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困境,已不是领土得失那么简单了
作者:温骏轩
"
归根结底,俄罗斯重新崛起的逻辑链发生了错误。以当下技术革命的发生频率来看,崛起的风向标只会是能否抓住技术革命的红利。
环顾世界,这个互补性只有中国具备。
不幸的是,政治家们也和普通人一样,往往需要经历一场惨痛的失败才能意识到问题所在。俄乌战争最大的影响还不是领土的得失,而是将让俄罗斯在接下来的技术竞争中,陷入什么样不可逆的困境。
"
要是评选2023年十大国际新闻,俄罗斯瓦格纳集团兵变,以及高层领导在兵变失败后的神秘坠机事件,应该是很有机会跻身这一榜单的。不过要是到了2050年总结21世纪上半叶的历史,瓦格纳的命运就只会作为俄乌战争的一个点被人想起。
中国人常自豪真正在拔动人类命运齿轮的是这场目前还看不到终点的战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因为核武器的存在,在大国间很难爆发全面战争的大背景下,俄乌战争对全球地缘政治的扰动,并不比一场真正的世界大战低多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都将因此而改变。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从俄罗斯的命运入手,所以我先说下结论,结论本身应该不会出乎很多人的意外,那就是这个横跨欧亚的帝国体将不可逆转的衰弱,成为这个大变时代的最大牺牲品。不过具体衰弱到什么程度,作为其邻居的中国又将受到什么影响,肯定是大家所关心的,所以你还是可以耐着性子看完接下来的文字。
1
我们正在见证历史
前几日有朋友跟我感慨,感觉这几年啥也没做,光见证历史了。他并不是第一个发出这样感慨的人,从那位非典型性美国总统上位开始,到俄乌战争的爆发,世界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今年全球经济都不景气,多少中产一夜返贫、青年学子步入社会找不到工作,这种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感觉就更加明显了。
无论你怎么看待这个时代,我们都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这是一个大变的时代。虽然所有过去的光阴都可以被称为历史,但最终被后人记住的却只有那些能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确是在见证历史。
大变首先会以技术革命的形式体现出来;其次则会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重大调整的形式显现。这两件事情又是相互关联的,技术领先可以带来经济领先,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于是你会看到美国这几年用以打压中国的手段,集中在高科技领域。
从这个角度入手你还会发现,俄乌战争最大的影响还真不是领土的得失,而是将让俄罗斯在接下来的技术竞争中,陷入什么样不可逆的困境。
应该说从过往的人类博弈史来看,对技术制高点的争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回顾上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你会看到争夺生存空间依然是战争的核心诉求。大多数国家依旧认为,唯有在一个帝国体内拥有足够大的领土和足够多的人口,才能够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美国是当时唯一没有遵循这一思维的国家。复盘后你会发现,美国并不是两次世界大战最开始的积极参与者,同时也并没有将获取新领土作为战争诉求。建立自己主导的全球经济新秩序,以及维持技术领先才是美国真正想要的。这种做法,也帮助美国在冷战中拖垮了在这两项指标中处于下风的苏联。
如果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所获得的红利,帮助美国赢得了两次世界大战,那么美国赢得冷战及当下的优势,则是由仍旧由它引领信息革命所确定的。再把历史回溯一点,你会发现大英帝国称霸全球的时代,与其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段是重合的。
现下美国对中国的紧张感,本质便来源于在下次技术革命中失去领先优势的恐惧。更让美国感到不安的是,这次技术革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一定会出现。
纵观人类历史能够得出一个规律:人类的生理进化已经进入停滞状态,但技术进步却在呈加速度变化的状态。最开始的时候,仅仅从摸索出打制石器技术,到学会磨制石器,人类就花了差不多300万年时间;青铜时代的起点与铁器时代的起点,则缩短到了2、3000年左右;待到人类用科学开启工业革命后,两次工业革命的间隔就只有区区一个世纪了。
