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校服不是必需的,防寒防暑才是必须的
今年至少山东部分地区9月份白天气温偏高,不少中小学学生被要求穿校服上学。而这些校服都是化纤的,而且夏天偏厚,冬天的校服偏薄。冬天还好说——校服里面可以加点衣服,但夏天就不行了——减不了。近来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放学汗流浃背的回家,就有意见了:孩子不懂防暑降温,脱了校服又不行——不符合学校文明的要求。问题是防暑降温本是夏天对人们的生理要求,为什么不能家长不能孩子给穿薄一点的短裤短褂呢?是学校“统一要求的文明”重要还是孩子防暑降温重要?我们不反对穿校服,反对的是忽视孩子防暑降温的”一刀切“。
长期以来,我们的城市发展延续着不科学的”高、密“规划,由于城市密集区的高层大面积玻璃幕墙带来的阳光反射和城市密集区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到来的城市局部空间空气流动性差,已经很明显地存在着。由此产生的”热岛现象“会显著提高这些区域的环境温度。发达国家很早就注意到城市的热岛现象,内地和香港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显然不如新加坡,更别说其他发达国家。
中国内地现在的高中很多迁移到市郊,但中小学考虑到种种原因还是留在市区以内,这当然是一种稳妥的布局。但正是由于这种考虑,教育部门就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妥善地解决学生防暑降温的问题:
1、及时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和卫生保健机构的的建议,按照气象条件灵活地指导学校对校服穿戴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避免不科学的”校服穿戴一刀切“。孰轻孰重首先就是要确保学生的健康和精神状态。只有这样,在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保证。
2、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有几套校服,所以在闷热的气候条件下允许家长给孩子穿轻薄的短裤短褂。也就是说没有必要天天统一穿校服上学。只有家长才了解自己的孩子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上学才好。学校在重大集体活动时当然可以要求孩子穿校服上学。也就是说,什么时候要穿校服,什么时候可以不穿校服,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能搞形式大于内容的做法。
3、中国现在的校服大多采用运动装的形式,这是可以的。但是校服的吸汗能力就要考虑面料的材质。这其中还有一个化纤服装的静电问题会对一部分皮肤过敏的孩子影响较大。过敏性皮炎大多与化纤服装(尤其是涤纶和腈纶)摩擦产生的静电有关。天然纤维的服装静电效应就很低。由于化纤服装吸水性和透气性较差,所以夏天穿校服的闷热感就更高。
4、就人的感受力来讲,除了温度影响还有湿度的影响。一定温度下湿度越高舒适度就越差,例如:同样是气温32度,如果湿度分别是80和55,那么人对前者的气候耐受力明显要比后者低得多。而耐受力的下降对学生的学习精力影响极大——明显会降低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穿校服不是必需的,防寒防暑才是必须的——课堂教学的环境要适应学生身体对环境的耐受力,这是保障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和条件。所以凡事要有度,否则就是“形式大于内容”的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