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得令语在先秦时都已出现,只不过后世选择某一个作为主流

【本文来自《关于一些古人称谓的回复》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单方面情报编制课
  • 秦“嗨”、魏“彩”哪儿有记载,咋写的?

许多得令语在先秦时都已出现,只不过后世选择某一个作为主流。

关于秦嗨,嗨这个字我觉得是取其音hai,而不是说秦国就用的就是这个字,同时就有人认为是“咳(hai)”。古文献中找不到关于秦嗨的说法,连离先秦最近的也最相关的古籍西汉《礼记》中都没有记载。而且嗨这个字,似乎出现的很晚,在元曲里常见。无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字典东汉《说文解字》还是集汉字收录大成的清朝《康熙字典》里都未收录这个字。

秦用嗨作为得令语,后世基本上就是依据广东粤语hai来判定的。因为粤语可以说几乎完整保留了先秦时中古汉语语音,这要感谢秦始皇发兵50万征服岭南,赵佗建立南越国,因为岭南相对中原封闭地形,又长期被认为多瘴气,不适合生存,是流放的蛮荒地,所以人口相对稳定,粤语继承中古汉语语音高度可信。另外一个依据就是日语中得令语hai,此说法就是依据秦朝徐福东渡,将中古汉语语音带到了日本,让日语混合大量中原语音词汇。当然此说法是被质疑的,因为连徐福东渡日本都没有考古确认,而且有人指出日本得令语实际是hai-yi,yi发音被忽略了。

关于魏彩,我认为彩同样是取其音cai第三声,意为“很好”,而不是就用的这个字,理由是东汉《说文解字》对彩字解释就是“文章也”。而且cai是战国时普遍通用的,只不过魏国用得更典型。但被一些人拿来作依据的“喝彩”一词其实表面上解释为“喊好”,实际上古代应该写作“喝采”,是古人赌博时用的,采是赌具骰子上的点色,掷出得胜点色叫“喝采”,就像今天用的“中了”“胡了”。当然也有人强行解释是词意演变,由战国古汉语中的口语获得转正成为书面语,将口语cai的意思纳入采或彩字下,然后才用于赌博中。

至于为什么秦汉乃至更早前hai cai没有记录对应的字,我想因为这说到底是口语,古人是很不喜欢把口语用书面记录下的,认为俗得很,所以我们看到“××曰”后面说的话全是文言,连没念过书的文盲都用文言,显然是把口语加工了。《说文解字》作者许慎就没收录一些他看来是“俗字”的字。

甚至我怀疑就根本没有对应的字,就像我们今天一些方言你也找不到发音对应的字,非要书面记录,那就只能将就找同音的字来标注下了。其实许多汉字本身意思简单,之所以释义越来越多,一个原因就是音注了古方言,古代口语(俗语),久而久之方言口语对应的意思就转正,成了这个字的正式含义。直到今天我们字典里对字的释义还有[方]这样的标注就是这个道理,或许很多年后,这个[方]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