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速迈向碳中和——推进水泥行业进入碳交易市场!

我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要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要用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把握大趋势、推动大变革、构建大格局,走出一条彰显责任担当、发展竞争优势、营造良好环境的碳中和之路。

 

500

2017年,全国碳市场启动建设,明确了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和民航等八个行业逐步纳入市场交易。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告诉记者,未来的碳市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体系,将循序渐进式发展,从八大行业配额分配预估来看,排放量差不多将达50亿吨,是全国全口径排放的50%,这已经是全球第一的市场规模。

 

目前,国内头部水泥企业仅有参与地方碳市场试点的经验。根据天津市硅酸盐学会秘书长刘瑞芝在上述会上提供的数据,中国建材、海螺水泥(26.560, 0.47, 1.80%)、华新水泥(13.770, 0.43, 3.22%)等头部水泥集团有共计59家下属企业参与了地方省市碳市场的试点。

 

在全国碳市场方面,建材(含水泥)被认为是继发电行业之后下一个最有可能率先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之一。根据此前规划,钢铁、化工、建材(包括水泥熟料和平板玻璃)等八大行业都将在“十四五”周期内被强制纳入全国碳市场,履行配额清缴义务。

 

目前,中国水泥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约9%,是制造业中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中国是全球水泥制造第一大国,2019年全球水泥产能为37亿吨,中国约占其中60%。根据麦肯锡测算,要实现全球升温不超过1.5℃的情境,到2050年中国水泥行业碳减排需达70%以上。

 

水泥行业实行碳减排的路径:

 

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问题既是长期扰动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事关水泥行业能否实现长远健康发展和产业现代化的问题,更是事关水泥行业能否为全社会减碳、创造高质量经济社会环境作出更大贡献的社会问题。

 

水泥60%的碳排放来自生产过程中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即“过程排放”,35%来自水泥熟料煅烧阶段的化石燃料煅烧排放,即“能源活动直接排放”,剩下的5%来自外购电力带来的间接排放。

 

其中,过程排放最为难减。目前科研及产业界难以找到可大范围应用的非碳酸盐钙质原料来替代石灰石等碳酸盐钙质原料。在能源活动直接排放方面,落基山研究所报告称,目前中国水泥生产的能源输入以煤炭为主,每吨水泥熟料的替代燃料使用比例仅为2%上下,在水泥行业中推广使用替代燃料还需克服制度、技术、成本上的障碍。 

 

使用替代燃料

水泥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替代燃料来减少CO2的排放,业内人士表示,替代燃料是更优先、更具成本效益的手段,到2050年可推动行业约10%的碳减排。而废弃物是更好的潜在碳减排资源。一方面有机废弃物可作为燃料,另一方面固体废弃物可代替熟料,减少石灰石的使用,从而进一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废弃物利用在我国有着政策利好、供应量相对持续、垃圾分类状况不断改善三方面支撑。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简称CCUS),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长期以来,CCUS一直被认为是减少化石能发电和工业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技术。

新能源技术的应用

利用厂区空地布局光伏发电、储能等业务,实现电力自给。海螺水泥多个生产基地开展建设光伏项目,如分宜海螺、英德海螺等等。

优化调整水泥产品原材料结构,减少熟料用量

减少熟料用量与用混合材替代部分熟料是水泥混凝土工业发展趋势,也是提高建筑物寿命和水泥混凝土工业健康及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水泥中熟料系数为0.678, 若降到0.55,以出厂水泥计,碳排放可减少18%。

通过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和应用推广实现减排目标

节能减排技术推进和应用推广方面,水泥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提升改造生产线,提升能效实现减碳排放,其中包括高效粉磨技术推广(辊压机终粉磨技术),高效低阻旋风预热器、高能效分解炉及第四代冷却机技术装备的使用等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该路径从每吨熟料热耗、电耗方面,可帮助水泥行业降低约20%的碳排放。

就行业经济和产业效益而言,运作良好且参与者众多的碳交易体系,可以确保全社会整体减排成本最低,符合经济效益最优的原则。减排目标完成好的企业,可以通过减排指标获利。对于规模大、能耗高的企业来说,碳交易使得减排总目标更容易达到。尽早促成水泥行业实现碳交易。

鉴于水泥行业碳减排技术选项少,且成熟技术(如替代燃料)和新兴技术(如CCS)之间过渡难度大,因此该行业的碳减排路径亟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总体而言,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其次是要尽快推出并落实将水泥纳入碳价格体系的政策;第三是加强对于新兴技术的定向研发和财务激励。如此一来,便可吸引更多资本的关注和支持,推动形成绿色水泥产业联盟,帮助水泥这一传统行业焕发新活力,支持中国碳中和旅程行稳致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