于是就像我在《地图里的人类史》中所写的那样——今天的我们甚至有可能在一生当中经历2-3次技术革命。
人类的内部竞争,说到底是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技术革命的意义则在于突破资源的上限。通俗点讲就是把蛋糕做大了。“马尔萨斯陷阱”理论之所以认定人口总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是因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数级增长,而生存资源则只能算数级增长;内卷现象的产生,说到底也是因为资源有限。
然而这个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如今人类对各种地下能源及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工业化国家所面临的出生率下降困境,已经证明了人口并非总是呈几何数级增长,资源反倒可以呈几何数级增长。
马尔萨斯生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年代,要等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的力量才会通过化肥、农业机械的运用传导到农业领域。环境的局限性让马尔萨斯未能总结出可以指导未来的理论。说得再直接点,马尔萨斯的理论是基于他对农业社会的理解而做出的。
图源网络
作为一个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工业化,并在信息时代跻身第一阵营的国家,中国应该是对技术改变生活最有感受的国度。小说《白鹿原》和电影《一九四二》中描述的饥荒场景,离现在并不遥远。而在已经完成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今日中国,即便最贫困人家的餐食,也好过农业时代大多数的地主人家。
2
俄罗斯失去的三十年
既然技术革命可以把人类整体的资源蛋糕做大,那么是不是说人类就此可以远离争斗了?答案是否定的。技术革命可以提升人类的生存下限,同时也会推高人类的欲望。纵向对比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无疑在这几十年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当奥巴马说出那句“如果中国人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对地球是灾难”时,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肯定不会甘心只和自己的过去对比的。反观美国,要是有绝对把握用一场战争,稳定自己在食物链顶端的位置,美国的军工复合体也绝对不会手软的。
现在我们回到俄乌战争的话题上来。这场战争客观说问题是很大的,战争直接发起者所犯的错误与马尔萨斯类似,那就是用上一个时代的思维去预测未来。这种思维上的落后首先体现在军事技术(包括战术)层面。俄乌战争开启后,军迷们会发现进攻方的作战模式与二战无异。
毫不夸张地说,俄军在军事技术和理念上,已经落后了整整一个时代。所谓“时代”,如果用数字量化的话,那就是三十年。
中国古人根据对家族世系的整理,很早就得出了“三十为一世”的数据。一世而道更,两世而大变,一甲子(60年)时间便是一个“地缘量变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三十年和六十年都是一个坎,无论好坏都会有变化的冲动。从苏联正式解体到俄乌战争开打,中间正好间隔了三十年。
俄罗斯政治精英的心里显然也有类似的时间概念。20世纪初,在沙俄即将崩溃时,试图挽救帝国命运的首相斯托雷平曾经喊出过一句口号“请给我们的国家20年左右内外稳定的时间,20年以后,俄罗斯将变得让你们都认不出来。”苏联解体后,这句话也被用来承载很多俄罗斯精英的复兴梦,包括普京也曾经公开引用,并在互联网上讹传为“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普京是在2000年初任俄罗斯总统的。无论从“一世而道更”的规律来看,还是俄罗斯所认同的可以在20年稳定期后崛起的时间线来看,都到了不破不立的时间点。而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苏联解体最大的损失就是让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个同宗同源的民族,成为了独立的民族国家。与关系一直良好的白俄罗斯推进一体化,用强力手段逼迫逐渐倒向西方的乌克兰“回归”便成为了俄国重新崛起的最重要标志。
图源网络
