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常年养鸡,影响肌肉口感的主要是鸡的月龄,而不是喂养什么

【本文来自《我是到珠三角地区才意识到,有些广东人爱吃骨头带血的白切鸡,他们认为这才正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珠塘Peng
  • 理论上,万物皆可白斩(特指肉类),但并不是所有肉类都能这么做,因为有些肉本身有些味道,比如羊肉有膻味,即使是同为禽类的鸭子,其实也不适合这种做法,因为通常来说,鸭子太腥,白斩后用蘸料完全无法去除腥味。注意我这里用的是通常,因为广西某地产的鸭子就没有腥味(或者说很淡),所以当地有道菜叫白斩鸭。

    再有,白斩鸡其实吃的是鸡肉的鲜香,所以只用水煮,然后再切(所以叫白斩/切鸡),最后入口前蘸点蘸料入味,这一切就是为了保留鸡本来的味道。如果你各种香料、辣椒、花椒都往上招呼,香倒是也香,但鲜嫩多汁就基本挨不上了,甚至鸡肉本来的味道都被掩盖了。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里不讨论白斩鸡好吃还是辣子鸡好吃。重点是,白斩鸡吃的是鸡的本味,这个大家要明白。

    所以从这个目标上来说,首先,鸡就得选土鸡。饲料鸡没什么鸡肉味,而且肉又松又柴,这与吃白斩鸡的初衷天然互斥。不过土鸡与饲料鸡的区别很多人分别不出来,这里简单说一下,门牙与鸡肉纤维成直角咬下去,如果轻松能咬断的,那基本就是饲料鸡了,如果比较难咬得断的,或者需要用手抓住另一头然后两边角力才咬断的,那差不多就是土鸡了。鸡选好了,那就到烹饪环节了,前面也说了,就是拿水煮,是不是很简单?我跟你说,一点都不简单,因为这个火候比较难掌握,而这里就要说到鸡骨头带血不带血了,因为这个与火候密切相关。这个火候,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保证肉刚好熟的时候关火,然后把鸡捞出来。这话怎么理解?你可以这样想象,肉是从表面开始熟的,然后一层层往里熟,最后挨着骨头那层肉熟了,如果继续煮,骨头里面才会慢慢熟,如果这时候还继续煮,肉就慢慢变柴了。上面说的肉刚好熟这个火候,其实说的就是挨着骨头那层肉刚好熟,这个时候肉刚好全熟,嫩这点就有了保证,但骨头里的血就没完全熟,不过外面的肉都熟了,热量也不可能一点传不到骨头里面,所以也不会是哗哗流的状态(当然,如果你七分熟就说熟了,那当我没说)。还有鸡身上个地方的肉厚度不一样,比如鸡翅和鸡腿上的肉厚度就差别很大给。可能鸡翅上的骨头都熟透了,鸡腿里面的肉还是生的,这就要以肉最厚的地方为准了。毕竟肉没熟不能吃,不能吃就浪费了,而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所以,总结一下白斩鸡的标准就是肉刚好熟,但有些骨头还没有完全熟所以会带红。但如果骨头里面切出来血刺啦呼的,肯定就是师傅玩砸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这个火候还是挺难掌握的,毕竟鸡有大有小,每次烧的火也有大有小。至少我们村几百号人,能做到这个程度的也不过区区几个。

    还有就是蘸料了,不过我个人感觉这个影响不大,好的鸡加上好的火候,就是随便蘸点酱油也好吃。

    最后还是那句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上面说的标准是一些追求极致的老吃货才会去遵守。一般人首先很难掌握这个火候,二来即使你把骨头也煮熟了,其实口感也不会下降太多。除非你骨头都煮熟后还死命煮,那肉都柴了肯定不好吃。

我家常年养鸡,影响肌肉口感的主要是鸡的月龄,而不是喂养什么,月龄6个月以上的鸡——哪怕你是用饲料喂到大的,鲜美程度和口感也很好。如果是月龄3个月以下的鸡,哪怕天天喂米糠拌饭和稻谷,口感和鲜美程度也都很差。月龄12个月左右的鸡会特别鲜美,但肉也会很老,很伤牙。

站务

全部专栏