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央军事委员会、国防委员会与十大元帅的授予资格》评论的统一回复
前几天发文讨论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授予资格,引来各种奇谈怪论。对于比较集中又流传很久很广的捡出三条拆穿之。
1.有评论说:55授帅,除了战功,还有平衡的因素在里面。比如红军时期,就必须兼顾三个主力方面军都有;抗战时期,就得兼顾各大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就得兼顾各野战军。此外,还要有军委总部出身的代表,还要有中国特色的政工干部出身的代表。
回复:这个传说至少存在了三十年以上了。看似头头是道,实则全是脑补。55年军衔的授予,对于大将、上将、中将的授予有点费思量,恰恰对于谁授元帅谁不授元帅特别简单,一点不复杂,十分简单易操作。谁授元帅?就是现成的军委委员那12人中除了毛泽东以外的11人,一个不少连锅端。
1955年9月3日,总干部部罗荣桓等书面报告:
周总理并刘少奇同志:
关于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问题,中央已决定现任军委委员之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十一同志均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彭副主席要我们起草国务院总理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呈请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函稿一份,现呈请审查修改并请即由国务院秘书处转送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
此致
敬礼
罗荣桓 宋任穷 赖传珠 徐立清
一九五五年九月三日
我能见到的关于授帅的意见,除了9月3日这个,还有1月16日的一个,两者意思完全一样,都是建议军委委员的11人授帅,未见还有其他。
又有人说了:这不矛盾,要平衡十帅,先平衡军委呗。那意思是说,为了十帅的平衡,提前先搞了军委的平衡。
回复:军委的组成有没有平衡的用意我不敢妄评,但即使有平衡,也不是为了评衔才平衡,也不是到了评衔时才平衡的。为啥不是,合并到下一个问题一起回答。
2.有评论说:军委委员与十大元帅不是因果关系,是同因之果。因为元帅必须得从军委委员中产生,所以想要评谁的元帅了,就先把谁拉入军委,这样就看似合理了。
回复:这和上一评论中的补充评论可谓异曲同工,是对我军历史近乎无知并不怀好意才有的判断。评衔前的军委班子,不是临近评衔前的1955年或1954年才临时拼凑,不是为了评衔才临时拼凑,而是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漫长而残酷的战争中为了战胜强敌而形成。
到底多久形成的呢?至迟在中共党的七大时就已经基本形成。
来看一看1945年8月建成的党的军委的班子:
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委员陈毅、贺龙、林彪、叶剑英、聂荣臻、刘伯承、徐向前。
看到没有,十帅中除了罗,都在其中了。难道说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授予元帅的准备?谁进不进军委就得以十年后谁授不授元帅为导向?拉倒吧!
再看一看1949年10月建成的国家的军委的班子:
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最初)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陆续增补)高岗、林彪、叶剑英、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
看清楚了,这时的十帅已经全部到齐。难道说早在建国的同时组建的班子,也是为了1955年的授帅而搭建?胡说八道!
和谁授什么衔相比,军委组成人选的重要性要强过一百倍。
因为有了1949年10月国家军委的建立,1945年那一届党的军委已经停止工作。到了1954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又一次建成。其组成阵容:
委员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主席毛泽东。
看好了,是先有的军委,后有的元帅,而不是先拟定元帅,后再组军委。本末倒置玩不得。
从1945年党的军委,到1949年国家的军委,再到1954年新的军委,虽然人员进进出出,虽然排序前前后后,但变来变去,就是那十几个大佬。这个班底,经过了几十年革命战争的磨合与考验,已经十分稳固,到了1955年大授衔时,对于哪些人可以授元帅,早已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也不行。
3.有评论说,以粟裕的战功,本来是该授予元帅的,是因为粟裕高风亮节,主动辞帅,所以才退而授予头号大将。
回复:这样的胡编乱造已经在地摊和网络上讹传了几十年。如前所复,最先拟议的元帅人选,就是军委委员那11人一刀切,一个不多,一个不少,这有原始的文献为证。粟裕压根就不在元帅人选之列,怎么个辞法?
又有人说了,说粟裕辞帅是在中央做出那11人授帅的决定之前,是在初拟阶段就提出了。
回复:这一说法也早已有之,很多人都这样说,但我没看到过原始的文献出处。
辞帅,我认为应该发生在中央已拿出方案而尚未经人大批准和公布之前的这个阶段,早了或晚了都没有意义。
在组织还没做出决定之前,也就是在还不能确知元帅人选中有没有自己时,就请辞,这不大符合粟裕将军沉稳谦逊的作风,也不大符合党的组织原则和干部工作纪律,因而感觉不大可信。
当然,在中央关于这11人的授帅名单做出决定之前,也可能有过多种草案,也可能征求过粟裕的意见,只是我迄今没能见到有关这样的文献出处。
长期以来,有一个无知却又顽固的说法,说以粟裕的能力和战功,就应该授帅,没能授帅,则谓之不公。包括到了现在,也还有人持此谬说,真真令人无语。
军衔的授予,对应的就是军职,什么职套什么衔,古今中外皆然,跟能力与军功没有直接的关系。打个比方,一个连长,即便多次在国际比武中夺冠,即便杀敌立过十次战功,他最高的军衔也只能是上尉; 一个师长,即便是地球人公认的平庸,即便全无建树,他只要还当师长,那他就必须是大校。粟因级别不够而未能授帅,扯什么公与不公。
原拟授帅的11人中,邓小平主动提出不要军衔并得到批准。叶剑英曾提出自己不授元帅而改授大将,未得到批准。
至于其他人是否还有主动提出辞帅的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只要脑袋没让马户踢残了的都懂得,即你要辞帅,那你首先得在中央拟议的元帅名单之中,否则……下面的话我就不说了。
这几十年来,包括军内一些著名大作家在内创作的部分报告文学作品,因为虚构的某些情节狗血又煽情,特别能吸引读者眼球,特别被喜闻乐见,也特别能在坊间流传。可传着传着就被传成了真的,以至于被各大媒体乃至央视央刊引用为真的历史,而若想拆穿之以还原真相,则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