如果技术进步处在停滞期,那么以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绝对实力差来看,即便有北约添油式的支援,俄军也有很大把握获胜(无论是闪击战还是持久战的形式)。问题在于俄罗斯的这三十年蛰伏期,恰恰又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革命成果开始在军事、生活等方方面面展现威力的三十年。事实上这一特点,在几乎与苏联解体事件同时间发生的“海湾战争”中就已经有所体现。伊拉克军队用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在刚开启信息化战争时代的美军面前不堪一击。
悲剧的是,直到马斯克的星链及中国产的大疆无人机,在俄乌战场上发挥决定性作用时,俄军才意识到自己准备了个寂寞。更为悲剧的是,俄罗斯的敌人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坦率说,如果俄军真能如最初预想的那样,迅速控制基辅政权,那么站在乌克兰背后的美国,反应绝不会那么强硬。既然被人发现苏联这个军事巨兽的遗产只剩下了核武器,俄军在信息技术上的研发和应用上,又落后了一个时代,那么美国如果不投入资源将俄罗斯拖死在战争泥潭,反倒会让人怀疑美国政治家的智商了。
更大的问题是,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定位,一直是俄罗斯尚属于一流强国的遮羞布。当俄乌战争将这块遮羞布扯掉时,即便没有西方的封锁,俄罗斯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也必将下降。如果你这一年多来一直关注相关新闻的话,肯定可以从俄国、土耳其总统,以及相关将领会见时的态度转变,感受到这种落地凤凰的落寞感。
图源网络
归根结底,俄罗斯重新崛起的逻辑链发生了错误。正如刚才我所解读的那样,以当下技术革命的发生频率来看,崛起的风向标只会是能否抓住技术革命的红利。俄罗斯即便无法像美国、中国那样在信息时代参与市场头部竞争,最起码也要在军事领域,寻找可以弥补其短板的盟友进行深度合作。
环顾世界,这个互补性只有中国具备。
不幸的是,政治家们也和普通人一样,往往需要经历一场惨痛的失败才能意识到问题所在。你会看到2015年普京访华时,会将俄罗斯产的YotaPhone手机作为国礼,哪怕当时中国手机无论在产量和质量上,都表现更为优秀;你还会看到,俄乌战争中被击沉的黑海舰队舰艇莫斯科导弹巡洋舰,是1979年下水的。苏联解体后一直到2006年,俄罗斯海军才开工建造第一艘大型水面舰艇——4500吨的22350型护卫舰(至今尚未交付)。倘或俄罗斯能够放下往日的骄傲,那么今天已经能一年下水一个半英国海军的中国,是完全可以在帮助俄罗斯海军的问题上尽一份力的。
无论接下来是否能保住在东乌的收获,俄罗斯都已经失去了这宝贵的三十年。接下来要做的,只能是在国际空间更加狭小的局面下,补齐自己的短板了。
3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
俄罗斯的衰弱肉眼可见,但其他人更关心的其实都是自己会从中得到或者失去什么。政治的残酷性在于弱者的想法并没有人在意,所以尽管这个世界上有将近200个国家,真正有资格考虑得失的,也只有那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国。
单纯从国际法层面的话语权来说,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看起来应该是五个一流大国。然而时过境迁,这个由二战结果所塑造的格局早已不能完全映射现实。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能够以一己之力搅动全球政治的,仍然是我在十四年前所搭建的“新世界岛论”模型中所论证出的五个一级政治单元,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欧盟以及印度。
图源《地图里的人类史》,作者温骏轩
先来说说失意者。除了将自己的最长板变短,但凭借核武库的存在还不至于解体的俄罗斯以外,以法、德为双核心的欧盟肯定是最难受的。在拿破仑、希特勒等政治家一统欧洲的帝国梦破碎之后,欧洲人在二战后选择了用“欧洲联盟”这个平台来完成欧洲一体化进程。
联盟不是统一国家,意味着欧盟要比其它同级竞争者,花费更多时间在内部融合上。所以你会看到,欧盟虽然很大程度完成了经济一体化,但距离政治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在现阶段不得不在军事和外交层面受制于美国。只是作为一个试图在全球政治舞台独立发挥作用的联盟,完全根据自身需求制定外交政策又是必须的。
俄乌战争在地缘政治上最显著的结果,是在俄罗斯与欧洲之间拉开了一道新铁幕,逼迫法德所领导的欧盟与俄罗斯彻底决裂(进而更加依赖美国)。当然,法、德两国也可以尽力保持独立的声音,如果以后俄乌双方进入谈判阶段,我们应该能看到这两国与美国的要求不尽相同。
图源温骏轩
真正的隐患在于欧盟内部的分裂。基于沙俄及苏联的征服史,以波兰、立陶宛为代表的东欧、波罗的海三国普遍对俄罗斯崛起异常警惕。俄乌战争给了它们释放这种情绪的机会。在是否应该强硬对待俄罗斯的问题上,大多数东欧国家是会和美国站在一起。简单点说,会更加愿意接受美国的保护而不是法德的承诺。这种局面的出现,将不可避免地在欧洲内部形成裂痕,从而让欧洲政治一体化变得更加遥遥无期。
