩序与规则所驯化。为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利益冲突必不可被无限地放大。

阶级斗争史观在西方那种残酷殖民他国的历史现实下,确实具备一定的合理性,由此派生出的民族国家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但是,理念入局表达是我一向的核心观念。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与西方那种大规模外出殖民、掠夺的历史显然是不同的;同时,在今天,中国选择的开放道路,亦与西方那种霸权剥削全世界的道路有所不同。

在这样的基础上,今天我们提出的文明型国家,一方面是要解释我国这个广土巨族的地缘演化的进程,使其与西方那种狭隘,依托于阶级斗争的民族国家叙事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则是要为整合全世界的资源打下基础。

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就是一个更为高级的“文明理念”,当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接受文明可以塑造“共同体”的这个观念后,那么依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的文明理念自然就可以促使人类社会进行一次“有别于通过殖民、掠夺来构建全球一体化”的新的全球资源整合的进程。

这就是文明型国家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对于当下中国,对于当下世界的意义。

我们很多人站不到此种高度,理解不了习主席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阐述。反而是沉溺在玩文字游戏,玩概念,特别是玩西方那套过时的概念上,并且还以此沾沾自喜,自诩是个文化人,这其实才是当代知识分子最大的悲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