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电磁线圈炮,又一项革命?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最近又不少朋友要求我们谈一谈南华早报最近发布的一条新闻,这条消息称,解放军海军最近测试了新型的电磁线圈炮。
那么一如既往的,许多媒体看到这个标题就已经开始了,什么“地表最强武器”,什么“航母克星”,什么“革命性突破”,反正诸如此类吧。
那么实际上究竟如何,让我们看看报道中提到的数字,再回顾一下我国电磁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马伟明同志几年前就已经公开发表过的相关讲话,事情就明白了。
首先,是新闻中提到的线圈炮的参数,报道称,测试中发射的弹丸重量为124公斤,在0.05秒内将弹丸加速到了700公里/小时的速度,也就是194米/秒左右。还有个画蛇添足的话,说这足以击中数公里外的目标。
这个参数嘛……咱们看看有没有和它类似的啊,苏联2S4式240毫米迫击炮,普通弹弹丸重量约为130公斤,根据不同装药量和弹种,它的炮弹初速范围在158米/秒-362米/秒。
换言之,如果单看初速和弹丸重量,这是一门弱化版的2S4迫击炮,解放军海军拿这玩意去打航母?我觉得你不如说我们要造一种浅水迫击炮船,用来在登陆的时候拆对面的碉堡算了……这种东西当年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双方倒是都有不少。
所以说什么地表最强武器啊,航母克星啊,什么革命性突破啊,这就歇了吧。
但是这个加速时间为0.05秒就有意思了,我们可以算一下,在0.05秒内将弹丸加速到194米/秒,相当于395个重力加速度,也就是395G。
我们知道在制导弹药领域,一个重要的技术难点就是制导炮弹发射时承受过高的加速度会导致控制系统的损坏,我们看苏联的125毫米炮射反坦克导弹,它的药筒都只有一点点装药,以至于前面半截只是一个金属的弹托,用来撑满药室。
而常规火炮的加速度变化也很难掌握,因为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气温较低的时候初速会增加的很厉害,甚至可能造成炸膛。
曾经有一个时期世界上不少国家提出过研究液体发射药等技术,希望通过控制发射药注入药室的速度,来控制炮弹在炮管内的加速过程,但未能取得实用化的结果。
而电磁炮在这一领域却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解决方案。
我们知道马伟明院士是我国航母电磁弹射器系统的关键科学家,在他的努力下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开发出实用化航母电磁弹射器的国家。而美国的电磁弹射器还因为采用开放磁力线设计,会导致舰载机的外挂物受到磁力影响,对飞机结构产生应力等问题,而且因为这是它的基本设计,所以还没法改回来,而且在可靠性等方面,我们的电磁弹射器也要更加优秀。
这件事让美国人也很尴尬,但也没办法。
前几年,我们可以注意到一篇报道,当时马伟明院士在一次人代会上与我陆军某单位研制火箭炮的专家相遇,两人一拍即合,确定了一项联合项目。
此后我们又在2021年看到报道,湖北江山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陆军驻京某研究所,与马伟明院士合作,共同研制电磁弹射远程火箭炮,其射程将达到2000公里。
是不是很神奇?
其实我们之前就谈到过这种系统,几乎与马院士的2000公里电磁火箭炮同步启动的是美国陆军的超级大炮项目,他们当时计划用一门大口径迫击炮来发射火箭助推制导弹药,同样也是射程可达2000公里。
当时列车长就曾经在视频里说过,这两种东西的原理实际上是一样的, 都是用低初速的加速装置,取代中程弹道导弹的第一级发动机。
在火箭发射过程中,速度从0提高到接近音速的这一段,是十分浪费燃料的,大概需要全弹重量的20%-30%的燃料要消耗在这一段。
如果用一门大炮取代了第一级火箭,那么弹道导弹的重量尺寸就可以大幅度削减,从而降低导弹的成本。
但是美国人的大口径迫击炮方案带来的问题就是,在非常短的距离内用火药加速导弹,就需要导弹整个具备很高的抗G力能力,就会导致需要增加重量,实际上吃掉了取消第一级火箭的部分好处。
而且虽然初速低,但既然是火炮,那么炮身就不可能太轻太薄,制造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最后整个成本、效能算下来,美国人还是觉得不划算,最终还是放弃了超级大炮的研制计划。
但显然中国没有放弃,因为一旦电磁发射的技术难题得到解决,那么接下来就都是好处,首先是电磁炮不管是线圈炮还是轨道炮,至少导轨或者线圈本身都不需要考虑闭气的问题,那么整个炮身就不必使用高强度大口径无缝钢管,这就要轻巧多了。
其次低初速电磁炮,也就不必考虑高初速电磁炮遇到的导轨或者线圈与弹丸摩擦被烧蚀的问题,大电流放电形成的等离子体也不会强到足以烧蚀导轨或者线圈,这就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而且低速电磁炮对于能源系统的设计要求也不会那么高,虽然从能量角度来看依然需要很大的储能装置,瞬间大电流放电等要求也一样存在,毕竟你要发射的弹丸重量很高,所以总的输出能量也不少,但是相比发射高初速的小质量弹丸,技术难度还是要低了不少。
然后就是电磁发射技术可以控制弹丸在线圈或者导轨内运动时的加速度变化曲线,这个好处在电磁弹射器上就已经得到运用了,平顺的加速度变化可以增加战斗机的寿命,那么在电磁炮上运用,自然也可以降低对于火箭弹结构强度和弹上电子元件承受G力的要求。
这几个好处叠加下来,电磁加速火箭炮的好处确实是要比用常规火炮加速多,而且对于已经完成电磁弹射器的国家来说,全系统技术难度也不会更高。
那么这门炮发射的弹丸又是什么样呢?