反观美国,则是俄乌战争的最大受益者。毕竟欧盟想摆脱美国的影响真正独立,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为应对苏联而成立的军事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是美国控制欧洲的主要抓手。苏联解体后,北约是否还应该存在一度成为欧洲的困惑。现在随着俄乌战争的开启,北约反倒迎来了扩容的良机。
图源温骏轩
在这种情况下,法德这两个希望利用欧盟做大自己影响力的国家,当下唯一能做的,也是一定要避免的就只剩下不让北约的范围扩张到太平洋地区,把自己直接卷入美国与中国的竞争中了。
一直谋求独立自主大国地位的印度是另一个明显受益者。冷战中为了争夺这个印度洋核心国家,美苏双方都视印度为座上宾,使得后者可以从两个阵营同时购买先进武器。如今俄罗斯与西方再次决裂,奇货可居的印度自然又可以左右逢源。以至于能够完全无视西方的禁令,从俄罗斯转手石油获利。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表面不站队,但俄、印的关系会更为密切。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俄罗斯归根结底是大陆帝国,与印度没有直接地缘冲突。而美国将全球海洋都视为自己的利益区,与试图将印度洋变成自己主导区的印度有一定冲突;二是中国因素。冷战时期苏联、印度都与中国爆发过冲突,双方结盟有明确共同钳制中国的需要。现阶段则是因为中国的崛起给了印度巨大的压力,印度并不指望中印爆发冲突时,俄罗斯会站在他这一边,但最起码没必要站队西方,将俄罗斯完全推向中国。
最后就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中国的得失了。在欧洲与美国已经明确成为敌对方,印度又想左右逢源的情况下,已经明确被美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中国,很自然地便成为了俄罗斯寻找战略盟友的希望所在。事实上自从苏联解体之后,中俄双方的地缘政治关系本身就在一步步走近。无论是2001年成立的上合组织,还是2006年开启的金砖国家会晤,都是双方联手在国际舞台发挥影响力的体现。
然而纵观历史,无论以同盟还是以“战略协作伙伴”的关系定位,双核心模式都会拖累效率。一个同盟是否强大,并不取决于纸面实力的相加,而只取决于单核心的绝对实力。就像二战的欧洲战场,评判轴心国实力时大家只会考虑德国因素,并不会去考虑意大利等国的因素一样。美欧联盟之所以能够一直紧密至今,也是因为美国在绝对实力上的领先。反观欧洲一体化进程一直推进缓慢,多核心互相掣肘同样是一个重要因素(英国脱欧之前,欧盟还是法德英三驾马车模式)。
在俄乌战争之前,拜占庭帝国继承者的骄傲不允许俄罗斯在外交和经济上,有任何依赖中国的想法,哪怕它的GDP总量已经不到中国的10%。现在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了,毕竟五个一级地缘政治板块中,有两个已经明确与之处于准战争状态。
图源《地图里的人类史》,作者温骏轩
在老欧洲看来,美国只是欧洲次生出来的政治体,是二战促进欧洲放下了这份骄傲,进而形成主次分明的美欧联盟;现在无论俄罗斯如何在口头上继续保持它的骄傲,俄乌战争都必将成为中俄关系进入新阶段的转折点。
寄希望于俄罗斯变成中国附庸,甚至有领土上的妄念是不现实的。不过肉眼可见中国技术、企业、商品进入俄罗斯市场的速度将会加快,中国企业投资俄罗斯的地缘政治风险进一步降低。包括原先一些因为地缘政治层面的戒备心而悬而未决的,事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项目(比如早在26年前便已立项的中吉乌铁路),应该也会看到曙光。
图源《地图里的人类史》,作者温骏轩
在中美对立愈发明显的今天,中国同样需要战略合作伙伴。另一个隐藏在背后的地缘政治影响,是在印度将中国视为假想竞争者的情况下,俄罗斯可以成为中印两国的一个间接连接点。
说得再明白点,如果这个世界必须划分为两个对立阵营的话,身处美欧联盟之外的中、俄、印三国,是很难成就一个稳定三角关系的。如果爆发直接冲突的是中美两国,印度甚至可能直接站队西方。反过来如果以俄罗斯为连接点,形成一个将俄罗斯推向前台的V形结构,却并非没有可能。从这个角度看,俄罗斯通过俄乌战争让自己成为焦点的做法,倒是在客观上帮助中国减轻了地缘政治压力。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回到本文最开始的观点,一个国家能否真正崛起,地缘政治上的合纵连横只是辅助手段。就当下人类发展的规律而言,这个国家和民族是否能够实现伟大复兴,取决于是否能够抓住下次技术革命的红利。以此来说,当下所有的外交努力,其实都是为了塑造一个能够和平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