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委会”、“研学”等社会词汇是不是时代的产物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家委会、研学等话题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总感觉我们那个年代的教育是很纯粹,就是为了教书育人、为国育才,没有补习班、没有家委会、没有研学活动。教师也尽职尽责,倾囊相授,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上不了学的优等生,学校、老师一般都会去家里做工作,在学杂费等费用上做减免等。还记我上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是和班里的同学从家里抬水打扫卫生,每学期开学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进行大扫除,没有家长参与,小学毕业我爸妈都不知道我们班主任、代开老师是谁,真正的是把孩子交给了学校。至于班费、乱起八糟的活动就更别提了,只有歌咏比赛、六一儿童节,学习园地等黑板都是学生自己搞,画画,摘抄名人名言,练习板书。至于研学活动,有没有相关教育机构做过调研没,这个对学生的提升到底有多少,在哪方面有提高,动辄好几千元的一次研学,很大程度上和组团旅游没多大区别吧,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是我觉这里的”万卷书“、“万里路”应该是带有主动性的探索的实践吧,而不是一窝蜂式的走马观花的采风。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