我们知道我军PHL-03火箭炮发射的火龙140火箭弹,重量840公斤,射程140公里,战斗部重量约为200公斤。
假如使用电磁加速技术来进行增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将其发射重量降低到500公斤以下,战斗部重量,射程,制导性能与原火箭相同。
另一种是重量不变,但射程大幅度提高到200-300公里,也就是起码翻倍。
而马院士说的射程2000公里的火箭弹,可能是以800毫米口径的火龙480战术导弹的自用版为基础,外贸版火龙480的射程被限制在280公里,但自用型射程当然不止如此,如果战斗部重量仍然保持在480公斤,那么射程估计能达到700到800公里。
那么如果在各种设计上加加减减,再算上一些高空滑翔增程,那么用电磁增程技术让类似火龙480的战术导弹射程提高到2000公里不会存在什么问题。
当然,这样的一种战术导弹发射系统对于陆上使用会有一些问题,比如说你可能需要一辆专门的电源车伴随发射车一起行动,而发射车由于电磁发射系统本身的重量也要比普通的火箭炮的定向管更重,更大,更复杂,如果用相同的底盘,那可能就无法使用双联发射箱,只能采用单管。
这样一来就不太符合地面发射的需求了。
但是对于战舰来说这就不是问题了。
我军新一代战舰动力系统设计都非常强调提高供电能力,采用了大型的舰载辅机和发电机,有足够的冗余度来为电磁发射系统提供电力。
至于发射系统本身的尺寸和重量,对于大型战舰来说也不是很大的问题。
所以马院士的电磁增程火箭炮,最有可能的实用场景,或许是在我军新一代的大型火力支援舰上使用,在甲板上安装大型旋转式发射装置来进行发射,也可以使用垂直发射装置,将整个电磁加速系统放到甲板下面。
理论上来说,这套系统也确实可以用来反航母了,如果使用这样一套装置,将我们现役的鹰击某型反舰导弹的射程从1000公里左右提升到2000公里左右,而只需要付出增加不到100吨的发射装置的重量,对于055这样的战舰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如果思路再扩展一些,用电磁发射装置来发射防空导弹,那么就可以把红旗-9B导弹的射程再进一步提高,甚至做到类似空军的超远程空空导弹类似的最大射程。
就算只是用来发射常规的巡航导弹,也可以取消掉它的固体助推器,使导弹可以做的更长更重,携带更多的燃料,也一样可以增加射程。
当然这也会带来问题,就是带有电磁加速装置的垂直发射器大概是没办法如同常规的垂直发射器这样密集部署了,会降低垂发装置的数量,这就要看如何取舍了。
当然最理想的是发射箱不增加尺寸重量,只是在现有的发射器外壁增加线圈就可以把导弹发射出去,那这就最好了。
这样一种理想的技术对于供电问题相对容易解决的海军大型舰艇来说将会具备很高的实际意义,可能远比美国人设想中的电磁炮有用的多。
可能也正是由于上面的这些考虑,最终我国的电磁加速火箭炮相关研究最后从陆军项目变成了海军项目。其实这也不奇怪,以前战舰上的火炮口径都比陆军的要大得多,道理也是差不多的。
当然了,从目前试验的情况来看,还只能把一百多公斤的弹头发射到200米/秒左右的初速,还实现不了我们上面畅想的水平,这个系统应该也只是一种原理演示样机,未来电磁发射系统还要继续进一步发展,从目前用在航母上,到未来用在战舰上,或许还要一些时间。
但是如果未来能够实现,那么未来就可能出现中国海军所有主战舰艇的导弹都能在同样尺寸的前提下具备比对手同类武器远一倍射程的情况,这也确实可算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了,当然具备很大的意义。
好了,本期节目咱们就说到这里,咱们,下回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